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32节
作者:十月廿二      更新:2025-10-24 15:18      字数:3446
  华夏船舶工业集团已经批准了沪东造船厂提交的方案可行性论证。
  使用gas-transport液货舱和蒸发气完全再液化系统的lng船正式进入了项目研发流程。
  其中,船只的整体结构计算,以及再液化系统与其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都会交给火炬集团,以及火炬实验室来完成。
  于是,才刚刚回到京航没几天的二人只好再次前往上沪。
  考虑到这一次是双方之间的正式合作。
  所以同时作为集团和实验室负责人的常浩南,自然也得跟着过去露面签个字。
  聚餐的事情就只好先搁置起来了。
  ……
  从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开始,雷志兴就开始和常浩南介绍沪东造船厂的大体情况。
  毕竟他和刘方平已经在那边断断续续地待了差不多七八个月的时间。
  而根据二人的了解,常浩南此前唯一一次到上沪就是年初来参加c808客机的取证成功仪式。
  并没有去过其它地方。
  甚至除了蔡宏桂以外,应该也没直接接触过那边的同志。
  结果,飞机落地之后,常浩南却轻车熟路地开始跟前来接待的同志热情交流。
  看得雷志兴和刘方平目瞪口呆。
  俩人停留在机舱门口,甚至一时间忘了往舷梯下面走。
  “咱们上个月回京航之前,沪东这边的人不是还说,他们跟常教授不熟吗?”
  雷志兴稍稍凑近刘方平,小声问道。
  “确实是这么说的。”
  后者的回答突出一个简明扼要。
  不过雷志兴也早就习惯了老伙计的这种讲话方式,并没有在意,而是叹了口气,紧接着摇了摇头
  “咱老板这人脉,简直深不可测……”
  实际上,常浩南确实不太认识沪东造船厂这边的人。
  就连蔡宏桂,也只是见过两面而已。
  但去年国庆那会,他就跟701所的林青约好,会抽时间去参(视)观(察)一下正在建造过程中的国产新型护卫舰。
  不过后来他一直都比较忙,也不值当为了这个事专门跑一趟沪东。
  所以就拖到了现在。
  而正在大场机场的停机坪上跟常浩南谈笑风生的,正是林青。
  以及船舶工业集团的一名副总经理,吴文涛。
  后者和常浩南在去年年末那次千禧年晚会上有过一面之缘。
  其实在船舶总公司拆分之后,701所和沪东造船厂已经分别隶属于船舶重工和船舶工业两个集团。
  不过,船舶系统内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非常常见,再加上华夏两个主要生产护卫舰的船厂,也就是沪东和黄埔都在船舶工业旗下,所以分家几乎没怎么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合作。
  包括林青和吴文涛之间,也算是老相识了。
  在一番寒暄之后,常浩南一行人便分别坐上了几辆中巴车。
  “常总,咱们关于lng船的合同签字仪式定在明天下午,那今天就按照林青同志的安排,先带着您去护卫舰那边看看?”
  待到车子开动之后,坐在过道另一边的吴文涛侧过身子,征询常浩南对行程的意见。
  “我么……客随主便。”
  常浩南两辈子加一起都没亲眼见过造船厂里面是什么样的,不管怎么安排他都不会有意见。
  “那好。”
  吴文涛点了点头,然后对坐在前面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示道:
  “去2#船坞。”
  第852章 国产新型护卫舰
  让常浩南有些意外的是,2#船坞跟他过去概念中的“船坞”区别确实有点大。
  隐藏在顶盖下面不说,甚至还完全处在距离海边有一段距离的地面上。
  通过周围的结构不难看出,船在造好之后,要通过一个特定的滑轨才能够下水。
  这种设计决定了这个2#船坞无法建造体量太大的船只。
  当然好处则是不仅可以提防来自头顶的卫星侦察,就连从旁边航道一走一过的船只,都没办法看到船坞里面的情况。
  或许是发现了常浩南的异样眼神,林青便开口解释道:
  “本来,如果用传统的塔式造船法,肯定是要把船坞放在岸边上的,但是旁边的江南厂在造052的时候就开始引入分段造船,沪东这边希望能在054上面也进行一下这方面的实践,所以才专门造了这个地面上的2#船坞。”
  “那功夫沪东厂正在给巴基斯坦海军生产一种053h2g的改进型护卫舰,本来的计划是从4号舰开始换新工艺,但是98年那会,你知道国际形势变化比较大,所以最开始的三艘船就转手给咱们海军用了,4号舰压没造……”
  林青说口中的“053h2g改”其实就是053h3。
