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89节
作者:十月廿二      更新:2025-10-24 15:13      字数:3555
  “除此之外,我们生产的苏27及其衍生型号不能出口给第三国。”
  具体的合同内容当然要复杂得多,因此何明只是挑了其中最关键的几个部分来说。
  但这也足够让常浩南差点惊掉下巴了。
  相比于原来时间线上面颇为苛刻的条件,现在这份协议内容堪称大慈善家。
  多了一条苏27ubk的生产线,以及必须由俄方提供的机体数量减少这都已经不重要了。
  后面那条“不限制更换其中90架飞机的机载设备”才是操作空间拉满。
  这意味着十一号工程甚至可以从一开始就走上“边生产、边改进”的路子,而不用像是前世那样额外拖延将近10年时间。
  第123章 最好的苏27在华夏(为月票金主flankerr加更5/8)
  常浩南抬手捋了捋自己因为两个多月没剪而已经有点长的头发,发出了一声感叹:
  “我艹……”
  尽管常浩南的母亲周莉女士是一名语文老师,但他的语文成绩始终都处在一个比较抱歉的水平,加上系统似乎也没有增加文学素养的能力。
  总之此时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加准确的词语能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过了许久之后,常浩南才终于又一次开口问道:
  “这么好的条件……老毛子那边不会整出什么别的幺蛾子吧?”
  也不是他内心狭隘,实在是上面何明所说的协议内容让他有一种不真实感。
  就好像如果有人介绍一种投资方式,年化50%收益还能保证不损失本金,那脑子正常的人都得想想自己是不是需要安装国家反诈app了……
  常浩南重生之前,还真有同事被这种套路骗过。
  钱到最后也没追回来。
  诚然,俄罗斯在跟华夏的合作中没有太多黑历史。
  但如果把合作的乙方切换成印度的话,情况好像又不太一样了……
  1块钱买的航母后来花了将近20亿美元改装这种事还历历在目。
  这个问题让何明认真地思索了一会,但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应该不能,一方面约定的付款方式是按照项目节点来算的,咱们进度越顺利,他们那边就能越快拿到钱。”
  “另一方面么……负责谈判的同志说,就算现在这个条件,最后签协议的时候也是对面比我们更着急,所以问题不大。”
  “当然,核心还是咱们112厂虽然技术上跟共青城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就算他们真玩什么花样,至少也能看得出来。”
  “说的也是。”
  听到何明的回答,常浩南也轻笑了出来:
  “等到前面28架生产结束,需要俄方指导的东西也就不多了。”
  “光是打通生产线的话,应该不需要28架,根据我的经验,16到20架就足够了。”何明一边带着常浩南走下台阶一边判断道:
  “重点还是在后面那90架,苏27这个飞机的底子非常好,但机载设备有些落后了,如果能在原型号的基础上改进,完全可以进一步发挥战斗力,不过这就需要你们这些搞总体设计的人操心了。”
  虽然112厂的业务是飞机制造,而何明是负责总装的工程师,但作为从60年代一路过来的老航空,他对于整个行业多少都有些了解。
  毕竟华夏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正是在112厂内成立的。
  他的想法正好跟常浩南不谋而合。
  作为一个国土和海洋面积加起来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华夏毫无疑问需要一种航程和机动性出色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而华夏空军要想完成从国土防御型到攻守兼备型的华丽蜕变,也需要一种有足够动力和载弹量的多用途空中平台。
  苏27毫无疑问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只不过除了平台本身之外的部分完全可以换成华夏自己的东西。
  别的不说,那个将近一吨重的n001雷达肯定要首先换掉,苏维埃钟表店也要改成玻璃化座舱。
  实际上,就连老毛子自己人也不太受得了苏27身上的这两大神器,如果不是联盟解体导致研发停止,那么使用平板缝隙天线和数字电传的苏27sm应该也差不多要服役了。
  想到这里,常浩南觉得自己需要安排一下八三工程之后的计划了。
  十号工程和十一号工程,其实在上一世都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的。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的想法是“我全都要”。
  不过这就要求他当好一个时间管理大师,否则如果左支右绌两边不能兼顾,那效果反而更差。
  “不知道咱们厂对打通四阶段生产线的时间节点是怎么设定的?”
