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作者:米饭加点糖      更新:2025-10-18 14:35      字数:3131
  “我是严格按照佟大叔给的标准配的呀!怎么会做出来的不一样呢?”草根一头雾水的嘟囔道。
  “现在有新的浆絮吗?”芦苇闻言问道。
  “有!”徐仲林转身急忙去屋里拎了寮桶出来。
  “你看,草的比例也是按照之前的标准配的。”
  芦苇提桶试了试轻重,“什么比例?”
  “一比一桶半,比例没有差过,”草根赶紧回答道。
  芦苇又走向藤汁跟前,试了桶的重量,“桶出问题了。”
  “桶?”众人一时惊讶住。
  “寮草桶比藤汁桶重了很多,桶重比例就会出现问题,一池子最少需要七桶寮草,一桶少两三斤水不觉得有什么,要是七桶少二十多斤水就出漏洞了,拿秤过来,再拿几个没用过的桶重新秤重,”芦苇说完徐仲林忙不迭进屋找桶。
  草根找了大秤出来,一时间几人抱桶的抱桶,秤水和料子的比例反复核对后,才刻上需要的尺度。
  “你们刚做对东西不熟悉,后面做习惯了,手试试就知道量对不对了,我去油屋那边看看去,”芦苇擦干了手上的水走了。
  院子里的几人面面相觑,没想到白费了一天的纸!
  “没事黄阿兄,我们以后也需要用纸记东西,平时有纸也舍不得用,做出来的好纸都是留着卖的,这回好了省的没得用了,”徐仲林笑着开解众人。
  几人耷拉着脑袋都没说话,沉默的干着自己手里的活。
  芦苇来到炼油屋被人拦住了,是个半大的孩子挡着门,“这屋不给进。”
  “我也不给进吗?”芦苇笑问。
  那孩子眼皮垂着道,“你天王老子来了也不给进。”
  “我叫佟芦苇,你去告诉瘸子叔一声,他会给我进的。”
  “你是少东家?”半大小伙连忙缩回手,有些惶恐的看着芦苇,看样子这名字是得了特殊的交代。
  “少东家对不起,我不知道是你……”
  芦苇摆手,“门看的不错!瘸子叔在屋里吗?”
  “在的少东家,”半大小伙子急忙侧身让路带人进去。
  芦苇走进院里,闻着一股似有若无的味道,她使劲嗅了嗅空气。
  “瘸子叔蒸胶了吗?”
  潘瘸子回头看芦苇笑,“我以为少东家明天才来呢!”
  “瘸子叔这声少东家让我好生别扭,以后叫我芦苇即可,”芦苇笑着走上前,揭开锅,看锅里煮的胶汤颜色差不多快好了。
  “牛皮胶?”
  “嗯,你说的鱼胶我拿不准是啥样的,没敢动手试做,决定还是用牛胶试做保险点,”潘瘸子诚实的说了他的无用。
  芦苇低头舀了点胶汤出来闻了闻,“拿药过来。”
  在远处围观的几个孩子,一时不知如何好了,齐刷刷的看着潘瘸子等他同意。
  “看我干啥?少东家要啥就给拿啥呀!东家是行家来了多跟着学,”潘瘸子吼了一声。
  几个半大孩子急忙进屋抱着药材出来了,其中拦芦苇的这个孩子拿着秤。
  芦苇着重的看了他一眼,接过秤擦干净打开药袋看了看。
  “他叫虎子,今年十三岁是个孤儿,以后会跟着我进墨房,”潘瘸子低声简单的说了两句结束。
  芦苇听了没接话,而是专心的挑了药材出来,一样秤重好拿起来给几个孩子介绍。
  “凡是做墨的都不怕人学了去,因为墨方里的东西细说下来,可以达到一千多种,一墨一方可以说并不夸张。”
  “不过我们做墨是为书写服务的,一块墨赋予了它很多的东西了,那么它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它本身就是为了传递文明而存在的。”
  “若是一味的抬高它,用奢侈至极的东西做墨,这块墨唯一的价值就是束之高阁,连面见世人的机会都没有。”
  “做墨并非只有桐子油能做,最早的时候猪油和清油都可以做,清油也称素油,如豆油云菜油等,但是经过大家集成试验下来。”
  “所有的油都不如桐子油出烟多,桐子油烧烟看的好,出烟率可以达到八成,其它油只能达到三至四成,且做成墨放久了会变淡,桐子油的墨越久越黑,因此它就保留下来。”
  “与油烟墨比肩的还有松烟墨,也就是你们没事去刮的地筒灰,它们之间各有特色特长。”
  “松烟墨适合做成药墨,被爱墨者收藏,它写出来的东西没有神采光泽,适合平时画山水用,或者写较大的字用。”
