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作者:
姚颖怡 更新:2025-10-22 14:25 字数:3131
此时的赵廷暄,不理解母妃为何想要压大嫂一头,更不理解母妃为何要用这么拙劣的手段。
回到梁地的第一天,赵廷暄无法入眠。
遂宁宫里,郑嬷嬷送走外甥,默默摇了摇头。
大郡主让她有机会就把老王妃做过的那些上不得台面的蠢事告诉二公子,她照做了。
明年二夫人就要嫁过来了,看老王妃这个反应,到时王府里还有得乱呢。
大郡主明年就要嫁去京城了,王妃虽然很有手段,可是老王妃毕竟是她的婆婆,她不能像大郡主做得那么绝,比如把老王妃软禁起来,那样的事,大郡主能做,王妃却不能。
郑嬷嬷叹了口气,等到大郡主离开梁地,她说什么也要荣休。
什么从小侍候的情分,她跟着聂氏这么多年,得到的还不如大郡主和王妃一年给的多。
大郡主给了她一座五十亩的小庄子,王妃给了她一间梁都的店面,只要儿孙不赌不嫖不创业,一家子就能吃喝不愁。
郑嬷嬷做梦就盼着荣休,收收租种种菜养养鸡带带孙子,不比陪着这个又蠢又坏又拎不清的老王妃强得多?
对了,今天给二公子递了话,这事一定要让大郡主知道。
几天后,郑嬷嬷的儿媳进府看她,凑到她耳边,低声说道:“阿娘,昨天我出去买菜,迎面来了一个人,往我的菜篮子里扔了个纸包,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个金锭子,足足十两重呢。”
儿媳妇可不相信会有四处扔金子的大傻子,就算真有,也不会让她遇到,她这辈子的福气,全都用在生孩子时的那颗老参上了。
没有大郡主赏的那颗老参,她可活不到现在,早就一尸两命了。
这事不用问,一定和婆婆有关系,她可不敢昧下来,婆婆早晚会知道,婆婆有钱,又认识贵人,她可不敢得罪。
没想到婆婆非但没有夸她诚实,反而叹了口气。
“阿娘,您咋不高兴呢?”
“唉,可惜你儿子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大郡主去京城。”
她可听说了,大郡主选了不少人带去京城,如果她的孙子也能跟着一起去该有多好......
赵云暖并不知道郑嬷嬷的遗憾,她现在交出了军权,无事一身轻,除了筹备嫁妆,就没有其他事了。
只是赵廷暄的亲事,还是让她有些膈应。
这门亲事,十有八九是聂氏求来的。
当然,聂氏求的不一定是长岭县主,但肯定是出身高、身份高的贵女。
赵云暖从郑嬷嬷那里打听到,她和燕侠的赐婚圣旨送到王府时,聂氏并不高兴,一是卫国公府门第太高,二是她不知从哪里得知,燕侠并不是不学无术的二世祖,她便很生气,还把父王生前喜欢的一只古董花瓶砸得稀碎。
或许,聂氏想让她嫁的,是朱玉那种败类吧。
赵云暖不想让自己把聂氏想得太坏,但是一次次的事实证明,不是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有的人会把子女当成工具,哪怕是聂氏这样早已在王府里站稳脚跟的老王妃,仍然会这样做。
听话的儿子可以给她撑腰,没有养在身边,与她不亲厚的儿子,当然是弃如蔽履。
至于女儿,可以给儿子做为垫脚石。
而如她这样既不听话,又处处针对的女儿,当然是嫁得越远越好,不仅要远嫁,还要让厉害的婆家拿捏她,让不学无术的丈夫拖住她,压制她,让她透不过气,没有精力去管娘家的事。
赵云暖冷笑,很多时候,她都想像小妹那样一走了之,但她不能,她不是没有封号的小妹,那个封号于她,既是尊荣又是枷锁,她不能随心所欲的离开,更不能违悖皇帝安排的亲事。
好在小妹连同她派去京城的人,都能证明,燕侠人品不错,卫国公府家风也正。
虽然她舍不得离开自幼长大的梁地,可是现在她对京城也有了憧憬。
京城是龙潭虎穴,也是一座牢笼,但是那里有她的小妹,也有她为自己的苦心安排,她有斗志,有信心,她一定要为自己、为小妹,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至于梁地,就交给大哥吧,大哥既然继承了王位,那么梁地便是他的责任。
守住梁地,是他的命,守不住梁地,是他的运。
