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作者:傅延年      更新:2025-10-20 16:13      字数:3280
  事了拂衣去的颜红旗这会儿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杨木大队的固定资产台账。
  村中的固定资产,无非就是生产工具。耙子、搞头、铁锨、滚子这些。村中多是山地,拖拉机这种现代化的机械应用不上,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农具。
  颜红旗翻看了几页,就将台账还给了吴东民。
  这本台账是吴东民主动交给颜红旗的。对于她帮助自家消弭了一场有可能的麻烦非常感激。把儿子教训一顿,又好好安抚了那个把右胳膊当玩具不停甩动,还和别人显摆的孩子一番,就跑来感谢颜红旗。
  这对于颜红旗来说,真的就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吴东民却觉得她是谦虚,觉得她这人不居功,不愧是烈士的女儿。心里头恍然,对呀,她是烈士的女儿,老子英雄儿好汉,她就不可能是坏人!
  他本来就是大队部里的边缘人物,对于赵广汉的忠心也没那么强,这会儿就彻底倒向了颜红旗。
  台账就是他的投名状,趁着颜红旗翻看台账的机会,还给她介绍了村中农具的情况。
  颜红旗巡视了三个村子,再听吴东民介绍,虽然不擅长农事,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国家提倡农业现代化,可杨木大队这样多山地,土地以零散的,区块式分布的情况根本就不合适机械化生产,几头黄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黄牛不够,还需要人力来拉犁。这种情况之下,想要土地有多高产,那也是不可能的。
  她作为党支部书记,一个大队的最高领导,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带领社员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凭着土地里的这些出产,那是不可能的。
  “村中有哪些副业吗?”颜红旗问。
  吴东民按照颜红旗的示意,搬了凳子坐在她办公桌的斜对面,双手交握在腿上,两腿并拢,微微有些拘谨。
  “村里前些年组织过打井队,但打井队专业技术要求高,咱们大队没有会看地下水的人,组建了之后没人请咱去,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又组建了民工队,农闲的时候找活干,给单位建房、干体力活什么的。不过,那得有人才行,咱们大队人面窄,总共也没接过几单活计……”
  吴东民说着,用脚蹭着红砖地,他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有点干啥啥不行之感,但事实也是如此。赵广汉曾经也是有志向的,也不想次次在公社排名倒数,奈何绞尽脑汁想要发展副业,就是发展起来。
  “其实咱们大队的村民们生活还是过得去的,夏秋的时候摘杏核、刨药卖给收购站,都能赚钱。”
  吴东民终于有自信了些。
  这边大山上的向阳面,有很多野生的山杏树,到秋天结出带有微毒的苦杏仁,可以药用,可以做小菜,可以制成杏仁粉等食物。收购站每年秋天都会大批量的收购。
  本地野菜资源丰富,这些野菜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比如苍术苗,地下的根茎叫苍术,是治疗感冒的常用药,还有穿山龙、黄精、黄芩等十几种,收购站每年都会收的药材。
  不管是摘山杏还是刨药都是累活、苦活,但只要能有收入,绝大部分杨木大队的社员是不辞辛苦的。
  颜红旗点点头,又问了些问题,吴东民一一作答。
  颜红旗已经从张凤军那里了解了一些情况,但他到底只是普通社员,他的回答非常有主观性,很多都是臆测。吴东民虽然是大队部的边缘人物,但了解的信息更全面些,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尽量客观。
  对他回答问题的态度,颜红旗还是比较满意的。
  第32章 挨打
  临近中午的时候,上山的社员们陆陆续续回来了,罗满霞的中午饭也快要做好了,在院中的枣树下支起小方桌,准备在这里吃饭。
  颜红旗坐在板凳上,对面坐着苍阔,一边剥葱一边跟她说起刚刚在知青点的所见所闻。罗满霞将后面山坡上挖的曲麻菜在水盆里涮了涮,甩干净水,准备一会儿跟大葱一块蘸酱吃。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娘上了门,往里头探头探脑的,说是来找颜书记的。
  颜红旗站起来,打量着这位大娘,有些眼熟,是大队上的社员,“老人家找我什么事儿?
  ”
  “颜书记呀,我这膝盖这两天疼得厉害,你给我瞧瞧。”老大娘腿脚有些拐,但借助着拐棍,走得很快,又问:“你是咱支书,看病不要钱吧?”
  颜红旗无语了一瞬,耐着性子问:“大娘,你听谁说我会看病的?”
  老大娘:“都这么说呗。颜书记,你可别因为我掏不起看病的钱就不给我看,我成分好,是贫农!”
  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不就是治了下脱臼嘛,怎么就成大夫了!
