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682节
作者: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7      字数:3948
  但是现在,韦大将军看着眼前这个单手擒拿自己麾下大将的年轻人,心里竟然没来由的生出来一股畏惧感。
  此时此刻,他心中原先对于李云的一些好奇,终于烟消云散。
  这样的人,难怪可以在这乱世之中崛起,难怪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横扫东南,建立一番基业。
  这样的人,简直是天生为战场而生!
  正在韦全忠出神的时候,他旁边一个将军低头,沉声道:“大王,咱们的骑兵绕了一圈了,这些江东军,并不是一早在这里设伏,而是刚刚赶到这里,他们的阵型还没有彻底摆开。”
  这将军抬头看着韦全忠,继续说道:“大王如果想要回潼关主持战场,末将立刻组织一支骑兵,然后再用步卒,掩护大王突围!”
  韦全忠下意识回头看了看他,然后皱了皱眉头:“这样打,岂不是刚交手就认输了?”
  这将军姓朱,名叫朱琮,是朔方军几个统兵的将领之一,也是韦全忠手底下的亲信,他闻言抬头看了看韦全忠,苦笑道:“大王,如果我们被拦在这里,您没有办法回到潼关,不能主持大局,谁知道潼关后面会变成什么样子?”
  “万一潼关失守,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这个时候,不是争胜负,争意气的时候。”
  朱琮压着声音,沉声道:“江东军兵力,不可能无穷无尽,只要您回了潼关,镇住场面,眼前的困境自然消解,大王,到现在咱们应该要看出来了。”
  “所谓江东军半数兵力东进,多半是个幌子,那姓李的,一双眼睛,恐怕一直在盯着咱们朔方军,盯着关中!”
  “咱们既然着了他们的道了,该付出的代价,就得认账。”
  朱琮声音沙哑:“大将军,我们先往后退一退,半个时辰之后,末将安排人,带您突围出去。”
  这一下,韦全忠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长叹了一口气,看着战场的方向,问道:“方才,你见到那个单臂擒拿葛雄的人了么?”
  “见着了。”
  朱琮也是深呼吸了一口气,苦笑道:“真是厉害,属下在军中,也已经二十多年了,未见过这样的狠角色。”
  “我所料不错,那人多半就是李云了。”
  韦大将军抬头望天,感慨不已:“天生神勇,又生在乱世,更难得的是,这人还长了个好脑子。”
  “真是棘手啊。”
  朱琮想了想,冷笑道:“大王不用担心,李二这样的人,本来应该待在后方,至少也应该在中军大帐坐镇,而不是亲临前线,他这样好勇斗狠,早晚栽在这个上面!”
  韦大将军神色平静,默默说道:“但愿罢。”
  …………
  另一边,李云杀了几阵之后,总算痛快了不少,他回到己方军阵之中,听着一声声“神武”的呼喝声,只觉得通体舒泰,摘下面甲头盔之后,直接丢给了一旁的跟班薛圭还有周洛。
  两个少年人一个接住面甲,一个接住头盔,再抬头看着李云的时候,目光里,已经全是崇拜。
  周洛手里抱着李云的头盔,上前看着李云,忍不住说道:“上位真是,真是神勇。”
  李云哈哈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薛圭拿着面甲,也走到李云旁边,一脸崇拜。
  “姑父从前,怎么从来没教过我这些战场上的本事?”
  李云瞥了他一眼,笑骂道:“你小子可不能学这本事,我这本事,没在生死之间滚过几回,哪里学得成?你要是死了,你爹娘都要来找我闹。”
  薛圭给李云递了个水袋,还有些不服气:“那姑父是怎么学会的?”
  李云仰头喝了口水,正要跟薛圭说话,一旁已经有斥候营的校尉,快步上前,半跪在李云面前,深深低头行礼道:“王上,敌军阵中,有一支千余人的骑兵,在步卒的掩护之下,正在突围。”
  “骑兵动作太快,他们又有步卒掩护,恐怕不太拦得住他们。”
  李云闻言,目光炽热。
  他已经笃定了,自己拦住的这支朔方军里头,一定有一条大鱼,只是没有办法判断到底是韦全忠,还是韦遥。
  如今有人突围,必然是这条大鱼想要脱网!或者说,想要破网。
  李云手底下,现在也就一万人左右,跟这支朔方军相比,其实人数没有差太多,千余骑在这样规模的战场上,甚至已经是可以决定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这样的兵力不放在战场上,却用来突围。
  现在李云所部的兵力,的确很难拦住他们。
  李云只是想了想,便开口叫喊了一声:“杨喜!”
  杨喜连忙大步上前,跪在李云面前,低头抱拳:“上位!”
  “有一支骑兵要逃,你带着卫营,去追一追,撵一撵,能截下来当然最好,截不下来,那就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便宜。”
  杨喜闻言,咧嘴一笑,对着李云抱了抱拳,大声应是:“末将这就去!”
  说罢,他扭头大步离开。
  不多时,李云卫营骑兵尽出,奔着朔方军骑兵去了。
  而李云,则是坐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底下,观望着战场,时不时发出一条条军令。
  很快,各个都尉营按照李云的命令铺开,将剩余的朔方军步卒,给团团围住。
  骑兵想要突围,以他们强大的机动能力,总是可以找到空档的,实在不行,只要舍得死人,硬撞也能撞开一条路。
  但是这些步卒想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他们这些人,都将是李云这一次,摘下的丰硕胜利果实。
  苏展站在李云旁边,目睹着李云发号施令,等到各个军营都开始动作,他才半蹲在李云边上,问道:“上位,有没有属下现在能帮上忙的?”
