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作者:姚颖怡      更新:2025-10-22 14:24      字数:3208
  “最近家里有信来吗?”赵时晴问道。
  赵廷暄讷讷,他收到聂氏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志得意满,上次和赵时晴见面时,赵廷暄还是半信半疑,收到这封信后,他想不信也不行了。
  姐姐来京城,哪里是嫁人,分明就是替他做人质,而在这当中,聂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赵时晴察言观色,便猜到他一定是收到聂氏的信了,没好气地说道:“没事偷着乐吧,回到梁地,你怕是就乐不出来了。”
  要知道现在的梁王府,真正的女主人已经不是聂氏,而是孟晓棠。
  孟晓棠有魄力有手段,还有大哥赵廷晗的宠爱,只会嘤嘤嘤的聂氏哪里是她的对手。
  现在聂氏正等着赵廷暄回去给她撑腰,赵廷暄性格懦弱,面对手握实权的大哥和有勇有谋的大嫂,而有一个兴风作浪又会扯后腿的亲娘,怕是没有安生日子好过了。
  这样一想,姐姐嫁到京城也不是坏事,至少,可以远离聂氏。
  没办法,在别人身上可以用的手段,却不能用在聂氏身上。
  那毕竟是亲娘。
  不过,想到燕家那一大家子,赵时晴弯弯嘴角,姐姐以后的日子,怕是每天都会热热闹闹。
  见过赵廷暄之后,赵时晴着实过了几天大家闺秀的日子,每天跟着万如意一起做手工,或者陪小老头吹牛,再或者蹲在厨房外面等着纪大娘做好吃的。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几天后的清晨,她一觉醒来,便看到小妖和大胖齐齐端坐在她的床头,如同哼哈二将,正用嫌弃的目光看着她。
  赵时晴就奇怪了,初见大胖时,目光清澈而愚蠢,和小妖在一起混了一年,就学会了鄙视嫌弃,再混一阵子,怕是连小妖的死亡凝视也学会了。
  “二位,早啊!”
  【猫回来了,你还不起床迎接?】
  赵时晴:“两位安,两位这是打哪儿回来啊?”
  【猫去了你不带猫去的那个大院子。】
  赵时晴立刻坐起身来,她知道小妖嘴里的大院子是哪里。
  皇宫!
  “两位主子吉祥,快点和小晴子说说,你们在大院子里听到啥事了。”
  【太子喝汤,喝完就吐血!】
  【太子吐完血就说他愿意写折子请辞。】
  赵时晴:“太子死了吗?”
  【没死,还活着,只是吐血。】
  赵时晴瞬间明白了,果然如萧真所说,慧明公主的事是不能拿到朝堂上说的,所以必须让太子主动请辞,他不肯,那便吓一吓。
  那碗汤,能让他吐血,当然也能要了他的性命。
  这些事,根本不用永嘉帝自己去想,自会有人察言观色替他去做,永嘉帝要的,只是太子的请辞折子而已。
  赵时晴想了想,对小妖和大胖说道:“冯府里可能也有猫,你们要不要去逛逛?”
  小妖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赵时晴:【猫早就去过了。】
  大胖:【那里的猫不是主子,只能睡厨房。】
  赵时晴懂了,宫里的猫都是各宫各院主子们养的,过的也是主子的生活,而冯府的猫,是厨房里养来捉老鼠的,不能进主子的屋子。
  看这两个一副懒得再去的样子,赵时晴心中唏嘘,猫也有阶层,自家这两个是什么时候变成嫌贫爱富的呢?
  赵时晴反思。
  好在这两只当天还是老大不情愿地去了冯府,晚饭前就回来了,告诉赵时晴:【他们家里要办喜事了,三姨娘赏了厨房里的下人,猫也有份。】
  三姨娘,冯雅兰的生母。
  冯雅兰是冯家的庶女,她能许配给杨胜秋这个新科状元,无疑是一门好亲,对于三姨娘而言,杨胜秋就是打着灯笼也难寻的好女婿,这是天大的喜事。
  赵时晴想到那一世冯雅兰的下场,一阵无语,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那一世直到杨胜秋和冯雅兰成亲之后,五皇子还是三皇子的跟班。
  可是这一世,从那天在宫门前就能看出,这对兄弟已经貌合神离了。
  能让这对好兄弟提前离心,萧真功不可没。
  这一世杨胜秋贵为状元,又让皇帝注意到他,他是不会再去工部了。
  如果这一世童州还有水患,三皇子想往五皇子身边安插人手,也不会是杨胜秋了,而五皇子也会早有防备,不会再让三皇子的人陷害自己,这说不定反而救了当地百姓。
  萧真说那一世,童州四地死伤百姓上万人,这一世应该不会了吧。
  第二天,赵时晴坐在家里也听到了消息,太子当着满朝文武,向皇帝请辞,说自己体染重疾,无法履行太子的责任。
  太医院也证明,太子连续多日咯血,急需静心调养。
  永嘉帝准辞,太子赵钧改封静王。
  群臣提议三皇子为太子,三皇子当场拒绝,说自己的贤能比不上众兄弟,当不起太子之位。
  永嘉帝便道:“太子之事,改日再议。”
  赵时晴问甄五多:“是真的再议吗?”