  罗满霞忍着笑,耐心解释,“大娘,颜书记不是大夫,不会治病,您要是膝盖疼,得去公社卫生所看。”
  那老大娘浑浊的目光里泛着不信,一劲儿强调自己是贫农,颜书记不给瞧病是瞧不起她,嘴里头歪歪缠缠的,车轱辘话来回说,罗满霞话说了一箩筐,怎么解释都没用。
  颜红旗先时脸上还带着笑,罗满霞解释的时候,她在一边点头,但听着听着,眉头越来越紧,终于,在老大娘又一次说道:“都帮赵小光那孩子治了,凭啥不给我治,你瞧不起贫农,瞧不起我这个老太太”的时候,吼了一声:“闭嘴。”
  那大娘被吓了一跳,停顿几秒钟后,嘴巴张开,又要说话。
  颜红旗脸上恢复笑容,双手活动着,发出“咔吧咔吧”的声音,“行,我给你治病,这可是你自己选的,回家后瘫痪了或者嘎嘣死了,可别怪我!”
  那大娘浑浊的眼睛瞪大,脸上露出害怕畏缩的表情,犹豫了一会儿后拐杖都拄就跑了。
  这都是啥人啊?
  颜红旗反思,是不是自己表现得太过于亲民,搞得有人蹬鼻子上脸跑来歪缠?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接下来,又有两位社员跑来求颜红旗给治病,不过还好,这两人是能听进去话的,罗满霞解释了一番后,两人就不好意思地离开了。
  这个六道沟门村,信息传播得也太快,也太离谱了!
  被这几人一搅和,午饭就没按时吃成,饿得颜红旗前胸饿后背的,心里头一阵阵的烦气,吃下去两大碗过了水的棒子米粥才好了些。
  就在这时,门口又出现了几位探头探脑的妇女。
  罗满霞下意识去看颜红旗的脸色,唯恐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再把这几人打出去。
  但颜红旗时刻记得自己目前的身份,并没有生气冲动,往门口瞥了一眼,加快了吃饭的速度。
  那几个女的在门口犹豫了一下就进来了。
  当先是个四十多岁,臂弯处挎着个荆条编的小筐子,穿着偏襟褂子,身上落着几片大块补丁,头上挽着发髻的利落妇女,身后是一个同样挽着发髻的五六十岁的妇女,更后边的是个梳着大辫子的十八九岁大姑娘,三人共用这一张脸,很容易就让人知道这是一家三代人。
  等一家三代人都进了院子后,才看见那大姑娘身后还跟着个八九岁的眼熟男孩。
  见了他,颜红旗放下饭碗,严肃的脸庞上露出一丝笑容。
  “颜书记,我是赵小光的妈,这是他姥姥,她大姐。我回家才知道你救了我们孩子,赶紧就过来跟你道声谢。小光是我们一家人的命,他要是出点什么事儿,我们娘几个都活不了了!给你拿几个鸡蛋,自家养的鸡,白皮的,好吃。”
  赵小光他妈口齿伶俐,说话语速很快,说着就将小筐子递过来。
  罗满霞不知道收还是不收,转头看向颜红旗。
  柴禾、野菜都不值钱,收了也就收了,但鸡蛋在农村来说,可是贵重物品,偷着卖的话,能卖到一毛钱一个,筐子里少数也得有10个,就是一块钱,相当于10斤多粗粮,她不敢收。
  颜红旗笑着说:“小孩子胳膊脱臼不算大毛病,我正好遇上就给推上去了,小事一桩,婶子客气了。”
  “不是这么算的,公社卫生所大夫就会给人量体温,开去痛片,我孩子去了也是白去,还得去县城大医院,花钱不说,我家小光得多受多少罪?想想我就揪心!这些鸡蛋,你说啥也得拿着,这不是鸡蛋,是我小光的命啊!”
  饶是颜红旗也算是能说的,也被他们真心实意的感谢给为难住了,也不好跟人打架似的撕吧,只好给罗满霞使了个眼色,让收下来。
  老老少少四个人又分别说了些感谢的话,这才离开。
  等人走了,颜红旗松口气问罗满霞,“钱给了?”
  罗满霞点头,“放了一块钱在筐子里头。”
  党的干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之前来送柴禾或者野菜的,她都给了回礼,这份礼太重,就只能给钱了。
  经历了那无理取闹的老太太,这一家人的到来,倒让人觉得杨木大队这个地方,还是有人情味的。
  关小燕从东屋探出头来,犹豫了下走过来,说:“颜书记,夏桂华,也就是赵小光他妈,他们一家人……”
  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zuozhe/oqf.html" title="傅延年"target="_blank">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