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422节
作者: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5      字数:3606
  到了那个时候,如果是周绪赢了,朝廷就可以派人过去接手李云的地盘,同时把周绪赶回青州去。
  那个时候残废的平卢军,无力抵抗。
  反之亦然。
  如果是李云赢了,范阳军恐怕会直接南下,再一次从北边,推进到淮河边上,甚至是长江边上,一口气吃个痛快。
  可是现在,双方都没有伤筋动骨的情况下,那平卢军居然主动后撤,让出了半个江北给李云!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同时也让三位节度使有些头疼了。
  尤其是范阳节度使萧宪,更是气的破口大骂:“这周窑子!真他娘的丢人,丢我们这些节度使的人,也丢他老子的人!”
  周大将军早年眠花宿柳,常年不着家,这些同龄人便给他取了个周窑子的绰号,只不过到后来,他接任了平卢节度使,这个绰号也就没有人敢喊了。
  也就萧宪萧大将军,能够喊一喊。
  李仝李大将军背着手,目光看着眼前整个淮南道的地图,缓缓说道:“一口气,多出来两个麻烦。”
  而韦全忠,也在看着这张淮南道地图,他摸了摸下巴,又翻开情报上的战报部份看了看,突然说道:“这个叫做李云的小家伙。”
  “真不简单。”
  韦大将军啧啧有声:“只几年时间,就能成势,这速度,恐怕只有王均平及得上他了。”
  李仝眯了眯眼睛,声音有些苍老:“他自然是有本事的,不过也是恰好碰对了时候,碰对了地方。”
  “不是朝廷危难之际,不是他刚好生在江南,他怎么也成不了的。”
  韦全忠的目光一直在江南,他盯着江南看了许久,低声道:“江南虽然粮食出产不多,但商事繁盛,是一块好地方,趁着这个小家伙刚刚起家,还是尽快把他按下去罢。”
  “免得以后,成了心腹大患。”
  他看向另外两位节度使,开口道:“派人,联系周大将军罢。”
  另外两位节度使都没有反对,也没有说话。
  河东节度使李仝,只是背着手,看着眼前的地图,突然莫名说了一句。
  “若苏靖在,江南断不至此。”
  另外两位节度使对视了一眼,都没有理会他,各自去办自己的事情去了。
  在他们看来,这位李大将军太老了,甚至是已经有些老糊涂了,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就在三位节度使忙活起来的时候,崇德殿里,裴三郎看着皇帝,低声道:“陛下,按照我那家仆的说法,这李云在江北跟平卢军交手,连战连捷。”
  “而且,直接占了江北好几个州。”
  裴璜继续说道:“正因为如此,那周绪才会拉下脸来,与这李云结拜,要不是战场上吃了亏,周绪给这李云当父亲都绰绰有余,如何会吃这么个亏?”
  皇帝陛下沉默片刻,低声道:“各个地方,恐怕会陆续出现李云这样的人罢?”
  裴璜摇头道:“这个陛下大可以放心,天底下心怀异心的很多,但是李云这样的人不多,想要起于微末,实在是太难太难。”
  皇帝陛下许久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问道:“有可用之处吗?”
  裴璜闻言,神色黯淡了下来。
  那三个节度使,现在在京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与皇帝陛下,已经很难再做出什么能够影响到地方上的事情了。
  “陛下…或许可以再给李云一些晋封。”
  裴璜默默说道:“哪怕什么用处都没有,让那三位扫清天下的速度慢一天,陛下也能多安全一天。”
  皇帝陛下闻言,意兴阑珊,缓缓说道:“这事,三郎去操办罢,朕有些累了。”
  说罢,皇帝陛下扭头走了。
  裴璜坐在原地,愣神了一会儿,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杜十一,杜十一…”
  裴璜呢喃了两句,微微皱起了眉头。
  “你到江南去,莫非是自愿的?”
  …………
  十一月下旬。
  简单安排了江北的一些事情,或者说安排好了一些框架之后,李云动身返回金陵。
  这一趟回去,倒不能说是想家,而是他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且是必须立刻开始准备。
  因为江北的事情,基本上得以解决,李云一路上也浑身轻快,他甚至骑马都没有怎么骑,一路坐车到了六合渡,又从六合渡渡江南下,正好就回到了金陵。
  这一次,因为提前知会过,他还没到金陵城门口,杜谦就带着卓光瑞等一众官员,在城外迎接,见到了李云之后,杜谦迈步上前,脸上带着开怀的笑容,毕恭毕敬的拱手作揖道:“下官杜谦,拜见使君!”
  杜谦因为先前同李云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因此很少向李云行大礼,两个人私下里沟通,也是平等称呼。
  而现在,他却是真心实意的对李云行大礼了。
  李云上前,将他搀扶了起来,笑着说道:“杜兄这做什么?快快起身,快快起身。”
  杜谦起身,脸上依旧满是笑容:“恭喜使君,这一趟在江北,可以说是功德圆满了。”
  此时就连性格沉稳的杜谦,这会儿也忍不住有些激动,他看着李云说道:“神州东南,已经在使君掌中了!”