  1998年印巴先后进行了多轮密集的核试验,导致双方均遭受了严厉的禁运制裁——
  制裁这种东西有没有效果,你得看制裁的理由和目标物分别是什么。
  像歼7f那种飞机,或者一些小打小闹的地面装备还可以偷摸运过去。
  但顶着你自己投了赞成票的制裁决议,光明正大地交付一艘护卫舰……
  这事完全是骑在安理会脸上输出。
  连美国人都干不出来。
  正好那段时间又赶上华夏海军急缺即战力,所以就直接出口转内销了。
  不过,如今这条时间线上的情况跟上一世还是有些不一样。
  因为054在1999年就冻结了方案设计,并且成本相比上一世那个需要不少欧洲进口件的054低了不少。
  所以原本计划的后续第二批次053h3直接被砍,转产了如今这個全燃动力版本的新型护卫舰。
  常浩南一边听着林青的介绍,一边跟着走进了那座略显神秘的2#船坞。
  刚一进门,就能看到一艘已经初具外形的军舰正停在船坞中央的船台上。
  尽管前者并不清楚054的详细设计方案,但效果图总归是见过的。
  再不济,一艘常规布局的船,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之所以说是“初具外形”,是因为这艘船此时只有前面大约三分之二是完整的,后面三分之一则分成两个分段,还没有跟主船体对接上。
  这正是分段造船法的特征。
  先把大部分设备装进舰体结构,然后再进行拼装。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个分段可以同步开工,到最后统一进行合拢,造船效率比塔式造船法快得多。
  054首舰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切割钢板,这才大概10个月的功夫,舰体就已经基本完工了。
  接下来只要再进行一些舰面设备的舾装,大概再过上个半年左右就能开始海试流程。
  即便对于一艘只有不到4000吨体量的小船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效率了。
  当然代价就是几乎没有容错率。
  如果某个分段的误差稍微大一点,导致没办法跟其它船体对上,那就只有返工一条路。
  “正好,现在马上就要合拢的断面就在动力舱附近。”
  众人来到一处相对较高的操作台上,林青指着船舱底部的一处位置对常浩南说道:
  “那里,就是两台qc130燃机,还有包括减速齿轮箱在内的整个动力系统。”
  说这话的同时,后面一名工作人员非常适时地递上来了一部望远镜。
  尽管常浩南深度参与了涡喷14本身的研发,但因为开发qc/qd130的时候,涡扇10项目已经在同步进行,因此他对改燃之后的情况其实了解不算特别多。
  好在林青和另外一名负责造舰的刘姓工程师始终在旁边配合着介绍。
  哪里是烟道、哪里是进气口,哪里又是燃油管路……
  以及为了进一步强化反潜能力而布置的减震浮筏、为了抑制舰体红外特征而专门设计的排气引射装置……
  可以说,虽然只是一型成本限制比较严苛的护卫舰,但船舶工业系统还是和航空工业系统合作,尽可能地用上了一些可以提高作战效能的高性价比技术。
  除了尽可能提高本级舰的战斗力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给同样已经进入规划阶段的新型国产驱逐舰铺路。
  唯一的问题是,燃气轮机本身的使用成本会比柴油机更高。
  不过既然054直接选择一步到位的全燃动力,甚至都不是燃-燃联合,那么想必阎忠诚应该是在性能取舍方面向油耗进行了一些倾斜。
  “qc130之前在动力试验平台上面做的测试……结果怎么样?”
  在林青某一句话说完的当口,常浩南突然询问道。
  去年航空动力集团成立的时候,他曾经画过三张大饼。
  其中一个就是在涡扇10核心机基础上搞一型30mw级别的船用燃机,准备应用于未来的国产驱逐舰上。
  这个级别的燃气轮机,两台即可带动一艘8000吨级别的驱逐舰,而如果上四台,那么1.2万吨乃至更高也不在话下。
  而要想把航改燃搞好,那肯定要多参考一些用户给出的反馈。
  “燃机本身倒是没什么问题。”
  林青回答道:
  “体积、重量、输出功率、平均故障间隔还有油耗这些都在最开始的设计指标范围之内,只有噪音和振动水平,为了和油耗妥协所以稍微大了一些,不过再怎么大,比起柴油机来还是强出好几个档次了……”
  “目前的主要问题跟那两艘052其实是一样的,咱们的海军过去几乎没装备过全燃动力军舰,所以无论是舰员还是船厂,对于燃机的保养、检修、维护都还不是很适应。”
  “尤其是每次航行结束之后,或者出现故障的时候,因为燃气轮机相比柴油机更复杂,所以检查和维修消耗的时间大概要多出大概两到三倍,不过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