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作者:姚颖怡      更新:2025-10-22 14:25      字数:3189
  “老王头就是前面那条街上开生药铺子的那个,小牛子和小狗子捡了一个路倒,背到老王头铺子里,老王头把那人给治活了,他们两人没钱付诊费,就答应老王头,给他白干三天活,不累,就是拣药材。”
  赵廷钢来了兴趣:“路倒?给救活了?那人呢?他不出诊金吗?该不会救了一个比叫花子还穷的吧?”
  小叫花子说道:“那倒不是,是个书生,不过他没钱,咱们把他身上全都摸遍了,连个铜板都没有,全身上下,最值钱的就是身上的袍子,可这大冷的天,总不能把他的衣裳扒下来换钱吧。”
  “那你们就放那人走了?没跟到他家里要钱?”碎大石弟弟问道。
  小叫花子说道:“别提了,那人虽然给救活了,可是也只是活了而已,现在还躺在床上呢,老王头说他死不了,就是伤得太重,一时半刻醒不过来。”
  燕家兄弟出身将门,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敏感。
  燕九立刻问道:“伤得太重?你们说的这个路倒,不是饿的冻的,而是受伤了?”
  小叫花子不住点头,指着自己的肚子:“就这儿,一个血窟窿,对了,小牛子和小狗子是在前面那个水坑旁边发现他的,当时他身上的衣裳全都冻成冰坨子了,我们都觉得他是受伤以后被人扔到冰窟窿里,他自己又爬上来的。”
  众人的嘴角不约而同全都抽了抽了。
  被人捅了刀子,扔进冰窿,自己又爬上来,赶在临死之前,还被两个小叫花子给救下了,这人的命可真够大的。
  一直默默啃鸡腿的赵廷珞忽然插话问道:“你们没有去报官?”
  小叫花子们相互看看,齐齐摇头。
  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事还要去报官!
  燕九说道:“大过年的,报官也没人理会,说不定还会延误治疗,没等到升堂,那人就死透了。”
  众人想想也是,过年期间衙门封印,虽然有值班的衙役,可也就是值班而已,尤其这还是人命案子,就如燕九说的那样,等到官老爷过来升堂的时候,那人八成已经死得透透的了。
  燕十一说道:“要不咱们告诉大哥吧。”
  赵时晴好奇:“燕大侠回来了?”
  燕十一说道:“昨天半夜回来的,今天一大早就进宫去了,这会儿应该已经回府了。”
  赵时晴想到燕侠去查的案子,好奇他查到的结果,可是现在肯定不是询问的时候,再说,燕家的几小只也不一定会知道。
  燕九说道:“那咱们一会儿去生药铺子里看看吧,万一那人是被杀人灭口的,说不定背后还牵连着案子。”
  他们可不是普通小孩,他们的大哥是燕侠,所以同一件事,他们的反应和其他人不一样。
  赵时晴也想去看看那个命大的人,而且那人竟然还是一个书生,她见过的书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像这样受了重伤还有强大求生欲的,她当然想要见一见了。
  老王头不是专业的大夫,但是药铺开得久了,他也懂了些医术。
  平时小叫花子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会去找老王头,老王头很大方,随手抓些草药给他们自己煮来喝,小叫花子们知恩图报,经常去帮老王头干活。
  就像这一次,老王头救了人,虽然那人和他们没有关系,可他们也心甘情愿去帮老王头干活。
  第199章 姐夫胆子够大吗(两章合一)
  这些鸡没有吃完,留了一些给这群小叫化子,另外装了两只,一只是给老王头的谢礼,另外一只是给小牛子和小狗子带的。
  几人抹了一把嘴上的油,掸掸落在身上的鸡毛,便招喝着往生药铺子去了。
  老王头的生药铺子在这里已经开了很多年,除去赵时晴这个外地人,其他几个即使没有去过,也对这家铺子有点印象。
  逢年过节,医铺、药铺都是不关门的,这是多少年的老规矩。
  虽然天气冷,但今天是个大晴天,还没进铺子,阵阵药香便扑面而来。
  老王头是个冰块脸,直到看到那只鸡,这才有了些好脸色。
  “那人在后头,一时半刻死不了,我可和你们说啊,我给他用的都是好药材,只让那两个小东西干两天活,真是便宜你们了。”
  走到门口,又想起什么,说道:“灶台药锅里还有一碗药,你们既然来了,就别闲着,把药给那人灌下去。”
  很快,赵时晴便看到了那个躺在病床上的人,那人面色惨白,一脸病容,双目紧闭,如果不是还有呼吸,看上去和死人没有区别。
  小牛子说道:“他醒过来两次,可是很快就又睡过去了,王大爷说他失血过多,要好生养着。”
  小牛子话音刚落,老王头便道:“何止是要好生养着,你们也看到了,这人身子亏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若是不趁着年轻补过来,即使这次逃过一劫,他也活不到四十岁。”
  赵廷钢:“早说啊,我从家里偷根人参带过来。”
  老王头:......
