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击云腰      更新:2025-10-20 17:09      字数:3094
  [无cp向] 《师父》作者:击云腰【完结】
  文案:
  *年轻道长和他的两个小娃娃徒弟的日常。*
  小徒弟因见过一次别人施展轻功,便对武学十分向往。因此被人以教武功为由拐走,在那因看一出武戏,对曾经名震天下的“白衣修罗”&昭武太子十分崇敬,也想成为他那样的大英雄。
  殊不知,偶像竟在自己身边:原来那什么都会,却穷得叮当响的师父,就是自己一直膜拜的大英雄。
  *阅读指南*
  自割腿肉,此文悦己,合我胃口。
  如有不喜,请速弃文,不必通知。
  内容标签:江湖 乔装改扮 天之骄子 马甲文 正剧 高智商
  主角:悟清明 配角:青砖,青瓦,百里挑一等等……
  一句话简介:师父他深藏不露
  立意:绝地重生后平淡度日
  第零章 楔子
  所有百姓都觉得,大祁王朝已经没救了。
  外有连绵不断的鞑虏侵袭,内有昏庸无道的君主奸臣。
  长乐三十一年。
  随着近年的洪灾、饥荒,内忧外患一齐爆发,将要耗尽这个国祚二百余年的帝国,最后的余晖。
  举国之军都在边关抵御外敌,余下不多的皇城禁军,拦不住起义军的滔天怒怨。
  北边的难民涌入皇城,他们愤恨攻破宫门,拥着挤着入殿围住行将就木的年迈天子。
  无数的委屈、诉求、怨念、咒骂倾覆而出,情绪失控的人们上前,去拉扯那老眼昏花的上位者。
  他泪眼婆娑地听着他的子民所遭受的苦难,掩面大哭,忽然头一歪软倒在地,竟是咽了气。
  崩溃的人们,一时怔住。
  随即有人哈哈大笑,死了,高高在上的贵人也会有死的一天,高高在上的贵人竟然也会不体面的死去。
  很快,有人上前去扯他身上的九龙白玉佩。
  接着近在前排的人,也依次去探那金丝银线绣,做的华衣腰环上的翡翠宝石,衣襟上的玛瑙扣子,赤金的发冠,及拇指上的羊脂玉扳指……
  一番抢劫,地上的尸身已是衣衫褴褛,头发凌乱,尚有余温的手臂、脸庞、脖颈等裸露在外的皮肤历历可见撕裂血痕……
  被恨意冲昏了头的人们并未觉得这样对待一个死者有何不妥。
  身为天子,无能照拂他的子民,甚至让他们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煎熬!谁人不恨?谁人不恼!
  待此殿的珍宝系数被抢被砸,疯狂的人群依次转入其他宫殿,重复着那样的举措来宣泄恨意。
  皇城已乱,国将不国。
  起义军首领吴洪占据京城,自立为吴王。
  三日后,异姓安王袁营摔军入京,剿灭吴洪,登上大宝,改国号为“安”。
  袁营把不愿归降的皇族宗室、朝臣将领的家眷绑在午门屠杀。
  一时间,密密麻麻的头颅挂满了长安城门口,血腥味飘延数里。
  半月后,力挽狂澜打退外敌的晋王谢元诃,率军自塞北连夜赶回长安。
  浴血一日,晋王军将安王全军歼灭。
  因晋王及时拨乱反正,挽救谢氏山河,重振大祁国风,做为宗室亲王的他,自然而然顺势登上皇位。
  成为新帝的谢元诃,改年号为“定安”。
  一晃六七年,大祁国主励精图治,陆续平定各处叛乱,应了“定安”二字。
  新朝祥瑞将前朝衰微运势一扫而光:南北灾情得到了稳固,北方的城墙壁垒固若金汤,举国百姓安居乐业,农耕商贸秩序井然。
  民心所向,皆感念如今的国主和朝廷。
  定安十年,四海升平,河清海晏。
  世道太平,原本在乱世中毁损的佛寺道观也渐渐火热了起来,城镇信众往来,香火鼎盛。
  但那些个远离京师繁华的地方,在太平年间,鲜少被庙堂惠泽;于战乱之时,亦能自给自足不生纷扰。
  静谧安宁的仿佛与世隔绝,不染凡尘。
  譬如,坐落在虞州望县青灯镇城郊——囿氏山的青灯观。
  这座小小的古旧道观依旧清清静静,逢初一十五或红白喜丧,镇民持香前来祈愿祭拜,才略微有些香火。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申限免成功了,希望大家看文愉快[撒花][狗头叼玫瑰]
  第一卷 青灯小镇任平生
  第一章 青灯观
  青灯观中,如今只有一名道士和他的两个小弟子。
  这一任的知观道号悟清明,是个年约三十岁的男子,俊逸文质,身长八尺,貌如修竹。