  甄五多:“一般要请立三次,现在才第一次,还有两次,两次之后,就要下旨立新太子了。”
  第184章 这个不要脸的(两章合一)
  大雍皇帝往上数三代全都崇尚道家,《道德经》中曰“致虚极,守静笃”,而儒家在《礼记》中也有“静以修身”,永嘉帝封废太子为静王,其中深意一目了然。
  不仅把废黜美化为“修身契机”,更要求废太子如槁木死灰,彻底退出权力场。
  静王的封号绝非恩典,而是将废太子永远钉死在权力边缘。
  静王封地远在几千里外的望幽县。永嘉帝下旨将望幽县改名为静幽县,从此,这里便是静王的幽禁之所。
  同为藩王,静王的待遇与八大王是天与地的差别。
  八大王可以拥有五千人的亲卫营,当然,这是过了明路摆在明面上的。
  而静王府的护卫不得超过五百人,且,不得干预地方军政。
  八大王只发愁养私兵的银子够不够用,而静王甚至要为王府开支担忧,因为静王的年俸比做太子时削减七成,仅有的三千石的年支还要养活王府几百人。
  除此以外,八大王世袭罔替,而静王子孙承爵降等,五代之后贬为庶人。
  随着静王的黯淡离京,朝臣们第二次请封太子红红火火地进行了,三皇子再次谦让。
  此时的五皇子府里,五皇子冷笑连连:“这个伪君子,下作小人,他这是哪门子谦让,虚伪之极,无耻之极!”
  汪公公闪身进来,低声说道:“五爷,杨胜秋求娶冯五小姐的事,已经定下来了,两家已经换过庚帖了。”
  五皇子冷哼:“这个杨胜秋,爷之前还真是高看他了,为了攀龙附凤,竟然不惜迎娶冯家庶女,呵呵。”
  汪公公忙道:“老奴还打听出一件事儿,五爷要不要当个乐子听听?”
  五皇子横他一眼:“你个老货,在爷面前也拿上乔了?有话快说,有屁快放,爷烦着呢。”
  汪公公一笑,凑近一步,说道:“老奴听说,杨胜秋与慧明公主有私。”
  五皇子一怔,不由自主提高了声音:“真的假的?你听谁说的?”
  汪公公神秘一笑:“五爷可记得孟皇后?”
  五皇子眼里闪过一阵迷茫,孟皇后是哪个?
  不过他很快便反应过,什么孟皇后,就是先太子妃,孝康皇后。
  “记得,死了十来年了,这事还和她有关系?”
  汪公公解释:“孟皇后薨逝之后,她的嫁妆便由孟家收回了,孟大人告老返乡之前,把其中的几间铺子留给了慧心慧明两位公主,想来是觉得孟皇后膝下空虚,小皇孙也不在了,把这几间铺子留给这两位公主,她们感恩孟皇后,也能记着孟皇后的恩典。”
  五皇子点点头,孟家虽然并非豪富,可也家底殷实,送给两位公主几间铺子也是给得起的。
  “接着说。”五皇子来了兴趣。
  汪公公继续:“其中有一家铺子是做古董生意的,就开在开泰街上,生意不好也不坏,有人亲眼看到杨胜秋杨状元,和一个姑娘一前一后进了铺子,杨状元簪花游过街,京城里见过他的可不少,因此一眼就认出他了,至于那位姑娘倒是无人识得,可是那姑娘的穿着打扮却有些古怪,明明是一身寻常绸缎铺子里买不到的绫罗绸缎,可头上却只插了一支木簪!”
  五皇子眉头微蹙:“仅凭一支木簪也不能证明那就是慧明啊?”
  汪公公微笑:“五爷莫急,听老奴细细道来。慧明公主被送到慈恩寺那晚,曾用一支木簪抵住自己的脖子。
  老奴花了些功夫,便从那日的两位嬷嬷口中问出了那支木簪的样式。
  五爷您也知道,宫里的那些嬷嬷眼睛毒着呢,但凡她们见过的物件儿,都能过目不忘。
  老奴按照她们的描述,绘出了那支木簪的大致纹样,又找了佳柔长公主府的几个见过慧明公主的人问过,她们证实那支木簪是慧明公主亲手雕刻,并且完善了木簪的纹样,老奴再把这纹样拿给那日在古董铺子见过那姑娘的人看,最终确认,这支木簪就是他见过的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