  燕九摸摸鼻子,道:“还是要找到他的家里人,还要抓到杀人凶手,至于补身子,那是他家里人要做的事。”
  燕十一:“他好几天没回家,家里人怕是也在找他。”
  赵廷珞:“不一定,他穿的是书生袍子,你们别忘了,京城里的书生不一定都是本地的,还有好多外地人,如果他也是外地来京城求学的,他若是出事,家里人还真不知道,又怎会找他?”
  小牛子:“这位哥哥,你说的真对,咱们也觉得他是外地人,他中间醒过来时说过话,咱们全都听不懂他说的是啥,王大爷也听不懂。”
  老王头开了这么多年的铺子,迎来送往,见多识广,小叫花子说他听不懂,他不高兴了,没好气地说道:“他只说了几个字,又是有气无力的,压根就听不清楚好不好?”
  赵时晴一直没有说话,因为她觉得这人有些眼熟,趁着大家讨论这人是不是外地人,她拨开挡在前面的燕家兄弟,挤到病床前,仔细端详床上的人。
  像,真像!
  忽然,她转过身来说了一句话,大家怔了怔,燕十一不解:“阿宝哥,你说啥,啥疙瘩?”
  小牛子的眼睛却亮了起来,指着赵时晴说道:“对对,这人就是说的这个?”
  大家的目光齐齐落在赵时晴脸上,燕九问道:“阿宝哥,你怎么知道这人说的这个?”
  赵时晴:“因为我去过吴地,这人说的是吴地话,就是问你们这是哪里。”
  赵时晴说她去过吴地,其他人不知道,燕家兄弟和赵廷珞丝毫没有怀疑。
  他是甄大公子的弟弟啊,甄大公子是做海运生意的,什么地方都去过。
  老王头一拍大腿:“没错,我想起来了,这就是吴地话。”
  小牛子撇嘴:“这位哥哥说了你才说,还说你知道,你知道为啥之前没说?”
  老王头哼了一声,拎上鸡走了。
  赵廷珞却看向赵时晴,问道:“阿宝哥,你是怎么猜到这人说的是吴地话的?”
  赵时晴苦笑:“因为我见过这个人啊,我知道他是从吴地来京城求学的。”
  说着,她看向碎大石兄弟:“当初你们卖烤鱼的时候,我和他都在你们摊子上吃过烤鱼,你们仔细看看,对这人有没有印象?”
  碎大石兄弟只卖过一天烤鱼就改行了,因此,那天接待过几位客人,便记得清清楚楚。
  毕竟,他们在家的时候,每次说要烤鱼,家里人就躲得远远的,生怕被他们拉过来吃烤鱼,最令他们伤心的就是他们的亲娘,好说歹说终于吃了一口,然后就把隔夜饭也给吐出来了。
  如果不是家里人不支持,他们也不会到街上卖烤鱼。
  好在这个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他们虽然只卖了一天烤鱼,却收获了好几位客人。
  两人一下子就想起来了,那天在他们的摊子上吃烤鱼的,的确有一位年轻书生。
  “我想起来了,是有个书生,而且那书生虽然说的是官话,可一听就是外地来的。”
  “阿宝哥,我也想起来了,你和他坐在一起,你俩都是外地口音。”
  赵时晴:“我说的是官话,官话,我是我们村里官话说得最好的!”
  众人一起哈哈大笑。
  碎大石兄弟的鼻子几乎贴到那人脸上了,看了好半天,然后抬起头来,对赵时晴说道:“那天的确有个书生,可是不知道是不是他。”
  好吧,这两位说得这么热闹,其实压根就不记得那个书生的样子了,只是记得有个官话讲得不好的书生而已。
  赵时晴却肯定地说道:“就是他,我敢保证一定是他,那天我和他聊了好一会儿,我不但知道他是从吴地来的,我还知道他叫林贤,他的表哥在汇文书院读书,他在那里旁听,我们可以让人去汇文书院打听一下,他表哥可能正在找他。”
  找人这事根本不用赵时晴操持,燕家兄弟最拿手。
  他们转身便往外走,说去就去,燕九说道:“我知道汇文书院,我认识路,咱们现在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