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182节
作者:
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3 字数:4221
刘博神色更加古怪。
他看向李云,提醒道:“二哥,是那个杜刺史,到了越州之后,把一应的文书都接了过去,用了几天时间,就整理的差不多了,我拿过来看过…”
“都弄的很有条理。”
刘博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他昨天到各县去,好像也是因为这个事,说要去县里看一看,看看这些田地是不是真的无人认领,各县又是不是真的按照州里的要求,把田地分给佃户去种。”
“嚯。”
李云呆愣了一会儿,喃喃道:“还真来了个厉害人物。”
李正左右看了看,低声道:“二哥,他一过来,就跟咱们抢权,你不回来,我们没有主心骨,你现在回来了,要不要给他一些警告?”
“胡闹。”
李云看了看李正,正色道:“这分田地租给佃户的政令,当时是我定下来的,他如果只是为了争权,到任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否了这道政令,这样才是干脆利落,干什么非要劳神费力的去做好这个事?”
说到这里,李云摸了摸下巴,小声嘀咕了一句:“不过他这么做,倒也是收回了一部分刺史的权柄。”
嘀咕了这么一句之后,李云不再去想这个新上司,而是开口问道:“瘦猴,城外的越州营,建的怎么样了?”
此时,这里在场的只有李正,刘博,周良三个人,都是苍山大寨的旧人,因此李云还是依照着从前的称呼,而但凡有一个外人在场,他这个时候都会改称本名了。
这其实并不容易,习惯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想要修正下意识,需要时刻让自己保持注意力。
李正连忙低头,回答道:“二哥,再有一个月,就能彻底建成了,现在咱们大部分兄弟,都已经搬进了越州营里。”
李云点了点头,又问道:“三叔,叛军…”
周良默默低头,回答道:“越来越少了,刚开始还常能见到扎堆聚在一起的裘典所部,最近一两个月,就只能抓到一些零星的。”
李云思考了一番,沉声道:“既然人已经不多了,那往后,也就不必急着捉拿那些叛军了,捉到的人,也不必充入越州营,等再过一个月,天气暖和一些,咱们直接开始征募新兵。”
李云的编制是一千个人,但是当初他从苏大将军所部脱离出来的时候,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因此只有六百余人,他是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行征兵的。
最近几个月,越州营经过收纳叛军残部,已经扩编到了九百多人,只需要再来一次征兵,越州营就能达成李云预期之中的一千五百人规模。
而这一千五百人,只要能够成军,达到正常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整个江南东道,除了观察使郑蘷之外,就要数李云,最是兵强马壮了!
周良应了一声,低头道:“属下遵命!”
因为离开越州十几天时间,越州的很多事情,李云都需要跟这些心腹们先通通气,因此这一天,他跟李正,周良等人在一起,讨论了整整一个多近两个时辰,一直到傍晚吃了饭,才各自告辞分别。
往后一连几天,李云都没有再去刺史衙门,但是相关的重要文书一个不少,还是送到了他的桌案上。
这一天,有一封从剡县而来的书信,被递到了李云的案头,从剡县寄信过来的,自然不会是别人,而是剡县知县卓光瑞。
这位卓知县,在信里倒没有说什么太敏感的话,只是向李云问好,同时在信里,说了刺史杜谦正在剡县的情况。
这位卓知县,也是个精明的人物,他虽然没有在信里直接向李云问任何问题,看起来就是一封普通的问好书信,但是实际上,却是在通知李云的同时,询问李云对这个新刺史的态度。
从而,以决定他本人,对这个新刺史的态度。
这种行为,既老成又滑头,却又是官场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
李云思考了片刻,才给卓光瑞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自己一切都好,让他一切照常办理剡县的事务。
处理了一份份文书之后,李云又看到了一份来自民间的消息,大概是说,朝廷的禁军已经准备妥当,随时准备出兵,剿灭叛贼了。
李云目前,没有太多官方信息渠道,他能够获知的消息不多,也不能保证全部属实,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份消息也多少给了他一些参考。
等把文书处理了之后,李云让人把刘博叫了过来,拉着刘博坐下之后,李某人也没有啰嗦什么,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老九,过了十五你就出去,替咱们越州做买卖去。”
“以后,你那里单独一份账,越州这里则是另一份公账。”
这个事,李云去年就提过,刘博并不意外,当即点头道:“好,二哥,我这几天准备准备就动身。”
李云再一次拍着他的肩膀,缓缓说道:“机灵点。”
刘博嘿嘿一笑,拍着胸脯说道。
“二哥你放心,咱们无本买卖都能干得了,有本的买卖还能干不了?”
第205章 历史性的碰面!
