重燃2003 第1618节
作者:万古青天一株柳      更新:2025-10-13 12:39      字数:3738
  他觉得自己现在就像一个征服者,刚刚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仗。
  环顾四周,看着热闹的街道,孔小胖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心想,这就是成功的感觉吧,真是太棒了!
  这不比呆学校里卷考研有趣多了?!
  他甚至想立刻跑回宿舍,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人,让他们都来崇拜自己。
  至少成冰和郭可会羡慕死的。
  ……
  8月11日,阳光如往常一般炽烈,毫不留情地洒在达累斯萨拉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过,工作已经渐入佳境的孔子骞,却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前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今天,该他去做国际交换生的报到。
  在坦桑尼亚,其大学学年计算方式和华国不同。
  这里不是9月开学,而是1月。
  一个完整的学年,是从1月开始到12月结束,全年分为四个学期,每个学期大约持续10到12周。
  这种独特的四学期制度在非洲国家中颇为常见,与国际上传统的两学期或三学期制度有所不同。
  这种制度的设计旨在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当然,这种四学期制度的优势,更在于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课程内容,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研究。
  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课程安排紧凑,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孔子骞在了解了坦桑尼亚的教育制度后,对这种四学期制度感到既新奇又有些压力。
  毕竟,四个学期里面,其实是有一个半的学期都是社会实践。
  他知道,自己需要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节奏,才能在接下来的交换生生活中取得好成绩。
  虽说现在身在非洲的他也断了走学术路径的念头,但华国人骨子里那种不想输给老外的劲头还是十足的。
  至少也不能太丢脸。
  要是混了一年,而后带几个不及格的成绩回去,他觉得……
  至少在成冰和郭可面前,他可以不活了。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种制度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他决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刻,正是第三学期的末尾,第四学期还未开始。
  带着对新学期的期待和对未知的好奇,孔子骞踏上了前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路途。
  开着一辆路虎卫士,他沿着熟悉的道路缓缓驶向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没法不熟悉。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位于市区西郊,距离市中心约13公里。
  而炎黄集团和华唯集团的海外仓,也是这个方向,距离市中心15公里,又是一条路的,来来回回孔子骞自己都开了好几次了。
  开车上学上班,不是他想洋盘。
  原本打算乘坐公交系统了解坦桑尼亚普通人生活的孔子骞,在乘坐过几次公交车后便彻底放弃了。
  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公交系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狭小破旧的车辆、刺鼻的气味、漫长的等待时间,还有那让人窒息的拥挤,都让他望而却步。
  记得第一次乘坐公交车时,那辆破旧的公交车车身油漆剥落,窗户上的玻璃也缺了几块,车内弥漫着一股混合了汗臭和汽油味的刺鼻气味。
  公交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颠簸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车内的乘客们东倒西歪,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序的舞蹈。
  而且这破公交也太慢,早上和傍晚的高峰期,会堵死人的,一个路口停上半个小时是常事。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公交车的空调早已损坏,车窗只能半开,炎热的天气让车内如同一个蒸笼,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人挤人,人靠人,乘客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抱怨声此起彼伏。
  还有一次换乘公交车的时候着实吓着他了,车顶写着两个繁体字“灵柩”,不免感觉到后背发凉,果断选择等下一班,心想这樱花人卖车也不能欺负人家不识字,太不厚道了。
  在经历了几次这样的折磨后,孔子骞果断放弃了乘坐公交车体验当地人生活的念头,转而接受了卿云送来的这辆路虎卫士。
  每次驾驶这辆车,他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由和掌控感,这让他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更加高涨。
  这辆车是卿云专门给他配的。
  按照他的级别显然是超标了。
  孔子骞也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便宜牢大出于对把他骗到非洲来的补偿,但他表示,这辆车算是送到他心坎上了。
  当然,在非洲,这辆车可比轿车实用的多,这让孔子骞心里原本还有的怨言烟消云散。
  这辆车不仅外观硬朗,内饰也十分舒适,宽敞的座椅和强劲的空调让他在炎热的天气里也能保持清爽。
  到达学校后,孔子骞把车稳稳地停在停车场,然后朝着办公楼走去。
  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是坦桑尼亚最古老及最大的公立大学,其前身是东非大学,创办于1970年,坐落于达累斯萨拉姆西郊,也是坦桑境内的最高学府。
  校园内植物繁茂,花卉色彩鲜艳,仿佛整个校园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活力。
  雨后,校园的空气清新宜人,漫步在树荫下的小道上,仿佛置身于一片森林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
  他穿过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坪,脚下是湿润的泥土,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形成了一片片浓密的树荫。
  雨后的空气带着一丝凉意,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校园里的花卉在雨后显得格外鲜艳,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孔子骞漫步在这样的环境中,心中的疲惫和压力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和愉悦。
  好吧,来都来了,最坏的结果也能接受了,于是一切都明媚了起来。
  ……
  第104章 好一颗美丽的黑珍珠!