  李云微微摇头笑道:“这当中,有不少侥幸,咱们进城之后,我再跟杜兄细说。”
  二人很快结伴进了城里,到了城门口之后,李园的家人也出来迎接李云,李云干脆就把杜谦一并带回了李园,一起进了李园的书房。
  坐下来之后,李云大概说了说江北的事情,然后他看着杜谦,咳嗽了一声之后,开口道:“我这趟回来,是有一件要紧的事情办理。”
  他正色道:“明年春天,我准备召集江东的有识之士,在金陵举办一个金陵文会。”
  “文会?”
  “就是抡才取士。”
  李云解释道。
  杜谦一愣,然后猛地看向李云,喃喃道:“使君要…搞科举!?”
  李云咳嗽了一声,笑着纠正道。
  “是文会。”
  第474章 二百年之争
  武将方面,可以通过不断的战争,从那些冒头的人里面遴选。
  但是文官,李云现在还是太缺了,最明显的是,现在的他,连江东六州的刺史人选都给不出来。
  而一旦,他没有足够的人选,那么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任用大周的旧官僚。
  事实上,李云一直在用大周的旧官僚,哪怕他占下了地盘,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以外,其他大部份地方,都只能继续用周臣。
  上半年,因为皇帝陛下重新返回关中,李云麾下的不少大周官员,还因此挂印离开,要去京城检举李云,告李某人的状。
  即便如此,后来李正在江南东道占下来的大部分地方,占下来之后,用的也依旧是周臣,只不过是这些州郡的钱粮,都交给了李云而已。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要从根本入手。
  说的再直接一些,想要建立自己的文官体系,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文官选拔机制,如果再往前追溯,还要建立自己的教育系统。
  以现在江东的情况来看,从头搞教育显然是来不及了,毕竟没有个十年时间,休想完成教育的流程。
  但是,搞自己的选拔机制,没有什么问题。
  如今,江东的人事任命权,都在李云手里,他想要谁做官,谁就可以拿着他的文书去做官。
  手握这种权柄,选拔机制很容易建起来,不管用什么名目,只要完成考试到录用这个流程,再形成固定规制,就算是成了。
  至于是叫科举,还是叫文会,都不重要。
  虽然这些录用的“新人”们,未必立刻就能投入到各个职位上去,但是万事总有有个开头,如果现在不开始做,过几年再做,只会越来越拖沓。
  哪怕现在录用的,只是一些“实习生”,也算是给将来的江东小朝廷“储才”了。
  而且,民间说不定就藏龙卧虎,能够被李云挑出来一两个厉害人物,直接就能用在战场上。
  李云看着杜谦,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
  “这几天,我仔细考虑过这件事,按照我的构想,这个文会往后每一年都办,等三年之后,改成两年一办,再往后改三年一办。”
  说到这里,李云看着杜谦,低声道:“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个文会,考试内容,与科考不一样。”
  大周的科考,分明经科,进士科,然后还分为常科,制科。
  前者是考试的科目,后者是考试本身的名目。
  考的内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
  而江东的考试,李云准备将他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就是除了考一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考专业知识。
  先通过一些常用知识点,比如说四书五经之类的,遴选一批人出来,然后各个衙门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这部分人进行复试。
  比方说负责邢名的衙门,招人的时候,就需要从朝廷律法上下手,会被朝廷刑律,会断案,或者有其他专业知识的,自然优先录用。
  而分派到各个地方衙门当地方官的,则由李云亲自进行一次综合性考校。
  这段时间,关于选拔制度,李云考虑了很多,这会儿就一股脑,都对着杜谦说了出来,他喋喋不休的讲了一个时辰左右,然后猛喝了一口茶水,看向杜谦,问道:“杜兄,你觉得我这个法子,可行吗?”
  杜谦许久没有说话了,闻言看了看李云,苦笑道:“使君,这个取士的法子,你是准备在金陵文会上用,还是以后…以后正经举办科举的时候,也这么用?”
  “现在算是试点,毕竟咱们江东太缺人。”
  李云笑着说道:“如果能行,往后就都照此办理。”
  “此是术治。”
  杜谦看着李云,低声道:“传将出去,要被天下儒生,指着鼻子骂的。”
  儒家,或者说这个时代的儒家认为,圣人之法,乃是天下大法,乃是普世之道,只要学会了圣人的学问,百行百业都可以适用,天下无处不能治,天下无事不可管。
  这才是行道,也就是比术治高一档的“道治”。
  李云不以为然,喝了口茶水之后,开口道:“我只管做自己的事情,想要骂我,任他们骂去就是,有本事到我面前来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