从前,越州城是一套账目,所有的支出收入,都从一个账上走,但是现在,越州来了新的上官,就不太好这么干了。
毕竟,李云弄到的钱里头,有不少来路不怎么干净,那位杜使君工作这么认真,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揪住不放,真要闹僵了,闹到翻脸的地步,那多半就要见血了。
刘博出去经商,是年前就定下来的事情,不过这只是临时的差使,将来刘博还是要回到李云身边办事的。
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以及作用,都不算高,刘博能力十分不错,只用来跑行商是屈才了,将来李云地盘做大了,可以让刘博负责一些官营的买卖。
“老九。”
刘博要离开之前,李云叫住了他,叮嘱道:“你这一趟出门,不要跑太远,就在江东跑一跑就行了,不过有一件事需要你留意。”
刘博连忙说道:“二哥你说。”
“外界的消息,能打听到当然是好,要是打听不到,也无关痛痒,但是你要替我留心注意江东的粮价,最好每过几天,派人送消息回来给我。”
在两年前,也就是还没有发生一系列变故之前,宣州的粮价一斗米的价格,只要四五十钱,一斗米差不多十二斤,也就是说,一斤粮食只要四个钱左右。
从宣州的石埭之乱之后,粮食就已经开始涨价,这个时候一斗米已经要六七十钱,越州之乱起后,粮价再涨。
如今,越州地界的米价,一斗米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百钱。
也就是说,一石粮食现在就差不多要一贯钱了。
这是大周数十年未有的价格,也是乱世特有的价格。
这还是因为,江东没有受到中原之乱太大波及的原因,李云虽然不知道中原州郡的确切粮价,但是在他想来,现在中原各州郡的粮食价格,恐怕已经到了夸张的程度。
不管在哪个时代,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稳”字,因此维持稳定,就是当权者最紧要的事情。
而想要维持稳定,粮价就不能太夸张,不能让百姓吃不上饭。
刘博虽然不太理解李云的想法,但还是点了点头,开口道:“好,二哥,我会注意的。”
他看向李云,开口道:“二哥,我是不是应该买一些粮食回来?”
李云想了想,开口说道:“现在粮价太高,你卖盐的钱买不了多少粮食,不过你可以替我打听打听,江东道哪一家,是贩粮的大户。”
“打听清楚了,也派人一并送回来给我就是了。”
刘博闻言,嘿嘿一笑:“二哥想要…”
李云打断了他的话,笑着说道:“为了越州的粮价稳定,我准备搞个常平仓出来。”
说到这里,他看向刘博,轻声道:“可是眼下这个粮价,咱们所有的钱全部花出去,恐怕也就刚好够把常平仓给搞起来。”
刘博挠了挠头,问道:“二哥,常平仓是什么?”
“一座仓库。”
李云耐着性子,给他解释了一句:“丰年谷贱的时候每斗米加三四个钱收粮入仓,保证粮价不会太贱,荒年粮价暴涨的时候,再按照收价放粮食进入市场,平抑物价,保证粮价不会太高。”
在李某人的规划之中,刘博是按照经管钱粮的方向培养的,因此他才会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些相关的知识。
刘博很聪明,听了一遍之后,就已经完全听明白,他眼睛一亮,拍手道:“二哥这个这个法子好,这样一来,只要咱们手里有足够多的粮食,越州一地的粮价就永远不会涨起来。”
说到这里,他想了想,嘀咕道:“二哥,你说朝廷怎么就想不出这种好办法?”
“要是朝廷能在各地设这种常平仓,哪里还会有那么多饥荒?咱们上一辈,说不定都不至于上山落草。”
李云沉默了一会儿,微微摇头道:“我在书里看到过,大周开国初年,不少地方都设了常平仓,只是后来时间长了,这个法子便慢慢废弃不用了。”
“为什么?”
刘博挠了挠头,想不明白。
在他看来,常平仓的这个机制非常完美,可以完美的解决灾年粮价暴涨的问题。
“因为…”
李云默默吐出了一口浊气,开口道:“原因有很多,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不过最直接的原因是,我想可能是各地的官员虽然会在丰年收粮入仓,但是欠年却不会平价放粮,反而有可能会官商勾结,高价粜米。”
他看着刘博,颇有些无奈:“这一买一卖之间,就能大捞一笔,那些地方官,碰到穷鬼都恨不能榨上一榨,怎么可能放过这种大赚一笔的好事?”
刘博若有所思,然后也跟着叹了口气。
“经都是好的,被和尚给念歪了。”
李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你闲下来的时候,也多看看书。”
刘博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二哥。”
…………
次日,刘博就带着二十来号人,扮成了一个商队,出去做生意去了。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车上拉的货物并不都是盐,还带了一些越州本地的特产,运到别的州郡售卖。
刘博离开之后,李云除了偶尔出城看一看城外越州营的情况之外,其他时间大多留在越州城里,处理一些越州城里的事务。
倒不是他专权,实在是杜谦没有在城里,一些事情他不处理,便没有人能够处理。
就这样,一转眼又是几天时间过去,时间来到了显德五年的上元节。
越州城里,又稍稍热闹了起来,一些没有家人遇难的人家,都开始准备花灯,开始过今年的上元节了。
哪怕是一些失去了家人的家庭,这个时候很多也都振奋了起来,参与进了这场节日之中。
上元节的晚上,就在越州城一片热闹的时候,有主仆二人冒着寒风,很是狼狈的进了越州城里。
进了越州城之后,仆人来安忍不住埋怨道:“大冬天的,非要出去到县里跑一圈,就不能暖和一点再出去…”
杜谦杜公子回头恶狠狠的看了他一眼,骂道:“暖和一点就春播了!这事不办好,越州的春播怎么搞,那些田,你下去种吗!”
来安被骂了一句,缩了缩脖子,还是有些不服气:“几个县不都按照那个李司马的命令去办了?咱们下去跑了一圈,等于是白跑一趟。”
“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杜谦摸了摸被冻的通红的鼻子,喃喃道:“我在越州,见到他写的告示,还觉得他这个人有些异想天开,做事不踏实,没想到到下面各县一看,那道文书,各县竟然都在照做…”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将一部分“无人认领”的土地,分给佃户去种,再收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田租,这个事听起来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下面各县跟各县的大族,往往互相勾结,你来我往,盘根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