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667节
作者:
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7 字数:3605
“他们,富得很。”
李云举起酒杯,跟杜谦碰了碰,然后看着杜谦,突然笑了笑:“受益兄,我觉得这种局面,在将来要变一变。”
“当然要变一变。”
杜谦跟李云碰杯,缓缓说道:“上位,事实上古往今来每一次改朝换代,这种情况都会变一变,或者说略有缓解,只是时间长了…”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李云也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李某人很是潇洒的笑了笑:“将来的事情,我管不着,受益兄你也管不着,但是你我活着的一天,这种情况就必须要改一改,变一变。”
“受益兄是世族出身,愿意相帮我否?”
“京兆杜氏,已经灰飞烟灭了。”
杜谦看着李云,神色平静:“从上位在越州均田的时候,我就已经在相帮上位了。”
“好。”
李云伸出一只手,放在了杜谦面前,笑着说道:“咱们击掌为誓,协力…”
“革除旧弊,永不相违!”
杜谦与李云击掌,声音平静。
“革除旧弊,永不相违!”
…………
关中,京城。
崇德殿里,韦全忠韦大将军,高坐帝座上,一众“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再一次对着他行跪拜大礼。
崔绍站在前列,低头行礼道:“大王功盖当世,泽披苍生,理当顺天应人,承袭社稷神器!”
“请大王正位!”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了一地,都齐声高喊:“请大王正位!”
韦大将军坐在帝座上,似乎很享受这个时刻,他很是惬意的眯了眯眼睛,半天没有说话。
直到崔绍带领文武百官,再一次劝进,韦大将军才清醒了过来,他瞥了一眼众人,淡淡的说道:“自古法统,多是禅受前朝,我是大周臣子,如今大周天子尚在,我焉能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诸位都莫要再说了。”
韦大将军佯怒道:“谁再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本王便立刻将其打入大牢,以谋逆罪论处!”
说罢,他直接从帝座上起身,背着手离开,回了后殿。
崔绍回头看着“文武百官”,眯了眯眼睛,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了一句散了,然后各自离开。
而此时,朔方军的少将军韦遥,已经也已经回到了京城,他就在崇德殿的后殿里,看着自己的父亲,咬牙切齿:“爹,这个月,劝进已经是第二次了罢?”
“这种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
韦全忠看着自己的儿子,神色不善,闷声道:“若不是你丢了洛阳,为父用得着在这里自娱自乐?这个时候,我们韦氏新朝,都已经可以定都建国了!”
听到这句话,韦遥脸色一红,低着头不说话了。
失了洛阳,他的确有一部分责任。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韦遥长叹了一口气,开口道:“爹,江东军正在一天一天壮大,咱们不能一直在这京城里无所事事…”
“谁说为父无所事事了?”
韦大将军斜靠在软榻上,淡淡的说道:“该派往各方的使者,为父已经都派出去了,甚至契丹人那里,为父都已经派了使者。”
韦大将军站了起来,看向远方,缓缓说道:“现在,我们占了关中,联通着朔方,我们也在一天天壮大。”
他看着韦遥,闷哼道:“你若是再整天说这些丧气话,就滚回朔方去。”
韦遥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沉默了一会儿,才无奈摇头,只能深深低头抱拳。
“孩儿…明白了。”
第764章 裹挟
京城,崔宅里。
崔绍坐在崔垣崔老相公面前,低头抿了口茶水,然后抬头看了看正在翻看一本古籍的崔相公,欲言又止。
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准备说话,还是没能说出口。
崔老相公放下手里的书籍,看了看他,然后淡淡的说道:“怎么?那爷俩玩劝进这一套玩上瘾了?让你来劝老夫,也去劝进?”
崔绍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叹了口气道:“伯父,您觉得…朔方军能够割据关中吗?”
能够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崔绍已经完全不指望朔方军,将来能够一统天下了。
崔垣闻言,忍不住笑了笑:“我们崔家的子弟,能够出头的,自小都要通读经史。”
“你也是读过史书的。”
他看着崔绍,淡淡的说道:“自古割据一方的,有割据岭南的,也有割据东南的,最多的是割据巴蜀的。”
“关中这块地方…”
说到这里,崔垣想了想,然后缓缓说道:“除非韦全忠能够贯通巴蜀,否则绝不可能长久。”
崔绍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的确,关中八百里秦川虽然不小,做了几百年京畿,关中子民百姓也不能算少,但是单单凭借这八百里秦川,想要生存下去,就只能扩张,而不能内缩。
如果能够贯通巴蜀,将天府之国纳入版图,那么说不定还真的能够维持下去,后代儿孙有些能力的话,说不定还真能维持个两三代人。
可是如今的蜀中,是大周朝廷在占着,皇帝武元承,已经驾到成都府,打算在成都府安家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朔方军全力进攻,花个几年时间,能够硬生生吃下蜀中,但是到了那个时候,恐怕自己也会被硌掉一嘴牙。
更要命的是,虎视眈眈的李云,不可能眼睁睁看着韦全忠进攻巴蜀而无动于衷。
这种情况下,朔方军吃下巴蜀的几率太小太小了。
崔绍闻言,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了。
崔相公看着他,低头喝茶道:“你儿子,不是早早送去了清河?现在清河那里说不定已经在与李云联系了,你安心在关中,跟韦全忠父子过家家就是,叹什么气?”
