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喃喃果      更新:2025-10-27 15:41      字数:3195
  如果扶苏没记错的话,国子监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收纳关系户。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员,家中子弟才可以在国子监里就读。
  扶苏觉得,以苏轼的性格,肯定更愿去招收庶民学生的太学读书。但是,他又没办法开口替苏轼拒绝。因为官家此举明面是嘉奖,实则是保护。
  太学毕竟给人“没什么背景”的印象,而有“最高教育机构”和“官员子弟学校”两块金字招牌摆着,西夏使臣便不能轻易对国子监学子发难。
  但苏轼的那张嘴……万一碰上权贵子弟……
  扶苏几乎立刻感觉到牙疼了。
  不行,得找个机会去国子监看看。
  扶苏悄悄捏紧了小拳头,心里已经谋划起下次出宫该用什么借口了,忽视了头顶上来自父亲的“满怀慈爱”的目光。
  “肃儿啊。”仁宗幽幽开口。
  “嗯?”
  “拜师礼完成了,《论语》也背了,伴读搜罗齐全了。恰好,你宋先生还有礼部的事务要忙,你也该见一见资善堂的赞读、侍讲、说书们,且收收心神、专心听课了。”
  扶苏的心中一个咯噔。
  翊善是整个资善堂职位最高的人,负责制定教学方针。而赞读、侍讲、说书们则是辅助教学任务、或是为皇子答疑解惑的。
  宋祁为人宽容,倘若的职位由别人暂代,扶苏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
  “赞读司马先生曾为宗实开蒙,亦是一位不输于你宋先生的才德兼备之人。宋先生不在时,肃儿,你要跟他好好学啊。”
  司马先生……司马光啊。
  还以为你还在砸缸的年龄呢,怎么就已经升职到赞读来了呢。
  扶苏僵着脖子缓缓低下头。再抬起莱时,已经是满脸的视死如归。
  仁宗一下一下的,笑着抚摸起儿子的头:“听说要跟司马先生,怎么这副表情?”
  扶苏罕见地有点崩溃了:拜托,那可是最传统的卫道士都要退避三舍的司马光啊。没人能经得住他的审判的。
  片刻之后,他忽然僵住了,不可置信地看向官家笑眯眯的脸。
  官家不会是在惩罚他出宫乱跑,才会故意调开宋祁让司马光来管他几天吧?
  嘶,宋仁宗,恐怖如斯!
  -
  几天之后赵宗实从濮王府省亲归来,三个伴读全部就位,由司马光暂代翊善宋祁之位,教习《论语》的时光正式开始了。
  他甫一上任,就大改了宋祁定下的教学方针。
  李球、晏几道原本对年长几岁的赵宗实有些陌生的,一天的课上之后,也敢凑近他悄声问道:“听说你从前跟随司马先生读书,真的假的?”
  赵宗实:“正是如此。”
  他话音刚落,就同时收到了三份怜悯的目光。
  赵宗实一头雾水:“怎么了吗?”
  扶苏摇头,一点儿也不想说话。他刚刚读了一天的书,小嗓子都有点哑了,不必要的时候不会开口。幸好司马光发现他嗓子险些哑掉后,就停了朗读,让他好好休息。
  但这根本不是重点!
  重点是,明明在场的几个人《论语》都背得滚瓜烂熟,却还要像初学者一样翻来覆去地朗读。
  用司马光的话来讲,就是你背不背得下来,是你的能力问题,但你读不读就是你的态度问题。这是完完全全的的两码事。
  你敢对孔孟之道态度不端正吗?
  扶苏不敢,李球和晏几道也不敢。
  天地君亲师,古代师之一字,地位奇高无比。司马光既然发了话,几个小萝卜刚提出抗议就被无情镇压,上完课之后宛如被霜打过了似的。
  下课之后,李球蔫蔫地趴在课桌上,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宋先生去哪了,我好想他啊。”
  他再也不腹诽宋先生一口气就要背十页《论语》多了呜呜呜。
  宋祁和司马光,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从先前的作风就能看出来,宋祁对待学生们十分随性,主打一个“别的我不管,只要会了就行”。他并不吝于讲些课本以外的内容,甚至帮助扶苏完成了第一次对西夏情报的收集。
  晏几道:“若是宋先生和司马先生两个人遇到了……噫。”
  几个人想象起那个画面,齐齐打了个寒颤。
  出于对先生的尊敬,他们没有宣之于口,但是几个人多脑海里,都浮现出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的画面。
  这两人,应该没有和解的可能吧。
  唯独赵宗实在状况之外:“嗯?司马先生怎么了?他不是教得挺好的吗?”