  “油烟墨恰恰与它相反,它黝黑而有神采,适合平时各种书写,现在我告诉你们做墨的二十一道工序。”
  “浸油、水盆、油盏、烟椀、灯草、烧烟、筛烟、镕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秤剂、锤炼、丸赶、样制、印脱、入灰、出灰、水池、研试。”
  第157章 制作工序一
  “前面浸油到烧烟,你们每天都在接触,筛烟没接触应该也能看到,今天这一步叫镕胶。”
  “墨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是和胶,胶做的好,墨坚硬润泽、墨性稳定经久不衰,而且用起来层次丰富,不同的制墨工艺,都有各家秘而不宣的用胶技术。”
  “不过即使各家不说,但是买了他们的墨回来化了分析,一般无非用牛皮胶、鹿胶、鱼胶多为主,其中牛皮胶尤多,其次就是鱼胶比肩,鹿胶成本较高,难觅除了大家制着玩,多半是没人会用的。”
  “想要墨好,保存几年几百年不腐坏,便少不了加辅料进去,辅料就是各种珍贵和普通的药材。”
  “如,现在胶里有股淡淡的味道,我们最先下巴豆仁磨碎,珍珠粉,藤黄,樟脑,这是为了除胶里的臭味,里面还有两味贵重的药我没放,分别是麝香,犀角,这两味不追求极致的都没事。”
  “然后就是各名家的药方,药方并不是都一样的,但是多离不开防腐增香,冰片、麝香、檀香、丁香、藿香、零陵香、甘松等。”
  “助色增黑,朱砂、绿矾、雌黄、硫酸铜、珍珠粉、银朱、青皮、紫草、黄芦、黑豆、牡丹皮、黄连、丹参、胡桃、草乌头、猪胆等。”
  “除胶祛湿臭,除了我刚说的那三味简单的,还可以用下面这几味,它们也可以熬鱼胶,梣皮(又名秦皮,蜡树皮)、生漆、蛋白、紫矿、皂角、当归、木贼草、巴豆汁。”
  “鱼胶的做法比较简单,用水给泡软、剁碎、加上碾碎的巴豆仁、用小粽叶包裹着煮开、煮好趁热再给捣稀碎,然后放上需要加的药汁煮化就成了。”
  “鱼胶用的多,是因为鱼胶便宜又易收集,通常是鱼泡鱼皮一起熬煮,煮至浓稠过滤出来,跟骨胶一样,都是各种动物皮和骨头一起熬煮粘稠冷却做块,比例一两墨一两胶。”
  屋里几人听的云山雾罩的,这说的啥呀?一句都没记住……
  芦苇看他们的表情笑,搅拌着锅里放上药材继续熬煮。
  只有潘瘸子听出点味来了,目光有些发愣的看着灶洞火,他读书识字,最明白秘方难觅的程度。
  锅里的胶药一直熬到天快黑了,才算熬的浓稠挂丝,芦苇拿铲子给盛出来,放进滤布里给滤出来。
  早有眼力见的虎子,小心的抱着烟灰送来,芦苇再次给筛了一遍抖落在盆里,伸手给揉成抓沙的状态,端起来放进蒸笼里扣好。
  “瘸子叔给上火蒸到冒大元气,”芦苇说完转身去工具筐里找了捣锤子出来,对着几个好奇的孩子介绍道;
  “它叫檀木杵,”说完坐等蒸笼里冒气,等了两柱香的功夫,揭开盖子拿出盆里的泥剂,放在石头臼里。
  “你来捣它,”芦苇把木棒递给虎子。
  “我……”
  “让你捣你就捣,哪来的那么多废话?”潘瘸子立目吼道。
  虎子闻言抱着木锤,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开始打。
  “佟丫头,这个要捣多久?”潘瘸子忍不住问道。
  “要千锤百炼,从现在差不多要捣到四五更天,你们其他人可以去吃饭了,吃完了回来换他吃,”芦苇舀水洗干净手说道。
  余下的几个孩子互相对看一眼,出门去不远的房子里吃饭,回来还给潘瘸子他们带了饭。
  芦苇也没出门,留在这里一起吃了晚饭,饭罢拿着盆去灶洞里,扒拉了一盆稻草灰出来放着,倒进盘子里铺平,坐等上半夜洒药汁捣平滑拿出石臼了。
  子时夜左右芦苇摸了摸胶,又放了一味粉加去,“都揉均匀了。”
  指着石台又道,“揉好拿出来放心大胆的砸,”然后随便找了一个地方猫着打盹了。
  夜里睡的迷迷瞪瞪的,被潘瘸子打头打醒的。
  “打好了?”芦苇揉揉眼睛起身伸了一个懒腰。
  “你看看如何?”潘瘸子拿着墨膏子给芦苇看。
  芦苇上手摸了摸,“可以了,这个砸的越久质地越坚韧,目的就是为了砸溶里面的气泡,不然砸的不到位,做成型翻晒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