  没有人知道他从前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他何而来。
  只知,他大约是九年前来的青灯镇,之后便在青灯观三皈依,经观中唯一一个老道长传度授箓,成为道家弟子。
  前些年老道长驾鹤西去,悟清明便继承了他的道业。
  因悟清明待人和善有礼,也被邻里左右香客尊称为“清明道人”。
  初时,山下不常来上香的大娘们,骤然见到观中忽然换了个年轻俊俏的道长,一时眼里大放光彩。
  追着他问是正一派,还是全真派。
  若是正一派,便是可娶妻生子的,正好她们家中都有大龄未嫁的女儿侄女。
  悟清明闻言,持香的手一顿,将三炷香缓缓插/入香炉中,对着天尊像行了个道礼,转身朝向她们,臂弯里的拂尘一甩,端声道:“贫道全真派。”
  他一见到她们眸子里绽放的异样热情,便知她们在想什么。
  于是当着道祖的面,昧着良心撒了个善意的谎,刚才行礼时在心中默念:“道祖慈悲,弟子不得已为之。”
  给他受箓的老道长是出自龙虎山正一派的,他自然也是如此。
  听到全真派,几位大娘顿时面露失望,纷纷低声交谈叹惋,直道可惜。
  这么年轻,这么俊朗,是受了什么刺激想不开出了家。
  然而即便如此,她们回去后,还是不忘记与家人邻里分享这个消息。
  小镇清幽古朴,家家户户都熟识,难得有什么茶余饭后的新鲜事。
  这青灯观新任道长的事,如长了翅膀般,在水井旁,在河畔旁,在茶楼酒肆,一传十,十传百,两天之内便飞满天,传遍整个镇子。
  第三天开始,清冷的观中竟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香火旺盛”。
  竟有人为了抢“头香”,发生了冲突,推搡之间撞上香案,将香炉撞翻在地。
  摔裂的香炉哐当一声,吵吵囔囔的大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悟清明见此无奈一笑,“诸位居士诚意太甚,连道祖都被吓到了。”
  肇事者是两位第一回来的年轻香客,她们对这一突发情况,有些手足无措,方才还真吵不休,顿时红着脸面面相觑。
  她们看着悟清明挽起袖子,动作熟练地收拾了这个被摔破的香炉,清扫干净洒出来的炉灰,之后捧出来个青泥香炉摆在原来的位置。
  他做了个请的手势,温声道:“莫要急,挨个来,上香贵在诚心,不在谁第一。”
  经此一番意外,方才还挣着抢着先上香的人们,立马谦让了起来。
  她们倒是不好意思在悟清明面前,这般鲁莽行径,顿时都收敛了气性,言行举止和颜悦色起来。
  徐家婶子对潘家娘子说:“方才是我失礼了,潘妹妹,你先请。”
  潘娘子羞涩地摇摇头,“方才我亦多有得罪,望徐婶婶见谅,您年岁在我之上,理应您先请。”
  “哪里哪里,你先上香吧。”
  “不,还是你先来。”
  “你先。”
  “你先。”
  两人又好一番礼让推脱后,徐婶子终于如愿上了柱头香。
  第四天比头一天人还多,第五天比第三天人多……
  此后一天比一天人多,挤满了来上香的人。
  无他,都是冲着悟清明之名来的女香客。
  有青灯镇的,有从隔壁镇来的,有从城里来的……
  有虔诚步行上山,有远道乘马车而来,有腿脚不利,雇了轿夫抬上来的……
  据悟清明的小徒弟青瓦观察,近段时日来祈福的居士们,年纪上至八十,下至十八。
  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有些傻了眼,被挤的抱在柱子后面,惊讶不已。
  他的师兄青砖也发现了,近些天上下学,师父来接送他时,一路都有人盯着他们看。
  甚至学堂里,也会有同窗带着零食来找他。
  问他各种师父的喜好、性格,能不能帮他们要张师父的画像等等,诸多奇奇怪怪的事。
  与他们师徒因备受关注,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的困扰不同。
  青灯镇的镇民们只觉得,外来香客竟带动镇里香烛纸钱铺、客栈住宿、茶楼饭馆、卖力气的挑夫轿夫等行业的兴起,给他们带来了更好的收成。
  于是镇民们对青灯观和悟清明,更为敬重,常常携家人前去上香。
  如此一来,人更多了,挤得小道观水泄不通,越发显得此地磕搀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