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拒婚后,我在国营厂开饭馆 第84节
作者:仙池锦鲤      更新:2025-10-17 20:10      字数:2770
  台下的人乐的前仰后合,台上的表演者人来疯。
  实在是不知道咋高兴好了,给大家翻个跟头吧,结果一个倒栽葱,翻滚的时候,顺着劲儿差点没下了台。
  这下,台下笑声震天,亏得这是露天的表演没有棚,不然棚都容易被笑掉了。都是原来排练的时候没有的!
  演员在上面随意发挥,台下的观众笑的不停。
  其他候场的乡村演员一看,这个老六,居然都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一下子攀比心都上来了!
  乡村的表演者,虽然没有系统学过喜剧的精髓,但是长期的观察下来。
  积累了相当结实的经历,用来演个演出,都是大材小用。
  上台之前害怕的腿直打颤,但那个台子像是有魔力似的,一上去就不想下来。
  台下的观众也好。无论是谁,上去都给掌声叫好声,喝彩声在,此起彼伏。
  再一看,冲着舞台下面都沾满了。
  外头墙上,厂外的房顶上。大树上全都挂满了人。别看离得远,一点不耽误大家看节目。
  一连六个小时。憋着尿都不敢去厕所放出去,就生怕自己这黄金好“位置”叫别人给占了。
  终于散场,旁边烧烤摊的香味又一次窜起来了。
  天色都渐晚了下来,大灯都竖起来了。
  被香味一勾,才觉得肚子又饿了。
  之前吃的那点面条早早的就消化完了,立刻奔向了烧烤摊,有位置的赶紧抢。
  晚上烧烤摊肉类的烤串多一些,菜串少了点,但多了捞汁海鲜!
  大概是烧烤节的魔力。
  哪怕是平日抠门的家长,在这个时候都舍得给自己和孩子点一份烤串,买点捞汁海鲜什么的甜甜嘴。
  晚上节目散场,人也都离开了,只有少数几个摊位还在开始。
  沈清月这个烧烤摊属于最红火的。
  坐无缺席的。
  外头还有几个干等排队的。
  外场,有点迪斯科的音乐传来。听说借着灯光。一群人在外头旱嗨呢。
  一群人,听到了也都过去看。热闹极了。
  但也有专心为了吃的。
  尤其是沈清月这边卖的钉螺,花螺,海瓜子什么的。鲜甜,甘美。吃起来就停不下来。
  而且这种捞汁海鲜泡的时间很长,早就入味了。比上一次还好吃。
  也不知是不是月色给晚上的食物增加了一丝韵味,只觉得比白天还要好吃。
  大晚上肉串香味真的让人欲罢不能,闻着都馋的慌。
  座位早就满了。肉也基本上被点的七七八八了。
  沈清月习惯剩一些肉,他们自己烤着吃。
  所以后面来的就不接待了。
  “蒋玉。”一个陌生清朗男人的声音传来。
  蒋玉一直跟着沈清月的身边,他这么一叫,沈清月都顺着看过去。
  只见一个俊逸清润的男人站在那。
  蒋玉道:“贺政晨哥哥?”小丫头跑过去:“你怎么在这边?”
  贺政晨道:“来这转转。”他是跟省报记者发小一块过来的。正好赶上这个烧烤节,来这凑热闹的,却被这边征服了。
  沈清月道:“哎,玉儿,你朋友来了?”
