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966节
作者:
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39 字数:3013
李苍也听出了父亲话语中的悲伤,他连忙跪在地上,低头道:“儿臣遵命,儿臣回去稍作准备,立刻就动身。”
“嗯。”
李皇帝开口说道:“到了青阳,不要摆皇子的架子,宁国公一系,与我们李家。”
“以后就是世交的关系。”
李苍低头应了声是,然后小心翼翼的离开了甘露殿,回家里准备动身去了。
次日,宁国公府报丧的文书,正式送到皇帝陛下手中,皇帝陛下下令,辍朝三日,以悼念周大将军。
这个诏命,让洛阳城里的陶家人,有些尴尬。
他们家也在办丧事,而且太子殿下亲自到场,本来面子都已经足够了,但是显然,陶相公远远没有周大将军这么有面子。
辍朝三日的文书里,甚至连顺带提一下陶文渊都没有提。
其实,这是可以顺便提一下的,卖陶家一个面子。
只不过李皇帝有时候心眼子并不是很大,硬是一个字也没有带。
一转眼,三天时间过去,到了第四天,杜相公才带着宰相姚仲,宰相郭攸,以及宰相徐坤三位相公,一起来到甘露殿面圣。
四位宰相俱都对着皇帝陛下拱手作揖,李皇帝此时,神色有些憔悴,抬头看了看四个人之后,默默按了按手:“都坐。”
等四个人坐下之后,李云看看了看他们,哑然道:“中书宰相里,好像只有许兄一个人没有到。”
“什么事情,让卿等四人一齐来了?”
杜相公低头道:“陛下,子望兄前段时间告病之后,至今没有回朝,御史台的差事都是两个御史中丞在打理,臣让犬子去探望过,子望兄病情不轻。”
“短时间内,恐怕无法还朝了。”
李皇帝闻言,先是愣了愣神,随即皱眉道:“这么大的事,怎么没有人同朕说?”
他喊了一声:“顾常。”
顾太监立刻一路小跑,进了甘露殿,跪在地上道:“陛下。”
“你,立刻去太医院,派遣奉御,去许相公家里,给许相公瞧病。”
顾常低头应了一声,小心翼翼去了。
他离开之后,李云才看向眼前四位宰相,开口道:“现在可以说什么事情了罢?”
杜相公低眉,没有说话,一旁的姚相公犹豫了一下,开口道:“陛下,我等四人商量了一番,如今陛下提倡的新学,已经大放光采,既然如此,应当裁撤丽正书院,筹办新学学院。”
“礼部往后,也应当首倡新学。”
丽正书院,是当初关中,准确来说是旧周京城,也就是如今长安城的第一书院,一度生出许多名仕大儒,名满天下。
陶文渊,先前就是丽正书院的山长。
天下大乱之后,他带着丽正书院一大帮学子,投奔江东,被当时求贤若渴的李云收在麾下,并且直接把整个江东的“礼部”,交给了陶文渊筹建。
在那之后,陶文渊就一直是江东集团“学问”的代表人。
一直到现在,丽正书院都一直存在,而且跟着李云,从金陵,一路来到了洛阳。
虽然章武七年那场舞弊案,丽正书院的不少人都有嫌疑,虽然他们的屁股向着哪一边,一直都不确定,但是因为当年的那一场投靠。
直到今日,丽正书院在大唐朝廷里,依旧有自己的一块位置,而且位置很是不低。
听姚仲这么说,李皇帝似笑非笑的看了看四位宰相,淡淡的说道:“四位当真是来让朕,裁撤丽正书院的?”
两位新晋宰相,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杜相公开口道:“丽正书院,已经不合时宜。”
“算了罢。”
李云摆了摆手,闷声道:“无非是陶文渊去了,你们担心朕开始清算整个丽正书院。”
“因此来探探口风。”
李皇帝似笑非笑的扫了一眼四个人,摇头道:“我便有这么可怕,探个口风,也要你们四个人同来?”
