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95节
作者:十月廿二      更新:2025-10-24 15:19      字数:3117
  要做出何种选择,甚至都不必纠结……
  ……
  于是,9月初。
  就在常浩南已经提前安排好接下来一个月的工作,正等着看那条大新闻会不会如约而至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刘永远要来京城找他汇报工作的要求。
  “常总,斯奈克玛方面昨天突然表示,说希望能和我们加速推进工作,尽快将m88的下一个改进型投入量产。”
  刘永全说着把一份会谈备忘录放到了常浩南的办公桌上。
  按照规定,这种国际合作,在启动和重大节点时需要报请集团总部批准,但中间过程可以由各二级单位自主决定。
  不过,常浩南毕竟是涡扇10的总设计师,说是新时代华夏航发产业的奠基人都不为过。
  所以,刘永全也习惯了找他请示汇报。
  “这么急?”
  常浩南有点纳闷地接过文件夹,然后翻开:
  “m88-2不是刚投入量产么,斯奈克玛都不准备熟悉一下生产流程么?”
  如果按照华夏这边的叫法,m88-2现在的进度和涡扇10差不多,都是已经完成设计定型但还没到生产定型。
  照理来说不应该这么快就考虑进一步升级的问题。
  而且还有一点。
  常浩南已经基本安排好了m88-3的技术方案,除了性能升级以外,更主要的在于利用这一改进型帮助华夏测试一些技术,以及利用异型气膜孔的设计,顺便做一做涡轮叶片出口的业务。
  但问题在于,黎明厂那将近200台发动机每年的产能是“规划产能”。
  还没落地呢。
  现在只有火炬实验室的那台原型机正在进行试生产而已。
  等到超短激光加工设备定型,黎明厂再把产线给搭起来,乐观估计也要到明年下半年到后年年初。
  所以原本的时间表,是让m88-3到2003年年中以后再投产。
  然后斯奈克玛就会发现新涡轮叶片造的太慢。
  这时候华夏再以救世主的身份降临。
  完美。
  然而看法国人现在表现出的急切架势,感觉整个进度最少也要提前一年左右……
  而刘永全倒是没想常浩南这么多,只是有什么答什么:
  “我估计是巴黎航展之后,发现没有订单进账,所以着急了。”
  “没有订单进账?”
  常浩南大概回忆了一下这段时间听到的消息,发现好像确实没听过跟达索有关的部分:
  “好像确实没有……”
  不过紧接着,常浩南话锋一转:
  “但说实话,这和飞机性能其实关系不大……主要是达索对阵风的宣传策略有问题,再一个就是没瞄准合适的市场,你像什么韩国这种,明摆着只有美国飞机可选,花再多力气也不可能赢的……”
  “嗯……不过我听从航展回来的同志讲,说阵风和台风是前后脚进行的飞行表演,性能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刘永全开口道。
  尽管航空动力集团并未派出代表团参展,但作为总公司时期的老人,刘永全在隔壁航空工业集团的熟人也不少,工作中难免会打交道。
  “飞行表演能看出个什么机动性……”
  常浩南不由得吐槽:
  “都是些低空低过载的花哨动作,最多也就看看动力水平还有敏捷性,台风那……”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顿了一下。
  常浩南本来想说台风的ej200其实有设计缺陷,虽然纸面数据超一流,但因为发动机风扇前面少了个支撑点位,在飞大过载动作的时候可能造成机匣形变量过大,损坏压气机叶片,所以实际的机动性能根本到不了设计水平。
  然而这个缺陷眼下连英军自己都未必知道,还是后来台风在诸多模拟空战中屡屡给出不可思议的灾难性表现,才导致被曝光出来。
  他之前没接触过m88就知道m88的缺陷,这表现已经非常离谱了。
  不过勉强还能解释,说是从cfm56核心机的问题进行合理推演。
  但ej200可是从里到外新设计出来的东西,还能隔着几千公里指出详细问题,可就有点惊悚了。
  所以,常浩南只好换了个说法:
  “台风那种多国联合研发的项目,后期升级维护有的是扯皮空间,等买回去就知道后悔了……”
  刘永全不疑有他,只是回答道:
  “但是台风现在毕竟已经拿到了几个订单,法国人心里着急也是难免的……”
  “行吧……”
  常浩南也没再多说什么:
  “你之前应该收到我写给你的技术方案了?”
