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作者:木清音      更新:2025-10-20 15:59      字数:3109
  苏锦鸾简单询问两人姓名,得知年纪稍大的那个名叫李胜,另一个叫樊良玉,善木工懂机关,都是祖传的手艺。
  苏锦鸾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李哥樊哥,我打算做一辆自行车。”
  苏锦鸾拿自制炭笔,比着尺子勾勒出一辆自行车的简图,然后一一讲解其具体构造以及骑行方式。
  “奇思妙想!”
  李胜与樊良玉虽然年纪不大,但都是有真本事的,眼力自然也不差,齐齐惊叹出声,就连神出鬼没的流风都冒头过来凑热闹。
  “这个齿轮可以做,配套的链条虽说费事了点,也没大问题。”
  李胜沉思了下,像是在模拟打造过程,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不漏气的皮袋却是不好弄。”樊良玉否了轮胎的提议。
  苏锦鸾点头拍板:
  “那先做实心车轮。齿轮那边还有备用方案,都做出来比较下那种更好更省力。”
  “一,直接去除链条,由大小几个齿轮咬合直接带动车轮旋转。”
  类似于钟表内部结构。
  “二,换掉齿轮,拿牛筋之类的皮带箍住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轴,带动旋转。”
  类似于动力机械那种。
  “三,作连接杆,像这样,蹬一下脚踏,带动连接后车轮的连接杆做圆周运动,能明白吗?”
  类似于老式火车车轮的设计。
  苏锦鸾比手画脚,解释得费力。
  好在两位工匠都是做事做老了的,磕磕巴巴勉强也听懂了。
  “行,那就试试看吧。”
  苏锦鸾灵感爆发,突然又想起某些视频上看到的改造概念自行车,刷刷几笔又画了个新的。
  “这种的应该好做,它的脚踏不是蹬圈的,而是前后踏动,带动车轮旋转。缺点是这个得站着踩,没那种坐着骑的省力。”
  “反正都做做看吧,万一中途有啥启发呢。”
  苏锦鸾总结,顺便把轮椅的做法给说了。
  “县主大才!轮椅一出,必将造福天下!谁家没老人?有了这个轮椅,出门方便多了!”
  李胜兴奋得脸色发红。
  樊良玉也频频点头。
  “县主,我二叔不良于行多年,这个轮椅我可不可以做一架送他?钱我出!”
  苏锦鸾被夸奖了心情不错,玩笑道:
  “那就拿这轮椅抵了你的工钱,行不行啊?”
  “谢县主慈悲!”樊良玉当即大礼拜谢,吓了苏锦鸾一跳。
  “你这是干嘛,快起来。”
  王芷看她脸上毫不掺假的惶恐,笑吟吟没有多嘴解释。
  主子压根没意识到,这传下手艺便相当于有了师徒之实,还只当请人吃口茶水那么简单呢。
  苏锦鸾着实有些不适应,作势一拍脑门,实实在在哎呀一声,疼得小脸挤成一团。
  又忘记脑门上的伤了。
  “没事没事,我就是又想出一个点子。既然车子底下可以装轮子,椅子底下也可以装轮子,那为什么鞋子底下不能装轮子呢?”
  苏锦鸾再度又写又画比手画脚的,将轮滑鞋给解释了一通。
  第145章 退兵了
  京城最近很热闹。
  先是三松斋文会上,名不见经传的苏锦鸾一人对战数十才子不落下风不说,还狠心地留下两道上联,那对子绝得时至今日无人对出。
  各文人才子口口相传,求助书信发往各地师长处,苏锦鸾的名字也随着这两道上联而广为人知,叫一众文人雅士恨得牙痒痒,绞尽脑汁寻下联,不敢轻易认输。
  据说两榜进士出身的朝堂大员,以及饱读诗书的书院山长与夫子,乃至桃李满天下的隐士大儒全都被惊动了,日夜沉吟,苦思冥想,依旧无有所得。
  看热闹的百姓们也津津乐道,甚至就连边疆狼烟将起的忧虑都被冲淡不少。
  最扬眉吐气的却是大炎的女红妆们,尤其是腹有诗书的,更是隐隐将苏锦鸾推崇为才女的领头人。
  瞧瞧,谁说女子不如男,若非朝廷科考不许女子参加,说不定这状元啊公侯啊,还真没你们爷们什么事儿!
