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作者:山早早      更新:2025-10-27 12:50      字数:3247
  夜深人静之时,不知哪个没睡着的村民突然欢喜大喊一声,“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浅眠的村民们被惊醒,得知这个好消息无不松了一口气。
  雨停了好啊!雨一停,日头再一晒,外头的积水要不了几日便能渗进地底了。
  被吵醒的林姝听到这个好消息,睡梦中一直微蹙的眉头松开,脑袋在周野肩上蹭了蹭,很快又睡了过去。
  次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林姝便睁开了眼。
  她一动,周野便察觉到了,“阿姝,醒了?”
  林姝嗯了声,从他身上下来,“走罢,寻些干柴去。”
  往常她日日都要睡到自然醒,这次却一反常态地提前醒来,还一副极其自然的样子,叫周野不禁多看了几眼,但这次他什么都没有问。
  林姝不是没有察觉到周野疑惑的视线。
  能安逸懒散地过日子,谁又愿意劳累奔波。她只是因这场大水觉醒了本就刻在灵魂里的危机意识,生出了久违的紧迫感。
  她急切地需要做些什么来缓解这种情绪,譬如屯东西,柴火粮食衣物药材甚至武器,什么都行,只要是能用到的东西屯得越多越好!
  第200章 姜汤
  周野不知道林姝心里在想什么,但他能瞧出了她心底的焦虑。
  他伸手牵住林姝的,往紧攥了攥,“阿姝,别怕,等积水再下去一些,我便带着村民去田里排水,田里不至于颗粒无收,咱们还有大山,我不会让你饿着肚子。至于咱们的房子,房子塌了也没关系,重新搭一个便是,这次搭个更大的。对了,上回你买的菜种,没用完的我都放竹罐里带着了,还有你晒的那些花茶草茶,也都还在。咱家的油罐子我也没落下,因着上回买得多,能吃好久,这些我都跟粮食一并带去山洞里存着了……”
  林姝听着周野这些话,那种催促她赶紧做些什么的紧迫感竟就这般缓和了下来,她嘴里嘟囔一句呆子,嘴角却微微弯了弯。
  罢了,慢慢来罢。
  后山树多,不乏枯木,周野很快寻到一棵倒地的枯木,仗着自己力气大,直接将这一整棵枯木扛了起来。林姝则寻去了松木林,刨开厚厚的针叶层,最底层还能扒拉出一些干松针,岩石缝儿树洞里头也都掏一掏,这些地方让林姝收集了不少枯叶干草和碎木。这些好燃,生起火来容易。
  等两人带着东西回去,草棚里的村民已接连起了。
  这一觉本也睡得不踏实。
  “阿野,你扛回来的这是……枯木?生火用?”有村民问。
  周野点了点头,多回了几句:“枯木外头一层砍去,里头是干的,能烧。石头缝树洞这些地方也可以看看,能寻到好引燃的枯叶干草。”
  村民们听到这话,纷纷起身道:“那我也去找找看!”
  虽然天晴了,但外头积水深,怎么也得要个三四日才能完全渗入地底,水干之后也是湿泥地,没法过路,还得再晒个两日,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至少要在后山待上个五六日咧。
  家里劳力汉多的,派一个出去找枯木,剩下的便学着周野垒石灶。
  起土灶是没那个条件了,周野搬来四块大石头,彼此垒在一起,搭成一个简易的石灶,铁锅能直接架在上面。因着地面潮湿,灶底还要再铺一层碎石。等火烧着后一烤,碎石表层的水分很快便会被烤干。
  至于生火,因着有火镰在,生火要容易得多。
  不过甜水村并非家家都备着火镰,一个火镰买下来得百来文了,对于许多贫苦百姓而言算是个奢侈品。村里好些人家舍不得花这个钱,若是生火便去邻里家借个火,借了火之后小心保存着火种,等什么时候火种不小心灭了,便再去借。
  等周野这头垒好石灶,何桂香已取了火镰出来,“我来生火罢。昨日雨大,也不知火绒潮了没有。”
  何桂香熟练地用火镰刮擦火石边缘,迸发出的火星子溅到火绒上,何桂香立马对着火绒吹气。
  “火绒还能用,着了!”
  得到明火后,何桂香慢慢往灶膛添林姝带回来的枯松针和干草,等火渐大,再放周野刚刚劈出来的那枯木条。
  林大山也没闲着,从山里源头处取了一桶干净的山泉水回来,水倒入铁锅,直接满了锅。
  即便是干净的山泉水,因着刚刚下过暴雨,也是不敢直接饮用的,要烧滚
  了喝。
  李春苗直接开口问何桂香:“何嫂子,一会儿等我家要生火的时候,我能借个火不?”
  她家就王银根这小子命好,昨晚得了半个面饼吃,没有饿着他,家里其他人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等当家的寻到干柴回来,她马上生火做早食!