  在这片充满活力和宁静的校园里,孔子骞感受到了一种与工作时截然不同的氛围,他心中不禁对即将开始的交换生生活充满了期待。
  沿着一条蜿蜒的小道前行,小道两旁是各种热带植物,有的开着鲜艳的花朵,有的结着奇特的果实,让人目不暇接。
  偶尔,几只小鸟从树梢飞过,留下一串清脆的鸣叫声,为这宁静的校园增添了几分生机。
  尽管正值炎热的季节,但在校园的树下,大学生们依然能够找到一片凉爽的栖息地。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树下的学生们享受着这片刻的清凉。
  他们或坐在石板凳上,或躺在草坪上,交流学术,享受宁静。
  让孔子骞觉得很nice的事,这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松弛感,仿佛时间在这里都慢了下来。
  校园里的建筑风格简约而大气,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充满了现代气息。
  与校园外那些低矮的平房建筑相比,这里的建筑显得格外醒目。
  走在校园里,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都市,让人难以想象这竟然是在坦桑尼亚。
  办公楼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走进办公楼,孔子骞来到国际交流处,准备办理报到手续。
  “您好,我是来自华国的交换生孔子骞,前来报到。”孔子骞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向接待员说道。
  接待员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欢迎你的到来,孔子骞。请稍等,我这就为你安排。”
  不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十分和蔼。
  他用中文说道:“你好,孔子骞,我是邦迪教授,负责国际交流事务。欢迎你来到达累斯萨拉姆大学。”
  孔子骞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惊喜的表情:“您会说中文?真是太好了!”
  邦迪教授微笑着点了点头:“我在华国的西蜀大学留学过,中文还算流利。
  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中文交流也很常见。”
  两人开始全程使用中文交流,这让孔子骞感觉有些时空错乱,仿佛自己还在国内的校园里。
  邦迪教授带着他在校园里各个楼里乱窜着。
  没法子,盖章这种流程,古今中外都一样,需要到处跑。
  当然,路上也没闲着,邦迪教授也顺带着介绍着学校的各种建筑。
  他们走过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孔子骞对这所大学的设施和环境赞不绝口。
  达大校园内大部分建筑都是由华国公司援建或承包建造的,因此校园里充满了华国元素。
  在达大图书馆里,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图书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非两地的特色,既有着非洲的热烈奔放,又有着华国的典雅庄重。
  走进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用中文标识的基础设施。
  卫生间、消火栓等设施上,都贴着中文标识,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国内的图书馆。
  这些中文标识不仅为来自华国的留学生提供了便利,也让其他国际学生对华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让孔子骞眼前一亮,感到格外亲切,仿佛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报到环节进行得很顺利,邦迪教授详细地为孔子骞介绍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课程安排。
  他耐心地讲解了学校的学术要求、考勤制度、图书馆使用规则等,还特别提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和礼仪规范。
  详细的讲解让孔子骞对即将开始的交换生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他感受到了学校的严谨和友好。
  邦迪教授还提醒孔子骞,选修课的名额有限,需要尽早选课。
  他还建议孔子骞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他的学习生活,还能帮助他更好地融入校园。
  孔子骞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货就是话痨,或者是逮住他在刷中文口语技能。
  临到结束时,回到交流处的邦迪教授拿出了一张表,一张表让他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