  蒋玉道:“嗯,是我以前的邻居哥哥。”随后小丫头还给俩人引见了一下:“这个是我老板。”
  贺政晨道:“你好。”
  沈清月道:“你好。”随后道:“要不要,来这边吃点烧烤。尝尝我们这的特色。”
  贺政晨一本正经道:“多谢热情款待。那我们就却之不恭了。”
  沈清月叫人抬了一个桌子过去,给他们烤了两把肉,一把大虾。上了几盘捞汁海鲜。
  贺政晨赶紧给钱。
  等记者朋友上完厕所出来,发现刚才还打样了的烧烤摊,他居然排上了座位。
  顿时高兴了。赶紧过来吃。
  烧烤的肉烤的焦香焦香的,很好吃,花螺,钉螺什么的,用手拿着嘬着吃滋味最丰富。
  “只可惜没有酒。”要不然就爽了。
  烧烤又加了几把烤串,临走的时候买了两块钱的海瓜子,回招待所吃去。
  这次思云县之行可太有趣了。
  聊天的时候记者朋友都忍不住赞叹:“这思云县有高人。”
  能把丑闻逆转的如此成功,被审视观察的时候,一个烧烤节,直接让人惊喜。
  不但有摊位,连外地的朋友都听说过内场外场美食之分。
  有在外地没吃过的烧烤,还有中午便宜开胃的面条。
  那么大快的牛肉臊子,是真不赚钱,但是拉好感啊。
  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这边的人,周到热情,对大家好,大家回馈他的是百倍的热情。
  后面买烤串啥的,那花钱花的可冲了。
  今天一天,见闻,感受太多太多了。
  记者朋友忍不住对发小道:“怎么样,贺大才子,陪我下乡一趟不亏吧。”
  贺政晨仿佛在思考中被惊扰了一下,随后道:“不亏。”他意味深长,透过烧烤摊忙忙碌碌的身影,眼神敏锐的能锁定到一抹倩影上。
  这么一场大型的活动,举办的如此完满,背后的高人居然是她。
  看来人在省城待久了,果然思维受局限,应该多出来走一走,天底下能人有的是。
  第110章 怪不得她能赚钱
  烧烤节过去了。
  但余韵还在,大早上,村里就开始谈昨儿的事儿。
  “可真热闹,比赶集热闹多了。”
  “从来没看见过那么多人。”
  “县里的人可会吃了。吃的,咱都叫不出名来,比手太长的大虾串起来就烤。”
  村里那些没去的人,暗自懊悔:“昨儿我去好了。”这么大个盛会没看见。
  “还有演节目的呢。房顶上,树上,全都是人。”
  去帮忙的人回来的时候,沈清月还给每个人一个红包,打开里面是两块五的劳务费!
  有的家去的人多,光这一次,加起来就二十多块钱。
  更别提中午不要钱的手擀面造了好几碗。
  后来那挂面还三毛钱一碗呢,还只有三两面。要是按照这个价来算,昨儿那手擀面卖一块钱也不多啊!
  这不是赚了么。
  这些人说不完的话。都在说昨儿的见闻。
  大花婶子在旁边晒干豆角,听他们说。
  以前提起沈清月,最多是个出息点的小辈。
  现在,看见她比看见领导还热情。
  夸的不行:“还是那丫头心眼好使,那么热的天。还给咱们一人一条毛巾,咱这岁数都未必有人家周到!”
  “啥,还给你们毛巾了?”那一条棉线的毛巾咋不得三毛钱啊。
  “嗯呐,都有啊。不信你去问大花婶子,现在提起沈清月,谁不说一声这孩子仁义。”
  没去上的人,直拍大腿。
  有打卤面,有毛巾的,还给红包。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儿么。
  大花婶子在旁边笑道:“她说的是真事儿!沈清月真是没的挑。咋瞅咋好。”
  有人顺着她的话道:“不知道将来谁有这个福气看,能把这丫头娶回家,那可真是掉到福窝里了。”
  村里的婶子们,平日就爱说这话,但经历过烧烤节,大家的想法都变了。
  其中一个婶子,直接道:“我瞅了,一般人可配不上她,那丫头,跟国营厂领导在一块说话,跟把兄弟似的。她没娘,亲戚又是那个熊样,她要是找对象,咱可得给把把关。不能叫臭小子哄骗了去!”
  “那必然是,咱都是她娘家人。”
  “没错。”
  大花婶子见大伙儿说的激动,嘴角带着一点笑意。
  沈清月值得这么多人喜欢。
  几个人道:“哎,沈清月人呢?”
  “累了吧,得多睡一觉,我今儿都差点起不来。”昨儿忙的脚不沾地。回来,躺在床上,腰都直不起来。
  大花婶子在自己家,沈清月跟她住的近,就在她房子的后身。
  大花婶子道:“一早上,那丫头就开车出去了。都说人家有本事。单说这个辛苦,一般人就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