  飞机制造是一个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飞机设计的工作。
  飞机,或者任何复杂机械产品从完全进口到完全国产之间,实际上都会包含三到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用原厂进口的大部件对飞机进行组装,打通“整机总装线”。
  组装飞机看上去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实能走通这一步的国家就已经不太多了。
  其次是进口中散件组装大部件,以及进口低散件组装成组合件。
  根据飞机的复杂程度不同,这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步骤。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走到这里基本就算是到头了。
  不少国家的所谓“自研”飞机,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最后才是从毛坯料开始生产低散件,打通零部件生产线,然后一步步生产出整架飞机来,实现飞机的完全国产化。
  “这个么……”何明略微思索了一会:
  “原本的协议规定是在明年年末之前完成2-4架飞机的整机总装,1999年年末之前完成机体部分的全部生产线。”
  “不过得益于你的功劳,现在又多了一个节点,就是在2001年末之前完成对全机生产的国产化标准替代,把苏27彻底变成符合华夏航空工业标准的东西!”
  “当然除了飞机本身之外,还有一个任务是地面保障设备的国产化,否则光有了三代机,相应的勤务能力跟不上,一样没办法形成战斗力。”
  “唔……”常浩南在心中盘算了一下:
  “进度要求不算紧张,那应该还来得及……”
  “什么来得及?”
  何明的语气有些好奇。
  “当然是飞机改进。”
  常浩南耸了耸肩:
  “在总装线打通之后,零部件生产的消化吸收完全可以和技术改进同时进行,至于机载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更是可以单独立项预研。”
  “只不过这样搞的话,你们厂的压力应该会比较大,尤其是跟俄方技术人员的合作方面。”
  旁边的何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几秒钟之后才回答道:
  “要不是我知道伱过去三个月时间都做过什么,恐怕会觉得提出这个想法的人疯了……”
  “不过……边生产边改进,确实是一个法子,我回去之后会跟厂里提一下这个想法,尽量配合你们的工作。至于俄方技术人员……总归有办法的,改进工作肯定要以我为主。”
  “只怕等这118架飞机造到最后,他们自己的人都要认不出来咯……”
  听到这句话,常浩南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重生之前的情况,还真能跟何明的预期对上号。
  “我想应该是要这样的……”
  “以后,最好的苏27,肯定会诞生在咱们华夏。”
  应该是月票金主加更的第六章
  第124章 想搞军工,就不能只搞军工
  刚才跟何明聊了一路苏27国产化的事情之后,现在再看八三工程原型机的总装,常浩南无可避免地感到了几分索然无味。
  对不起,歼8-3,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歼11……
  呵,男人。
  当然,该干的工作还是要干的。
  何况这也能给他的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随着机翼设计和航空动力这两项困扰八三工程已久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常浩南能够在这个项目中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后面再进行一系列试飞之后应该很快就可以技术定型,然后就是00批次的生产和试装备,再然后生产定型……
  总之主要就是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
  不出意外的话,从明年开始,他会逐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两个三代机型号上面。
  目前华夏的航空制造业水平,应付一下歼8和涡喷14这样的二代组合问题不大,但要想彻底解决第三代战斗机,乃至于第三代航空动力的生产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常浩南日后必定不仅仅要继续跟几个设计所,还免不了和对应的几个制造厂打交道。
  现在提前熟悉熟悉也是好事。
  偌大的总装车间内,停着两架尚未交付空军的歼8b,以及三架正处在不同装备阶段的歼8-3原型机。
  已经完成改装的03号、正在等待新发动机到位的04号和总装进度大约50%的05号。
  “目前,八三工程几架原型机的总装仍然是基于型架定位的手工装配模式,但是零部件生产过程已经开始跟601所的数字化设计组进行对接,减少了一些从发图到生产过程中的环节。”
  何明一边介绍一边带着常浩南来到二层的一处平台上:
  “前面几个月时间,跟你一起来的那位姚博士,还有601所的林工程师一直在跟我们厂做数字化设计与总装流程之间的协调,等到进入量产阶段之后,应该会引入自动对接和数字化测量这些新技术,把生产效率提上去。”
  “不过,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产量。给到我们手里的订单太少了,平均下来一个月产不了一架新飞机,哪怕用手工装配都得闲置一多半产能,完全体现不出数字化总装的优势来。”
  车间里面空荡荡的,说话的时候都能听到些许回音,仿佛是在印证何明关于订单不足的诉苦。
  “其实订单不足,影响的不仅仅是厂子的效益,还有生产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