“伯父,侄儿并不是为了朔方军叹气。”
他站了起来,对着崔垣深深低头道:“如您所说,我们崔氏子孙,自小蒙学,能够出头了,小时候多少都吃过一番苦头,您可能不知道,侄儿天资有些愚鲁。”
“因此吃的苦头更多。”
他看着崔垣,默默说道:“当初,好容易从同辈之中冒了头,被家里安排进了朝廷当官,一心想着建立一番功业,将来也像伯父一样,被记述在宗祠之中,做青紫宰相。”
“没想到人到中年。”
崔绍默默说道:“一事无成。”
“如今关中这个场面,侄儿将来,也难有出头的机会了,韦大将军,韦大将军…”
他连喊了两句,还是没有把嘴边的话给说出来,只是对着崔垣深深作揖,开口道:“伯父,侄儿知道您绝不肯委身屈就,也不多劝您了,侄儿只希望,能够隔三差五,来您这里坐一坐,一来是陪您老人家说说话,二来…”
“对那边,也能交差,就只当是侄儿,已经劝过您了。”
崔老相公抬头,看了看自己的侄儿,想了想之后,缓缓点头:“侄儿也是儿,你要来便来,做伯父的不会拦你。”
崔绍闻言,泪流满面,他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对着崔垣深深作揖:“伯父您老人家早些歇息,孩儿便不打扰了,您老放心,侄儿只要还活着一天,这京城里里就绝不会有人动您一根汗毛。”
“我老头子一大把年纪了,也不惜这条命。”
崔老相公笑容平静:“之所以至今未死,只是想多活一天,就能多看一天这世道的变化,哪天我儿需要老夫这条命了。”
他看着崔绍。
“随时说话。”
崔绍跪在地上,泪流不止:“伯父千万保重身体,没了伯父,侄儿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支撑下去了。”
说罢,他长掬了一把眼泪,站了起来,必恭必敬的退了出去,等走到崔府门口的时候,依旧泪痕未干,有同样投靠韦大将军的官员,近前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有些好奇:“崔相公,老相公还是不肯么?”
“不肯,不肯。”
崔绍用袖子擦了擦眼泪,情绪却已经恢复了冷静,叹了口气道:“一哭二闹都用上了,没有什么用处,老人家一门心思,忠于大周。”
这官员闻言,也是叹了口气,开口道:“原先大家伙谁不是这个念头?但是陛…但是那位走的时候,连个招呼也不打,太寒人心。”
“至于老相公这里。”
这官员假模假样的说道:“崔相公费心罢,如果老相公肯点头,那些顽固之人,估计都会心向新朝了。”
崔绍正要回话,一个小兵一路急匆匆奔了过来,对着崔绍低头道:“崔老爷,大王请您进宫去,有要紧事同您商量。”
崔绍一怔,随即应了一声“知道了”,然后对着同僚拱了拱手,收拾了一番衣裳,一路进了皇宫,在崇德殿里,见到了已经睡在天子软榻上的韦大将军。
崔绍立刻上前,欠身行礼:“拜见大王。”
听到了崔绍的声音,韦全忠立刻精神了不少,他对着崔绍招了招手,开口笑道:“继宗快来,快来。”
韦大将军对于崔绍,是相当看重的。
因为崔绍,是清河崔氏嫡子,是目前投靠他的下属中,出身最高的人,没有之一。
有这样一个人在,就是活招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投奔。
崔绍连忙上前,正要说话,就听韦大将军开口说道:“这是关在,刚送进关中的文书,继宗看一看。”
崔绍点头,两只手接过文书,展开一看,只见标题几个大字,赫然入眼。
“吴王讨契丹贼檄。”
看到这个标题,崔绍就愣在了原地,他立刻往下看去,只见一篇文章,辞藻朴实,深入浅出。
简单来说,就是号召天下人,共抗契丹贼寇,保卫汉家江山。
最后一句,更是直入人心。
试看今日之河北,竟是谁家之天下!
崔绍看完之后,眉头紧皱,他抬头看着韦全忠,开口说道:“大王,此物是从何得来?”
“关外各州,到处都有人将此檄文广而告之,发布的速度奇快,几天时间,整个中原各州郡,就到处是此文了。”
崔绍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文书,轻声感慨道:“大将军,这说明江东那个九司,现在已经极其厉害了,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把这篇檄文传播开来,就能在同样的时间,把各地的消息,传到李云的桌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