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848节
作者: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8      字数:3416
  孟青点头,应了声是,然后沉声道:“这事就这么定了,现在我便击鼓升帐。”
  “准备直接兵进榆关!”
  …………
  洛阳,甘露殿里。
  户部尚书杜和,以及宰相卓光瑞,新相许昂,新相陶文渊,都坐在下首。
  李皇帝翻看着手里的文书,大皱眉头。
  此时是夏天,今年夏汛,大河决堤,死人无数。
  此时,单单是报上来的,就有至少十几万百姓死在了这场洪灾之中,可能有百万甚至更多的百姓无家可归。
  皇帝陛下一封封奏书看完,等看到最后一封奏书之后,勃然大怒,狠狠的拍了拍桌子:“混账,混账!”
  他抬头,怒视了一眼新拜相的原礼部尚书陶文渊,怒声道:“你们礼部的官员,真是胡闹!”
  说完这句话,他将手里的奏书,直接扔到了陶相公面前,因为奏书太长,纸页纷飞。
  陶相公面不改色,低头把这奏书捡了起来,然后拿在手上,认认真真看了一遍。
  这是礼部一个郎中上书。
  大概的意思是,大河决口,无数百姓遭难,无家可归,归根结柢是因为天人感应,因为皇帝无道。
  而皇帝为什么无道?
  因为皇帝至今不肯与民休息,还在对外征伐,好容易停歇几年,如今幽燕战事又起。
  他说的话,还非常有理有据。
  大概的论据就是,从章武元年到章武七年,天下虽然不能说年年风调雨顺,但是大抵上没有太大的灾祸,尤其是章武六年章武七年这两年,各地还真算是风调雨顺。
  那么今年,为什么大河决堤,百姓招灾了呢?
  因为今年,皇帝陛下对幽燕动兵了。
  刀兵不祥,因此惹来上天震怒,降下灾祸。
  而他给出的建议也很简单,就两条。
  第一条,让李皇帝罢兵休战,与民休息。
  第二条,让皇帝下罪己诏,跟上面下面都认个错。
  跟上面认错,自然就是向老天爷认个错,向下面认错,就是把诏书给臣民们看,向臣民们认错。
  “你娘的!”
  皇帝陛下越想越气,最终还是没忍住爆了粗口,骂道:“还让我下罪己诏,我都没有想明白,我到底错哪了!”
  此时,陶相公终于把这奏书看完了,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对着李云低头道:“陛下,臣已经不任礼部尚书了,礼部的官员,也跟臣没有关系。”
  陶文渊拜相,不像是当初卓光瑞那样,还兼任部事,他是做了宰相之后,也卸去了礼部尚书的差事。
  这是常例。
  毕竟礼部影响还是太大了,宰相兼任礼部尚书的话,恐怕影响力立刻就能跟杜相公姚相公相比肩了。
  陶相公说到这里,叹了口气之后,继续说道:“再有就是,臣觉得,这奏书并没有…”
  听他这么说,皇帝陛下眉头一竖,恶狠狠的看了他一眼。
  陶相公连忙住口,改口道:“臣以为,这封奏书并没有一丁点可取之处,陛下不必为此生气。”
  他看了看在场的杜和,开口道:“地方上受了灾,朝廷照例派人赈灾就是了,户部应该还有不少盈余。”
  户部尚书杜和闻言,看了看皇帝,然后对陶文渊开口说道:“陶相,过去几年,户部是有不少盈余,但是今年,粮食都用来准备前线战事了。”
  “只剩下一些钱财。”
  李皇帝拍了拍桌子,沉声道:“户部尽力,去赈济灾民,这是朝廷最基本的职责,没有什么可说的,至于钱粮。”
  “朕会派人去,解决粮食的事情。”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眯了眯眼睛,冷声道:“朕还会派人,把大河决堤的事情查清楚,这事要是天灾,还则罢了,若是人为。”
  李云拍了拍桌子,沉声道:“朕也不怕跟你们明说,这便是章武朝第一大案。”
  皇帝陛下虽然离开军伍多年,但是身上的杀气仍在,他这一句话,让在场众人,都忍不住低下了头,战战兢兢。
  皇帝拍了桌子之后,继续说道:“卓相,你亲自去一趟灾区,调济粮米,赈济灾民。”
  卓光瑞连忙低头行礼道:“臣遵命。”
  李皇帝想了想,继续说道:“礼部的这个顾郎中,给朕撤了,贬他到灾区县,做个县令。”
  “让他也看一看,上天的天威,到底是什么模样。”
  陶文渊闻言,也低下了头,开口道:“是,臣记下了。”
  之后一个多时辰时间,李皇帝详细安排了关于洪灾的处理方案,一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几个大臣才先后离开。
  他们离开之后,李云才翻开了今天九司刚送来的两份文书。
  第一份文书,是孟青刘博联名上书,说明了越王的情况。
  而第二份文书,是越王亲笔所写,托九司一并送来的。
  这份文书上,内容很简单,也是大概说明了情况,在书信的末尾,那位越王殿下可怜巴巴的写了这么一行字。
  “恳求父皇。”
  “切勿切勿切勿。”
  一连三个切勿之后,越王殿下哀求道。
  “切勿告诉母亲。”
  第971章 权力的流转