  李云看了看他,笑着问道:“小子,你觉得现在我们应当怎么做?”
  苏展想了想,回答道:“敌人头目,可能已经不在军中了,剩下的人,多半已经无有战意。”
  “再打下去,他们多半会掉头逃走,这个时候,应当…”
  “应当劝降。”
  李云满意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这就是你在军中第一个差事了,拿我的命令,去尽可能多的。”
  “收降这些朔方军。”
  苏展接过李云的手令,对着李云深深低头。
  “属下…遵命!”
  第783章 滑不溜手!
  下午。
  激战了大半天的战场,终于分出了胜负,失去了主心骨的朔方军,开始往东逃窜,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弘农。
  而江东军的目标,也很明确,那就是尽可能多的杀伤朔方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打疼他们,让他们至少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再不敢离开关中半步。
  因此,李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领兵追了上去。
  这支朔方军,毕竟也都是普通人,在这场追击战中,只要是被江东军追到的朔方军将士,有大半都选择归降。
  随着战场上“投降不杀”的呼喝声越来越大,再加上一路追击,到了第二天正午,这支差不多八九千人的朔方军,最终只有两千余人,逃到了弘农城里。
  弘农并不属于都畿道,而是属于河东道,虽然勉强也算作中原地区,但是李云还没有来得及把虢州纳入掌中,弘农自然也没有。
  这些朔方军,先前应当是已经取下了弘农,此时几乎毫无阻碍的就进入到了弘农,也就是虢州城里。
  李云本人,此时也已经赶到了弘农城下,他只是看了看这座城池,便下令在城外驻兵,兵围弘农。
  两千多人的兵力,听起来在现在的中原战场上,似乎已经不怎么起眼了,但是在这种大规模战场上,哪怕是几百人的兵力,要是置之不理,也很有可能会出大问题,而且弘农这里,距离中原太近。
  这两千多人,必须拔除干净。
  围城之后,营帐很快就被扎了起来,李云在自己的中军大帐之中坐定,他刚坐下不久,孟海就急匆匆进了大帐之中,他对着李云低头抱拳道:“上位,余都尉那里传来的消息,他已经成功抵达了潼关附近,只不过遭遇了相当顽强的抵抗,这会儿双方还在僵持之中。”
  说到这里,余野顿了顿,继续说道:“驻守潼关的朔方军,应该也已经收到了韦全忠的命令,眼下已经出关,协助城外驻扎的朔方军,跟余将军拼杀。”
  “战场,相当惨烈,九司的人汇报说,短短一天时间,双方阵亡人数,恐怕已经接近五千人了!”
  听到这个数字,就连李云也忍不住大皱眉头。
  一天内五千左右的伤亡,这个数目,通常是双方兵力超过十万人,而且是大规模正面交战的时候,才有可能打出来的数目。
  而现在,余野所部与潼关守军,加在一起恐怕只两万多人!
  一天之间,双方就打掉了两成多的兵力!
  这已经是战场上,惨烈度最高的层次了。
  孟海顿了顿,继续说道:“此时,余都尉所部,距离潼关,已经只有十几里的地步,只不过,暂时还没有办法封锁住潼关。”
  李云默默点头,然后看了看孟海,问道:“我昨天不就说,后续的援兵统统支援潼关么?援兵到哪里了?”
  孟海想了想,回答道:“回上位,估计明天上午,最迟下午,第一批援兵就可以抵达潼关。”
  “好。”
  李云点头,沉声道:“你们九司把我的命令传达下去,告诉各个都尉营,眼下洛阳西线的战场,不在别的地方,就他娘的在潼关!”
  “一定要一仗,把朔方军给老子打疼,打痛,最好是把他们给打残了,他们才会老实,否则将来,他们对中原的袭扰,就会无穷无尽!”
  孟青跟了李云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杀气腾腾的李云,他毫不犹豫,低头行礼道:“属下这就去办!”
  说罢,孟海低着头,然后转身大步离开。
  李云深呼吸了一口气,低头翻看了九司的文书,然后抬头看向帐外,眯了眯眼睛,杀气腾腾。
  “只要我北线守一守,我西线可以砸十万兵力在潼关!”
  “咱们看谁拳头硬。”
  嘀咕了这一句之后,李云提起毛笔,开始回复一些要紧的奏报,以及给己方的各路兵马写信,然后通过九司,协同各军。
  一直到下午,一道道军令,才从李云这里,一一寄了出去,而这个时候,已经差不多两天没有怎么睡个好觉的李云,终于有些支撑不住了,他伸了个懒腰,在自己帅帐的床铺上躺下,没过多久,便沉沉睡去。
  再醒过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下来了,他伸了个懒腰,刚揉了揉眼睛,帐外的人听到动静,立刻矮身进了帅帐,不是别人,正是苏展。
  苏展一路走到李云床边,半蹲下来,低声道:“上位,杨大哥他们回来了。”
  李云立刻清醒了过来,他看了看苏展的表情,皱眉道:“出事了?”
  “有一些伤亡。”
  苏展微微低着头,开口道:“卫营的兄弟们,阵亡了一百多个,伤的更多,杨大哥胳膊上,也被人射了一箭,这会儿已经回了军营里,正在治伤。”
  李云大皱眉头,苏展看了看他的表情,连忙说道:“军中的大夫说了,杨大哥没有性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