四个人都低着头,没有说话。
李皇帝站了起来,背着手说道:“从江东开始,我便没有否定过圣人学问,道德文章。”
“只是有一点要确认,圣人学问可以教做人,却不能教做事,因此才倡导做事的事功之学。”
“到如今,新旧之争已经定了下来。”
皇帝陛下瞥了一眼四个宰相,面色平静道:“诸位也不必胡思乱想了,丽正书院会一直存续下去,只是分工不同。”
“做学问就专心去做学问。”
李皇帝沉声道:“做事情…就专心做事情。”
四位宰相先后对着皇帝陛下欠身行礼。
“陛下圣明。”
李皇帝看了看四位宰相,走到甘露殿的门前,看了看天空,然后又回头看向四人:“我也没有亏待陶文渊,为什么这样大惊小怪?”
杜相公深呼吸了一口气,从袖子里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书,两只手递给李云:“陛下,这是陶家人今早送到中书来的,让我等转交给陛下。”
李皇帝皱眉:“这是何物?”
“陶相公的遗奏。”
“一共十疏。”
杜相公看了看李云,又低下了头。
“俱是章武朝利害。”
第1110章 对与错
看着眼前厚厚的奏书,李皇帝犹豫了一下,才伸手接了过来,他瞥了一眼四个人,问道:“你们都看过了?”
四个人都低头,应了声是。
李皇帝这才明白过来,他自嘲一笑:“原来方才,不是在试探我的态度,是为了与这份文书…”
“撇清关系。”
他看了看手里的这份文书,眯了眯眼睛:“那这里头写的,想必不是什么好话了?”
杜相公犹豫了一下,开口道:“确有一些大逆不道之言,但也有说陛下好的好话。”
李皇帝想了想,把这份陶文渊的遗言,放在了自己的桌案上,然后看了看四个宰相,开口道:“这事跟你们没有关系,你们各回各处罢。”
四个人低头,都是长出了一口气,这才小心翼翼的离开了甘露殿。
等他们离开之后,李云才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看着桌子上的文书,闷哼道:“我倒要看看,有什么话是你死了之后才敢说的。”
“有什么话,是你家后人拼死也要送到中书,中书四个宰相,要一起送到我这里来的。”
他翻开这份文书,才发现非是奏折模样,而是一张张纸,被线装在了一起,如同一本小书一般。
扫了一眼厚度,差不多有万字左右。
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字。
“臣陶文渊,冒死言章武朝十事。”
“第一事。”
“陛下出身草莽,一意求功,一意求快。”
“长此以往,便国朝兴旺,然道德不修,必然人心败坏,自上而下,莫不如此。”
“长此以往,天下必重功利而轻忠义,寡廉耻而多恶俗。”
“不重道德,朝廷势大,尚可维持,一日朝廷势弱,则二日国家破亡。”
陶相公洋洋洒洒千余字。
“第二事,陛下分权不慎。”
“大将领军在外,朝廷一概不问,全然不管,今国朝初年,陛下天威震慑,可以统摄军队,传之后世,则必然深种祸根。”
“第三事。”
“自古朝廷之权,难以涉县,各县县官,只能与地方乡绅共治,以求太平。”
“因此,才有严限户籍之法。”
“今陛下武德昌盛,朝廷军威雄厚,地方民众流动,尚可以维持,异日朝廷一旦衰弱,或有天灾,但凡有歹人异心,哪怕一县之地,也可以凭空生出十数万叛军…”
“第四事…陛下常有妇人之仁。”
“事涉大统,当杀则除恶务尽,陛下对官员百姓,多有优柔。”
“朝廷宽人,然人未必知恩。”
“不除尽,则祸根深种。”
“第五事…”
“第六事…”
……
“第十事。”
一万个字,李云看了大半个时辰,才看到末尾,看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李皇帝合上文书,目光已经开始起伏不定。
他的确动了怒火。
陶文渊在中书多年,天下各府道州县的文书,他都可以看,这么多年,也不知道看了多少。
因此,他说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有时候,还能列出不少事例左证,看起来完全没有问题。
十件事情里,他的确有夸奖李云的话语,但是更多是在说,李云的一些政策,太过想当然。
一些政策,现如今能够维系,是因为他李云可以维系,他的章武朝可以维系,后世之君一旦稍弱,国家立刻就会风雨飘摇。
一些国政,是李云“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