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81节
作者:十月廿二      更新:2025-10-24 15:15      字数:2752
  其实也就是参与奖,只要不交白卷都有的。
  “常老师应该不需要通过参加竞赛来证明自己。”
  在这个关头,还是宋庭遇把话给圆上了。
  “确实,而且总要给其它人留一些机会嘛。”
  常浩南一脸淡然地拿起杯子,又喝了口水。
  稳如泰山。
  ……
  随后,三个人满脸兴奋地跟常浩南讲起了去大洋彼岸参赛过程中的各种奇葩经历。
  在这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很多东西确实称得上新奇了。
  而此时常浩南的脑中则是灵光一闪——
  或许自己这个项目组的合作对象,没必要仅仅局限在本校的课题组?
  毕竟他上午跟李杰院士见面的时候,还说起来过推广超级计算机应用的事情。
  眼下这不就是最好的机会么。
  当然,具体到燕京大学,或许并不用他来推广。
  毕竟眼下全国搞it的大佬差不多三分之一都出自他们。
  但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搞几个燕大学生来帮忙。
  反正他们也就是打打下手,接触不到真正核心的部分。
  再说软件早晚都是要公开的。
  至于涉密课题则是软件开发完成之后的事情了。
  完美。
  考虑到这个项目组是常浩南带过来的,京航这边肯定不会有什么意见。
  只是对于燕大来说,好像有点ntr那意思……
  思来想去之后,常浩南趁着一个说话的空当开口问道:
  “你们应该刚回国不久,不知道听没听说过,我这里过两天就要揭牌设立一个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哪怕是ntr,性质也有区别。
  首先得确定别人是愿意的。
  办公室里陷入了一瞬间的寂静。
  “国家重点……”
  林芝眨了眨眼睛:
  “是……算法方面的?”
  燕京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少,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属于计算机领域的。
  “不完全是,成立之后最紧要的工作是完成一个强耦合的多物理场仿真建模工具,算法只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他们的表情上,常浩南能看出他们相当感兴趣,于是继续解释道:
  “虽然听上去很难,但我已经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路了,所以不要紧,到时候按照我的方案做下去就行。”
  “不是……我不是害怕难……”
  就连一直高情商发言的宋庭遇都说话都有点卡壳:
  “这个……我们三个只是本科生,真的能加入么?”
  他当然能听出常浩南话里话外有邀请他们的意思。
  但就像是被彩票大奖砸中一样,感觉晕晕乎乎的。
  这种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日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我这不是在问你们的意愿么,如果想来的话,我可以跟杨院士说一下,反正我们也算是有点合作关系……”
  “当……当然愿意去。”
  三人的语气中都带上了些颤抖。
  实际上,对于他们而言,第一次跟常浩南见面时的对话,最重要的部分还不是那些技术层面上的。
  而是让他们真正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想要用自己的知识做些什么。
  这正是个绝佳的机会。
  “那就好,等我到时候联系一下杨院士,看看她的意见,如果没问题的话,你们就过来帮忙,当然我会按照科研助理的标准给你们发补助。”
  常浩南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情我愿,还能叫ntr嘛?
  第361章 最强大脑,模块化并行程序开发!
  又聊了一些项目上的事情之后,林芝从自己的包里面掏出了一个装饰精美的小盒子放在常浩南桌子上。
  “对了,常老师,我们还给您带了礼物。”
  一辆赛车模型。
  印第安纳波利斯有着历史悠久的印地方程式系列赛,赛车文化相当浓郁。
  本来她刚才是准备把话题引到几个人去看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的时候再拿出来,但中间被常浩南打乱了聊天的进度。
  只好就这么有些生硬地给了。
  “印地赛车么?”
  礼物的包装盒是透明的,常浩南无需拆开就能看到里面的东西。
  “您连这个比赛都知道?”
  宋庭遇眼前一亮:
  “我在这次去美国之前,只听说过f1。”
  “这个么……我也更喜欢f1一些。”
  常浩南端详了一会那个精巧的赛车模型:
  “并且我猜迈克尔·舒马赫一定能在法拉利车队夺冠,还不止一个。”
  这句话说完之后,他注意到宋庭遇的嘴角不自主地撇了撇,显然对此不以为然,只是出于礼貌并未反驳。
  毕竟红色马戏团已经快20年没拿过车手总冠军了,这个年代的f1车迷更多集中在威廉姆斯和迈凯伦。
  当然常浩南也就是随口一说,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下去。
  他把模型放在了电脑显示器旁边:
  “你们回去之后准备一下,也可以听一听杨院士的意见,总之,如果加入我的项目组,那么暑假肯定就回不了家了。”
  ……
  作为新确认下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自然也搞得相当隆重,相比之前超算中心成立那一次的牌面甚至更大。
  这甚至都不是常浩南的要求,而是学校方面给做的安排。
  不管怎么说,这个实验室终究是建在了京航的校园里面,那就是长脸的事情。
  另外,徐洋和姚梦娜也从镐京赶了回来。
  前者将负责一部分软件开发的工作,而后者则会结合实际使用经验对于飞行器设计进行专门优化。
  由于常浩南认下了首席科学家的头衔,因此实验室暂时没有设主任一职,只有两个副主任负责协助工作。
  按照规定,国家重点实验室会在落成2-4年后进行一次验收。
  只要在那时候有主任签字就行。
  考虑到常浩南的成长速度,那时候他应该已经毕业了,正式就任实验室主任一职肯定也没有问题。
  所以倒也不急。
  考虑到时间紧迫,常浩南选择在揭牌仪式当晚就组织了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
  本来常浩南是准备直接叫工作会议,直接开始分配任务尽快开工的。
  但是在会议快开始的时候,原本只是来走个过场的宋建却突然到了现场。
  后面还跟着杨芙青和李杰等几位同样受邀参加仪式的院士。
  这肯定没办法拒之门外。
  科委主任只是宋建众多头衔中不那么重要的一个。
  实际上他是最优控制系统理论、分布参数控制理论专家、华夏科学院、工程院双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973计划和星火计划的提出者和负责人……
  并且不出意外的话,下一任工程院院长应该也是他。
  为了表示对几位大佬的尊重,还是让人临时把标题改成了研讨会。
  当然,说是研讨,已经准备好的会议内容肯定是不能改了,还是他一个人唱主角,其本质更接近答疑。
  本来常浩南的的意思是让宋建先讲几句。
  但后者却摆了摆手表示不需要,而且还在面前的桌上摊开了一本笔记本:
  “我们这次不告而来,也是为了考察和学习,常浩南同志你照常进行会议流程就好,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发言环节提问的。”
  常浩南很快明白,对方这次来恐怕也是带着点给自己站台的意思。
  他过去一年中主要接触的毕竟还是国防科工委系统的单位,而这一次组建的实验室却涉及到和科学院以及多所属于不同系统的大学合作,未必会像之前那样顺利。
  而有了宋建的这句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于是在简短的开场之后,常浩南也不浪费时间,直接切入了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