  何桂香回道:“同我客气啥,只管来借。”
  趁着这机会,何桂香也对其他村民道:“一会儿要生火做饭的,都可以来借火。”
  当即有妇人接了话,“那我就不跟弟妹客气了,一会儿我便来借个火。”
  还有人问:“嫂子这是要做什么早食吃,稀饭么?这水是不是加得太满了?”
  何桂香看向林姝,面上流露出一丝与荣有焉的自豪之色,“家里走的时候带了没吃完的姜,阿姝说先熬上一锅姜汤,叫大家伙都喝上一碗驱驱寒!”
  这话一出,村民们都又惊又喜。
  乡下人家里有啥吃啥,山上野葱野蒜这些都有,还有青花椒可以调味,哪里会专门去镇上买姜吃。姜这东西可不便宜,没想到林老二家不仅备有姜,还愿意熬一锅姜汤叫所有村民喝。再加上前头林老二一家的大恩,村民们对林老二一家那是愈发感激。
  “这姜汤既然是熬给大家喝的,那不能叫你家白费柴火,一会儿等我家老二找到干柴回来,我再分一些给你们。”一个老汉这般道。
  其他人听了也得纷纷点头。是这个理儿!
  张腊梅和高氏几个没吭声。这姜汤还不晓得有没有他们家的份儿呢。
  两大块姜切片后再切丝,全部倒入铁锅里,水滚后再小火熬上一盏茶的功夫即可。
  林姝喊道:“叔伯婶子们见谅,姜汤就熬了这么一锅,只够每家分一碗,家里人口多的可以舀两碗去。有碗的拿碗过来盛,没有碗的便砍一截竹筒。”
  能分到一碗姜汤就不错了,村民们哪里会嫌少,一碗姜汤叫家里体弱的妇孺老人多喝几口,壮汉壮妇少喝两口便是。
  大部分村民都是没带碗筷的,毕竟要紧着最重要的东西先带,他们想的也是山间竹子多,筷子可以现做,竹筒也能当碗用。
  不等林姝说,已经有人去林间砍了竹子来,很快便得到了可以储物的竹筒。
  一户人家出一个人过来领姜汤,趁热喝下去,浑身都暖洋洋的。
  张腊梅一开始还硬气得不想去领,可没一会儿就熬不住了,昨夜她打了好几个喷嚏,今晨一起来脑袋便有些晕乎乎的,这姜汤她得喝!
  眼瞅着林多仓那个白养的问别人要了个竹筒去领姜汤,张腊梅生怕林多仓领了她就领不了了,赶紧从背篓里取了个大陶碗出来。
  她走的时候舍不下锅碗瓢盆这些,陶锅和陶碗都带了,只是陶碗重,带的不多,拢共就拿了四个。一个大陶碗,三个小陶碗。
  张腊梅把那大陶碗往林多谷手里一塞,“老二你人机灵,赶紧抢在你大哥前头去舀姜汤,多舀些回来。”
  林多谷接过大陶碗就跑,排在了林多仓的前头。
  林多仓张了张嘴,想说啥,最终还是咽了回去。
  媳妇昨晚虽有被褥可睡,但晨起后还是咳了起来,他的确是想单独给媳妇舀一份姜汤。可二弟端着那么大一个陶碗排在他前头,林姝堂妹给二弟姜汤之后还给他舀不?
  林小蒲熟悉村里人口,林姝给人舀汤的时候她就在一旁小声说对方家里几口人,家里人口多的,林姝便主动喊对方喝完了再来盛一碗,家里人口少的,一碗盛满便算。
  结果林姝盛着盛着,就看到了林多谷手中捧着的那大陶碗。
  林姝:……
  林多谷脸上笑呵呵的,仿佛压根不记得先前两家闹了不痛快。
  身旁林小蒲偷偷翻了个白眼,林姝却还是按照规矩给舀了大半碗,大伯娘家人口不少,这陶碗大,大半碗差不多了。
  哪料林多谷却嫌不够,觍着脸问:“阿姝妹妹,能不能再舀两勺,这碗还没满咧?”
  林姝目光扫了眼排他后头的林多仓,皮笑肉不笑地道:“我这是没算你大哥大嫂的,你大嫂瞧着不舒服,我一会儿单独给她舀一碗,这些够你家剩下人喝了。”
  林多谷听到这话只能作罢。身后有人嘀咕他脸皮厚,他也当没听见。
  轮到林多仓舀姜汤,他羞得抬不起头,但林姝不仅将他手里的竹筒舀满,还叮嘱了几句,“方才听嫂子咳了几声,若是喝了姜汤还不顶事儿,你便去山里寻些艾草煮汤给她喝。”
  林姝顺势同其他村民道:“这姜汤也就是驱寒暖身,能一定程度地缓解初期风寒,叔伯婶子们若是身子还有其他不适,咳嗽的可多喝些艾草汤,身上发热的便挖些葛根煮汤。还有其他能止咳散热的草汤,村里的阿公阿婆知道的肯定比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