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1020节
作者:
漫客1 更新:2025-10-24 14:40 字数:3837
此时骆真,已经六十好几岁了。
他是当年平卢军的降将,年纪本来就比较大,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连当年的周大将军都已经故去,他自然也不再年轻。
好在骆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身子骨还很是硬朗,再领兵几年,也没有什么问题。
在骆真以及辽东道官员的陪同下,皇帝陛下巡视了驻防辽东道的一众兵丁,自己修建好的榆关。
相比较大唐其他的道一级建制,辽东道还比较年轻,此时才成立的七八年时间。
好在某位姓黄的布政使,下手相当狠辣,此时的辽东道内部,已经与剑南道一样,服服帖帖。
李皇帝在军中足足待了半个月时间,才在辽东布政使黄朝,以及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幽州城里。
此时的幽州,与当年李云见到的那个残破的幽州,已经大不相同,七八年的建设,幽州城已经基本上恢复旧貌,而且整体,比起当年范阳军手里的幽州城,还要更大了一些。
皇帝陛下在幽州城里城外看了好几天,甚至在幽州城外的郊区以及村落里,也到处走了走看了看,一直到第四天,他才在幽州城里,对着黄朝笑着说道:“黄卿家手段了得,这辽东道在你手上服服帖帖。”
“用不多久,就能彻底王化了。”
黄朝先是低头,对天子称了声谢,他犹豫了一番,低头叹了口气:“陛下,臣已经六十多岁了。”
“近年来,身体愈发不好。”
“这一任辽东布政使做完,臣想告老还乡,回曹州老家养老了。”
此时的黄朝,已经白发苍苍,虽然双眼依旧可以见到锐利的眼神,但是一眼看去,已经的的确确是个老人家了。
他跟着李云的时候,就已经三四十岁,这些年东奔西走,到处替李云镇压地方,耗费了不少心力。
已经苍老了。
李皇帝看了看黄朝,叹了口气:“黄卿家这些年辛苦,我是瞧在眼里的,这幽州的确有些不好待,这一任辽东布政使做完,卿家就去洛阳休养罢,洛阳五十功臣宅,我给你留出一座。”
洛阳的五十功臣宅,早已经住满,不过这些年,因为种种原因,又“空”出来了一些。
这空出来的几间,背后自然也有着不少血泪。
黄朝对着天子深深低头,行礼道:“陛下的恩典,臣记在心里了,不过臣…这些年名声实在狼藉,为了陛下的圣名,陛下不宜与臣过近。”
“臣能返回老家,安养晚年,便已经心满意足了。”
黄朝自在李云帐下听用以来,干的差事多是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是做不成的,开国之前倒还好,毕竟那个时候到处都在杀人,他名声还不是太差。
开国之后,他先是去镇压西川,紧接着就到了辽东,如今两处地方,都已经服服帖帖。
怎么服帖的?
自然是杀出来的。
民间对这位“黄老爷”有个评价,唤作血手人屠。
这些年,直接间接死在黄朝手里的人,绝对已经超过了五万人,这其中大多数是西川土人,还有一部分就是辽东道的“叛贼”了。
铁血镇压,自然就谈不上如何如何精细,黄朝杀的人里,大多数都是该杀的叛乱之人,但毕竟还是有错杀之人,以至于这些年他的名声的确不好。
甚至可以说的上恶劣。
别的地方不好说,在西川以及幽燕地界,黄老爷的名字,已经可以止小儿夜啼了。
李皇帝哑然道:“我的名声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了。”
黄朝摇头道:“陛下圣名,四海皆知。”
他看着李云,继续说道:“陛下,臣是个粗人,镇压地方的事情臣能做得来,治那些浑人,臣也有手段,但是富民之法,臣知道的实在是不多,臣从辽东卸任之后,祈盼陛下派遣个能够经济百姓的布政使过来。”
“收拾辽东局面。”
皇帝笑着说道:“看来,你也觉得,辽东不会生出战乱了?”
“是。”
黄朝低头道:“榆关落成之后,契丹人就很难入关了,至于更东边的辽东地界,臣看不见,也没有本事去打下来。”
“就幽燕一带,东边有榆关驻军,西南还有太原将军,臣觉得,已经不太可能乱起来了。”
皇帝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些年,卿家的确为朝廷,担下了不少恶名,这一任布政使做完之后,我许你致仕归养。”
皇帝笑着说道:“只是你回了老家之后,要注意着些,可不要有什么仇家上门。”
黄朝也跟着笑了笑:“臣的儿子,在老家起了庄子,臣回去之后,带上身边的一些部曲,安养晚年总是没有问题的。”
李皇帝哑然:“朕还是第一会听闻,文官身边有部曲的,你恐怕是第一人。”
皇帝陛下看了看他,开口道:“这些年让你背了不少黑锅,往后大乱结束,天下到了治平的时候了,你可有儿孙想要入仕,若是有,你让他直接来找朕,朕直接让他恩荫入仕,许他一个前程。”
黄朝低头道:“臣已经许久没有回过老家了,身边只有两个侍妾,家里有没有人适合出仕,臣要回去看一看才知道。”
皇帝闻言,心中颇有些感慨:“那好,过几天朕给你写个条子,你家里要是有后人想要做官,就让他拿着条子去洛阳寻朕。”
黄朝跪在地上,叩首谢恩。
李皇帝一把将他搀扶起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今天咱们君臣就说到这里,过几天,朕要南下去河北道巡视,然后就要去兖州,准备封禅事宜了。”
“你老兄,多多保重身体。”
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道:“等我下一趟要是能出门,就去曹州寻你。”
黄朝眼含热泪,跪地叩首谢恩。
“臣,多谢陛下。”
…………
与黄朝深谈之后的第二天,皇帝陛下带着自己的亲兵,准备离开幽州,刚出幽州城,只见天空中雷云阵阵。
在皇帝身前的两个年轻人,抬头看了看天色,都回头禀报天子。
“陛下,似乎要变天了,咱们在幽州等一等,等天好了再走?”