  天啊,他居然觉得这样是正常的!扶苏看向赵宗实的眼神更加怜悯了。
  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赵宗实三十多岁被立为太子,在资善堂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是司马光。两辈子的缘份啊。
  但不要牵扯上我就最好了。
  扶苏抄写着司马光留下的作业,闷闷地想。他前世也是重点高中啊,都没有这么填鸭过。
  扶苏人虽然在资善堂,因为司马光的代任而水深火热着,心却早飘到了禁中之外的国子监。
  已经几天过去,苏轼应该也去国子监报道了吧,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他今年才七岁,能适应离开亲长、独自一人求学的生活吗?
  扶苏可不知道,苏轼在国子监的日子,比他想象的,和自己经历得都要好得多。
  随着特招国子监恩旨传出宫中的,还有“七岁神童勇斗西夏使臣”的奇闻轶事。这种能打击西夏士气,宣扬我朝国威的事迹,大宋的宣传口才不会错过呢。
  隔日,苏轼智斗杨守素的全文就登载在邸报上,随驿马发往京畿乃至全国各地的官府。
  苏轼的事迹见报,大宋凡看过邸报的的各级官员知道了,国子监的子弟们也在大家长们一声声“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之中,也知道了。
  在苏轼不知道的角落,他出名了。
  于是,在最初的讶异过后,苏轼带着他爹苏洵临时收拾出的行囊,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国子监报道当天,立刻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围观。
  几个与苏轼看起来差不多岁数的人把他团团围住,其中一人满脸好奇地问道:“你就是那个从未厚颜无耻的苏轼?”
  苏轼:嘎?
  “呸呸呸,是我一时激动,嘴快说错了!苏大郎请见谅,我是想说啊,你就是那个怒斥西夏使臣‘厚颜无耻’的神童苏轼吗?”
  作者有话说:
  ----------------------
  第16章
  开学第一天,苏轼就受到了国子监同学的热烈欢迎。毕竟嘛,抗击西夏是大宋的政治正确。苏轼用的还是宋人最为追捧的方式,狠狠煞了西夏的威风。
  比起打打杀杀什么的,当然还是用嘴炮,哦不对,用语言教化,训得蛮夷头都抬不起来,更能体现我孔孟弟子之气度、泱泱中国之威风啦。
  待苏轼点头承认了身份之后,围着他的几人更加激动,又叽叽喳喳地问起各种奇葩的问题。
  “你今年果真只有七岁吗?”
  “西夏人都长什么样子?”
  “我听说,你一句话把西夏使臣气得当场吐血,气绝而亡,是真的假的啊?”
  是的,七岁生日刚过。
  长相上和和汉人有点相似,礼仪风俗却截然不同。
  哪里来的传言……三人成虎不过如此!
  苏轼曾经想象过一千种入学的场景,唯独没想到会是这样。一圈圈未来的同学团团把他围住,仿佛在观瞻从大理南洋远道而来的珍禽异兽。
  何止是同学在凑热闹呢,就连国子监的讲师们上课也点了他的名字回答问题,借此机会,把人瞧了个仔细。
  苏轼:“……”
  苏轼:“…………”
  自己明明是个爱出风头的性格,怎么真的到了大出风头的关头,反而不自在了呢。
  国子监入学三天后的夜里,苏轼借着烛光给父亲苏洵写信,就把疑惑写在了信中。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许多——
  国子监的老师们都很喜欢我,同学们对我也还不错,没有想象中挨欺负的事情发生,您就不用担心得睡不着啦。就算有几个看我不爽的,见我还在风口浪尖上呢,也根本不敢拿我怎么样。
  阿爹啊,您就安心回眉山老家备考吧,不用担心我了,待明年您中了进士选官到汴京之后,我也是名正言顺的国子监子弟啦。
  对了,早知道我当初就不答应帮赵小郎保密了,斗倒西夏使节是他干的,这个国子监的名额也原该属于他。希望他不要怨恨我鸠占鹊巢,不知道我寄信给濮王府,他还会不会回复。
  过了两天,苏洵的回信也到了。
  一是说,你爹最近准备收拾收拾行囊,回眉山应考了。儿啊,虽然阿爹不放心留你独自一人在汴京,但咱们苏家的当务之急是考出个官身来。等阿爹中试后,儿子你也是七品官子弟,留在国子监就理直气壮了。
  还有,阿爹在国子监附近赁了一间二进的宅子,留下两个家仆,儿子你放假了没事可以去住一住,在汴京也算有个落脚之处。至于那一位赵小郎,你照常和他通信就好,日后有缘总能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