  刘永全点点头:
  “收到了,改用和涡扇10类似的三位箕形气膜孔,提高燃烧室燃油喷嘴的雾化能力,把涡轮前温度进一步拉高,再对高压压气机叶片外缘进行重新设计,控制附面层分离……”
  “就照着那个做,气膜孔和燃油喷嘴都是现成的,你只要重新适配一下压气机的情况就行了。”
  常浩南说着把文件重新合上,放回旁边的抽屉里:
  “不过,咱们也不能白帮法国人加班,你记得给达索那边上上强度,让他们尽快把光电吊舱的陀螺稳定平台,还有非制冷热像仪的技术拿出来……”
  第915章 自作聪明
  相比于航空工业系统这边一片其乐融融的场面,隔壁的船舶系统却还没等到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实际上,2001年这会,单论造船吨位的话,华夏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三,而且把位列第四的德国甩开了很远。
  问题在于,首先,这个第三,只有前两名的大约三分之一。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倒也无妨。
  毕竟华夏的航空产业在全世界甚至还排不进前三呢。
  但相比于但凡沾点边就是高附加值的航空制造业来说,华夏现在手里的造船业务,大多数都属于妥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真就是挣个辛苦钱。
  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也正因如此,沪东厂之前才想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把系卓尔集团那8艘lng船的订单给接下来。
  毕竟从当下的视角来看,就算这单生意本身亏一点,但只要能借此机会挤上高端海工装备这个饭桌,那后面就有得赚。
  思路不能说有错,但是人家系卓尔根本没准备跟你同桌吃饭,而是打一开始就抱着掀桌子的打算。
  不过,在2001年这会,大家对于所谓“西方人契约精神”还是比较迷信的。
  所以,即便是收到国防科工委的回复意见以后,还是有不少人觉得,至少应该跟对方谈一谈。
  当然,这本来也是常浩南安排出去的策略,假戏真做一下也未尝不可。
  至于结果么……
  几乎就在刘永全找上常浩南的同时。
  沪东造船厂的机关办公楼里。
  lng船项目的总负责人蔡宏桂也拿着一份厚厚的文档,推开了沪东厂副总经理陈伟全的办公室门。
  “陈总。”
  蔡宏桂没有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两颗扣子也解开着,情绪很明显有些低落:
  “挪威公司那边把条件咬的非常死,坚决不同意我们把预付款提高到至少25%的要求。”
  说完之后,他把手中的文件放在办公桌上,然后坐到了陈伟全对面。
  但陈伟全甚至都没看一眼,只是起身给蔡宏桂倒了杯水,放在后者面前:
  “10%……确实是太低了。”
  陈伟全来到办公室窗前,看着远处正在为华夏石化建造的第一艘lng船:
  “像这种高附加值船型,国际通行规则都是收取三到五成作为订金。”
  “虽然我们作为这个领域的新玩家,降低一些要求也是合理的,但要是比25%更低,就不得不考虑到科工委向我们强调的那种风险了。”
  作为造船厂领导,陈伟全自然知道整個计划的全貌,也就是不再考虑接收这一订单的可能,只与系卓尔公司进行假意谈判,从而诱使隔壁眼馋这一订单的三星海工入坑。
  只不过,他为了提高这场戏的真实程度,并没有把整个计划告诉下面的人,只是说了科工委认为订金太低存在风险那部分。
  “这些道理我当然懂。”
  蔡宏桂叹了口气,然后端起纸杯猛灌了一口水:
  “但我是觉得,如果不抓住眼前这个机会,那我们不知道要再等多长时间才能真正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他作为具体执行谈判的负责人,内心一直都抱着还有可能把这个天大订单吃下来的想法。
  因此在谈判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希望对方公司能同意把订金比例提高到25%。
  结果却是彻彻底底的失败了。
  “呵——”
  听到这里,陈伟全露出了一个笑容:
  “或许……也用不了太长时间。”
  “嗯?”
  蔡宏桂猛地抬头,右手下意识松开了已经几乎被捏扁的纸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