李皇帝看了看这两个俱都姓李,却不是一家的年轻人,笑着说道:“至多是下下雨,你们两个小子,害怕了?”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晋王府的次子李衡,也就是李皇帝的侄儿,这一次跟着皇帝陛下出来长长见识。
另一个,则是宣国公府的大公子李衷,也就是孟青的长子,宣国公爵位将来的继承人。
两个人都是十七八岁年纪,闻言立刻低头抱拳:“臣等不怕!”
“只是怕陛下淋了雨。”
皇帝爽朗一笑:“朕这些年,什么风雨没有见过,还怕变天?”
说罢,已经年近五十的天子,直接飞身上马,一抖缰绳,胯下御马引颈长嘶,然后猛地加速,冲向了官道远方。
两个李姓的年轻人吓了一跳,都连忙上马,朝着皇帝陛下追去,二人一边策马扬鞭,一边对着身后的天子亲军大喝了一声:“快!”
“跟上陛下!”
在他们身后,一众勋贵以及功臣的二代公子,以及羽林卫的精锐们,都轰然应是,数百上千人,各自翻身上马,沿着官道,策马奔腾。
于是乎,一众身着黑甲的“帝国未来”,追随在天子身后。
飞速奔往泰山。
如群蛟随龙。
第1170章 史书上的李云
兖州,泰山脚下。
一座临时的行宫,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之中,负责修建这座行宫的,是杜谦杜相公,晋王李正,还有皇三子郑王李苍。
主要是杜相公负责把握大局,晋王李正负责统筹,而郑王李苍负责出钱。
算上这一次出行,在位近二十年,李云一共从皇城里出来三次。
不同于其他皇帝,所到之处处处修建行宫,一定要搞出符合自己身份的礼制,李云很少修建行宫。
或者说,他就没有修建过行宫。
他出行的时候,如果宿在野外,那就搭建大规模的临时帐篷,称作皇帐。
如果在大城市驻留,那么就临时住在当地的大户人家家里。
比如上一次到关中的时候,李云就是住在秦王府,连旧周皇宫都没有去住。
要是住在金陵,那就有现成的皇宫,也不必要再去修建什么行宫。
兖州的这座被称为泰山行宫的天子行宫,是李皇帝入主天下以来,修建的第一座行宫。
之所以修建泰山行宫,当然也有李云自己的考量,主要是政治上的打算,他虽然对后世子孙并不强求,但还是盼望,将来的儿孙们,也能完成足以封禅的伟业,然后住进这座泰山行宫里。
当然了,要是有不要脸的子孙,没有功德非要来住,那也没有办法,多少也能省下点钱了。
这天,杜相公拉着礼部尚书,一起去攀登泰山,一边登山一边商议祭天当天的具体流程,而晋王爷则是留在泰山山脚下的行宫里,与郑王一起,视察这座还在建设之中的行宫。
大概看了一遍之后,晋王爷才笑着说道:“三郎现在真是发了财了,这么大一座行宫,你说盖就盖起来了。”
郑王苦笑道:“说白了,这都是父皇自己掏的腰包,我只是替父皇代管那些财物而已。”
说着,他也有些感慨,说道:“还好,父皇明说了行宫修在山脚下,要是像几位相公说的那样,修在半山腰,那可就不止这些花费了,耗费的时间也远远不止几个月。”
晋王爷左右看了看行宫现场,然后笑着说道:“你那父皇,愿意伤财,却未必愿意劳民。”
“这要是修在泰山山腰上,时间来不及不说,恐怕要死不少人。”
大料运输,不管是木料还是石料,在这个时代都是巨大的问题,在平地还好处理,要是真的运上山,以天子行宫的规格,一个工程建成,死个几百人都不是什么希奇事。
郑王点头说道:“侄儿小时候,很少能知道父皇是什么样子,只觉得父皇横扫天下群雄,很是厉害,这几年成人,出来做事之后,才慢慢见到父皇的圣德之处。”
晋王爷笑了笑:“他小时候不这样。”
说到这里,晋王爷顿了顿,摇头道:“后来某一天,突然就成了个大好人,慢慢一路,竟真的就拯救了天下苍生了。”
郑王平日里,跟晋王李正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因为他自觉得自己出身问题,从小就不会像太子还有秦王一样,跟晋王那么亲近,此时听晋王提起自己的父亲,他便顺着问道:“三叔,我父皇小时候是什么模样?”
晋王爷摸了摸下巴,回答道:“大概跟你二哥的性子差不太多。”
郑王想了想,然后开口笑道:“难怪三叔很喜欢我二哥。”
晋王笑着说道:“那也谈不上,相比较来说,你父皇现在这样,当然是更好的,他要是一直像以前那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