  李皇帝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看着眼前的书信,半天没有说话,心中百感交集。
  他其实是个缺爱的人,尤其是父母之爱。
  不管是另一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他都是很早就没有了母亲,另一个世界的记忆,甚至已经稍稍有一些模糊了。
  而这个世界的那个父亲,父子之间其实也很少沟通。
  也正因为如此,少年时候的李皇帝,不管跟谁放对,都能够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因为他那个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牵挂。
  没有牵挂,也就没有弱点。
  现在,看到这封儿子寄来的信,让他心里忍不住有些触动,他这个二儿子很像他,但又不完全相像,因为他这个儿子,自小是由他的亲生母亲,一手带大的。
  而李云此时也身为人父,看到自家儿子在前线,与敌人殊死搏杀,从来在战场上杀人眼皮子都不眨的皇帝陛下,只看到书信上的几行文字,竟觉得有些心惊肉跳。
  沉默了许久之后,他才将这封信,覆在桌子上,拿起桌子上的朱笔,给前线的孟青批复。
  “此次以占据榆关,清理幽燕为要务。”
  “进取辽东,可行,也可不行。”
  “你相机行事。”
  写到这里之后,李云本来想要加上一两句关于自己儿子的事情,想了想之后,还是决定到这里收笔,吹干墨迹之后,合上文书,开口说道:“派人立刻送到前线去。”
  值守的宫人应了一声,然后捧着文书,必恭必敬的退了下去。
  李皇帝将剩余的奏书批复完了之后,在甘露殿里休息了一阵,这才起身到了后宫。
  新唐的皇宫里,没有翻牌子的规矩,基本上是皇帝陛下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毕竟他是开国之君,没有什么规矩能束缚得了他,他也没有必要创立一些规矩,来束缚自己。
  一路到了刘皇妃宫中,皇帝陛下褪去外衣,在贵妃娘娘的伺候下洗了个热水澡,等换上了一身清爽的里衣,他才坐在床边,对着贵妃娘娘笑道:“今天,二郎送回来文书了。”
  刘皇妃连忙看向李云,问道:“铮儿如何了?”
  “他干得还不错。”
  李皇帝拉着刘皇妃的手,笑着说道:“还立了一点小功劳,孟青在奏书里,把他一顿好夸,你生得这个儿子。”
  皇帝陛下正想说“像极了我”,但是话到嘴边,他还是没有说出口,只是改口笑道:“真是不错。”
  身为天子,一言一行都有太多人跟着,如果他真的开口说出了“像极了朕”这句话,虽然这后宫闺闱之中,不会有起居郎记起居注,但是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传出去。
  到时候外面就会传出“此子肖朕”的传闻,弄不好将来就会在朝廷里形成一个越王党,再过个十几二十年,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也是李云的优势之一了,他虽然是第一回当皇帝,但是他知道很多皇帝的事情,因此多少也能吸取一些教训。
  刘皇妃听了李云的话,她抬头看了看李云,忽然问了一句:“陛下,二郎他…是不是在战场上跟人拼杀了?”
  李云闻言,连忙摇头,笑着说道:“立功又不止是拼杀才能立功,你不要多想。”
  刘皇妃轻轻咬牙:“那陛下说,二郎他立了什么功劳?”
  李云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他在斥候营,发现了敌人的踪迹,及时上报,围杀了一队契丹人。”
  刘皇妃将信将疑,不过也不再追问,只是叹了口气道:“陛下,我想写一封信给他,陛下能不能替我,转送到前线去。”
  “没问题。”
  李皇帝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笑着说道:“你写完之后,让人送给我,我让九司即刻送到前线去。”
  …………
  次日,甘露殿里。
  这一次,依旧是天子主持议事,到场的人却已经不是昨天那些大臣,今天到场的是杜谦以及姚仲两位宰相,晋王李正,以及新任的宗府宗正,楚王李封。
  李封授楚王,其实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事情,也没有多少朝臣反对,毕竟这是天子的亲生兄长,而且是胞兄,授王爵是应当应分的。
  甚至有人有些好奇,为什么陛下直到这个时候,才给楚王授王爵,也因此有人疑心,这位楚王是不是与陛下有一些不合。
  不过,现在一段时间过去,楚王也慢慢融入到了朝廷之中,在李正的指导之下,还是接手宗府的事务了。
  四个人进了甘露殿之后,都对着李云欠身行礼,李皇帝摆了摆手,开口说道:“没有外人,都坐,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