而她这个妹妹,也只能帮到这里了,余下的,就看大哥和大嫂的了。
至于赵廷暄,做为长姐,她也只能帮到这里了,如果他仍然执迷不悟,选择听聂氏的话,与大哥作对,赵云暖也没有办法。
小妹来信,让她留意赵廷暄身边的朋友,千万不能让他接触五石散,赵云暖便找来了堂弟赵廷瑞。
赵廷瑞是梁都有名的风流浪子,曾经做过赵廷暄的伴读,聂氏担心他会带坏赵廷暄,便想方设法把他换掉了。
但是他做的一手好诗,赵廷暄很喜欢他,每次诗会都会邀请他。
赵廷晗成亲时,就是赵廷瑞替他接亲的。
赵云暖叫来赵廷瑞,问起梁都的公子哥当中,有没有服用五石散的。
赵廷瑞还真知道。
他说了几个名字,笑着问道:“姐,你该不会要抓人吧?虽说朝廷明令禁止,可是这事民不告官不究,再说,朝廷只是不让售卖,没说入刑啊,顶多就是罚点银子,用得起这个的,都不是出不起银子的人,抓了也白抓。”
第225章 五石散(两章合一)
“少废话,那边有笔墨纸砚,你去把这五个人的详细情况全部写下来,包括他们的出身、喜好、三代亲族,还有,他们的五石散从何而来,全都写得清清楚楚。”
赵云暖不怒自威,赵廷瑞听得一愣一愣的。
他是浪子啊,这种事情和他有关系吗?
“姐,我......人家的事,我也不知道啊。”
赵云暖:“先把知道的写出来,至于你不知道的,给你三天时间,查得清清楚楚,少动歪脑筋,你敢搪塞我,我就让三叔断了你的月例。”
浪子最怕什么?
当然最怕家里断了他的银钱。
赵云暖专戳软肋,赵浪子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搜肠刮肚把他知道的事情全都写出来。
在赵云暖的威压下,不到三日,那几人的情况便查得清清楚楚。
赵云暖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叫高国栋的名字上面。
此人有个妹妹,名叫高翠弦,在梁都有才女之称。
而高国栋少年成名,十二三岁便有诗作传出,那时都道高家出了一位天才。
可是高国栋如今已经二十五岁了,却仍是个童生,他连秀才也没能考上。
于是便有了传言,高国栋的那些诗作其实都是出自高翠弦之手。
高国栋凭着妹妹写的诗,赢来了名声,也赢来了高氏族里的重视,高氏一族对他倾力栽培,等着他蟾宫折桂,带旺全族。
随着一次次落榜,外面的传言越传越真,高国栋名声扫地,而高翠弦却与他恰恰相反,不但有了才女的名声,而且还得了一门好亲事。
高家只是三流小世家,高氏女即使能嫁进高门,也只能做个次媳。
而高翠弦却凭着她才女的头衔,嫁入吴地名门薛家做了嫡长媳。
大雍立朝之后的第一次科举,状元郎便出自薛家,薛家前前后后出过十几个进士,二十多个举人,其中还有一位状元一位榜眼,如今在朝中任职的薛氏子孙便有四人。
高翠弦当年嫁得风风光光,令梁地的闺秀们艳羡不已。
可惜好景不长,高翠弦嫁过去不到半年,夫君便过世了。
按理说,薛家这样规矩森严的世家大族,绝不会有让新寡大归的事情。
而高翠弦却未等孝满,便被薛家送回梁地。
虽然高家三缄其口,可是对于高翠弦的传言却从未断过。
有说薛大郎本就病重,高翠弦是去冲喜的,薛大郎却还是死了,薛家认定高翠弦病中带克,便把她送回了娘家。
还有说高翠弦耐不住寂寞,守孝期写春闺诗被婆家发现。
总之,高翠弦没出嫁之前就很有名气,大归之后名气更大了。
高氏族中对高翠弦非常失望,且,因为高翠弦,高家女儿的亲事全都受到影响。
族老们盛怒之下,把高翠弦送进了道观。
高翠弦在道观里的日子苦不堪言,她在快要熬不下去时,让哥哥高国栋给赵廷暄送过一封信。
信里是一首诗,诗中道尽她的落迫孤苦和无处倾诉的无奈。
可是高翠弦的运气不太好,这封信还没送到梁王府,便传出了老梁王的死讯。
高国栋来吊唁时,把那封信交给了赵廷暄,若是以前,赵廷暄少不得会送些钱物过去,可当时那种情况,他哪里还有心思怜香惜玉,再说,他和高翠弦也是在诗会上遇到过一两次,那时他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而高翠弦比他年长,两人并无交集。
高翠弦给赵廷暄写信这件事,赵云暖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