  就算是女儿身又如何?苏锦鸾以一己之力封县主了,不比你们男人封侯拜相差!
  一时间民间女子聚会结社之风兴盛,各地不时传出才女之新作佳作来,大有与才子们一较高下之意。
  才子们大受刺激,经由两道上联检测出自己学业不精其实难副,羞赧之余奋发苦读,浮夸懒散的学风为之一正,令师长们大为满意。
  值此文风兴盛之际,京城新华书肆刊印的几本书卖火了!
  《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句》、《今古贤文》、《算学基础(一)》、《诗三百》、《词三百》、《曲三百》,每一本都令人叹为观止,震惊文坛!
  传闻皇帝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日夜与皇后吟诵研读,曾为争论哪一首更出色,各持己见,吵得不可开交。
  太子居中调和,却被帝后拉住评理,不想辩不过父母反被两位至尊齐齐训斥,平白领了好多功课。
  没奈何,太子只得下了苦功,硬生生将书全背下来了。待又被帝后拉去评判时,太子有理有据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还真把那二位给说懵了,谁也不吵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共同看书学习,赞不绝口。
  宫中传闻向来流传得快,就连种地的老百姓,都猜皇帝下地时扛着的是金锄头,更别提这种有鼻子有眼的温馨小故事,基本上一听说就全信了。
  皇上皇后跟太子都喜欢看的书,那还有错?咱也得看!
  听说就连京城里的老鼠都被感化,消失得干干净净!咱总不能还比不过个耗子懂事吧?
  于是新华书肆的书卖得更火,遍销大江南北,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随处可听得吟诵声。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摇摇摆摆的孩童在牙牙学语。
  “弟子规,圣人训。”这是拜师开蒙的小学生在摇头晃脑。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是回头补基本功的,男女老少全都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狂放不羁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心性恬静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胸怀大志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扛枪练兵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公推为平安县主最喜欢的。
  是的,新华书肆的东家是平安县主苏锦鸾,这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
  这几本书其实都出自苏锦鸾之手,是第二个不能说破的公开的秘密。
  平安县主煞费苦心,为每一本书每一首诗词安上一位查无此人的作者,还套上个梦游仙境自异世他乡得获好文的名头,一再表示她只不过是居中搬运刊印,为启发民智,传播知识做点分内之事。
  如此谦逊诚恳,叫人舍不得揭破她。
  你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当然是平安县主本性淳厚,不愿打全天下人的脸面啊,更怕压垮了大炎文人的脊梁。
  不信?听说过烟锁池塘柳没有?平安县主随口戏言,便难为住了一片人,她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能“搬运”诗三百词三百曲三百的仙缘深厚之人,会不知道简单一个五字对的下联?怎么可能!
  但她就是咬死了她也对不上,就连她亲爹左相来问,甚至皇帝问她,都不改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才女。
  自打那以后,平安县主摸清了咱们大炎文人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就再也不提吟诗作对之事;
  可她又是慈悲而豁达的。
  她是咱们大炎的平安县主,看着大炎文风不昌,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得已之下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来,将自己呕心沥血所著的诗书,改名换姓,一口气全抛了出来。
  不争名不逐利,一心只为了帮大炎子民向学,这是何等胸怀!
  若她有半分私心,便像那个偷窃抄袭的苏瑾沫那样,随便拿出一首来,扬名天下唾手可得!一首新诗词怎的卖不上千金?
  可现如今呢,她坦坦荡荡全印出来了,一本诗集才卖半分银子,相当于白送,连本钱都收不拢。
  你说她能是为什么!
  啥?你说她年纪轻轻,一个人写不出这么多大作?
  那是你见识少!
  平安县主生而知之,懂么?
  世人说她痴傻,实则她是在心无旁骛地默默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别人太蠢,她懒得理会罢了。
  其向学之心之坚定艰难,足可印证亚圣孟子的那段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些诗文是她积攒了一十三年的旧作,还有好些新作没出呢,不信你就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