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作者:
喃喃果 更新:2025-10-27 15:42 字数:3192
譬如此刻,他脸上的纠结焦急,全是为了自己这素不相识之人的前途而担心。这样心思纯善之人,会生出貮心,效仿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祸乱大宋吗?
扶苏的脸上缓缓露出一个笑容。被他人关心着,哪怕是位素不相识之人,也是令人心情愉悦的。更何况,他短时间窥见的狄青之品性,更证明他这趟忌讳没白犯!
狄青舔了下微干的唇,循循善诱,打算用话术把人礼貌地请出去:“赵小三元,或许你有所不知,我等武人……”
“可我听你说,你读过《春秋》呀。”
说着,扶苏从腋下抽出薄薄一个册子,封面上正写着“春秋”二字。
“呃……”狄青说:“那我也是……”
“那把它们都看完不就好了?”
扶苏索性不演了,直接把带来的一摞子圣贤书往狄青的手里塞过去:“看完这些,狄将军你不就成了文化人了?旁人就不会怕你了。”
狄青:“……”
原来你知道背后那些弯弯绕啊。
他一只大手稳稳地托举着书,另一只手无奈地扶额:“赵小状元,你既知晓个中关窍,当也知晓,文人与武人的区别并非读了圣贤几本书那样简单……”
所以,范公不计身份之别,对他谆谆的教导提携才是举世罕见的大恩德。狄青从不奢求自己此生能遇见第二次。
但他的第二次恩遇,似乎已经来了。
扶苏轻声说道:“他们是这样想的,所以,您也是这样想的吗?”
“只因有人觉得您是武夫,您就自暴自弃地认下了恶名吗?为什么不读个名堂出来,给他们瞧瞧看呢?”
“太祖时的相公赵普,不也只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从来没人说要把他开除文臣的。”
狄青搁在额头上的手放了下来。另一只端书的手已经捏起了边缘一个翘角。他的目光直直的,似乎是神游天外。但扶苏却知道,他不仅在听,而且还在飞快地头脑风暴。
他于是祭出了最后的底牌:“还有您手下的兵呢?您自认为文武有别,是不是也替他们承认了,他们也如朝廷中某些人所想的那样,是不知礼义廉耻、如野兽如蝗虫般的……”
“不是!”狄青高声打断。
他微微愣怔了一下,似乎也被突然激动的自己吓了一跳。然而待理智和冷静都回笼,他还是说道:“他们绝对不是那样的人。”
“所以,这些书本不仅您一人要学,他们也要学的呀。”
扶苏就把他写给梅尧臣的那篇文章,在狄青的面前抑扬顿挫地复述了一遍。他修过后世的逻辑学,每一句话都思维严谨,是梅尧臣、杨安国都挑不出错误,甚至隐隐为之蛊惑的文章,用来忽悠,哦不,说服狄青简直是轻而易举。
狄青捏着书上的折痕加深了。
他终于明白,原来官家的看重、外界的吹捧都并非空穴来风。和小三元短短几句话的功夫,他竟然恍然有当年接受范公教诲的错觉。每一句话都令人心服口服,乃至洞见一片新天。
……更可怕的是,眼前的小豆丁,才四岁啊。
他吞了一口口水:“你说得皆在理。我读这些书没什么,但军队并非由我管辖。你说的那些,我无能为力,除非官家亲自下旨,你……”
“安啦。”扶苏安慰起狄青:“狄大人,咱们先别想那么远的。你的当务之急是把这些书通读完,让朝堂之人刮目相看。”
狄青:“……”
他看着自己手上分量不轻的典籍,本就晒黑的脸色似乎更暗淡了点。
“至于我嘛,能不能说服官家还不确定。我的当务之急是,先从海一般的弹劾中活下来。”扶苏调皮地wink了一下。
大约明天风声就会传到朝堂上去吧。也不知道官家会如何应对呢?他既紧张、又期待。
确实是海一般的弹劾。
仁宗批奏折时,险些被折子淹没。
上一回他的案前如此热闹,还是范仲淹将要出京之前。但那时候说白了,是他先流露出退却之意,漏给了下面人看,他们才抓住机会把人弹劾去了西北的。
但他最近似乎没对谁不满啊?
仁宗怀疑人生,随机翻开了一本弹劾本子。弹劾新科状元赵宗肃私见护国节度使狄青,似有意图不轨之嫌。
下一本,新科状元,护国节度使。
下一本,状元,节度使。
下一本,三元……
仁宗不由气极反笑,一把把这封折子甩在了桌上:“他还知道肃儿是三元!”
“官家,你可着身体,别把自个气坏了。”
黄都知劝道。
官家毕竟修养极好,一度被臣子当面喷唾沫教训一顿都能忍。坐下来喝了口热茶,心气便平顺了许多……才怪啊!
骂他的,姑且算他有错,尚可以忍。但谁看到铺天盖地弹劾自己儿子的能开心啊?
仁宗一开始挺诧异的,毕竟从未把肃儿和狄青两个名字联想在一起。但到了后面,他的气愤完全盖过了一开始的惊奇。
什么“阴私谋权”、什么“积名夺誉”,仿佛这二人明日就要打进大宋皇宫,改朝换代了。
我呸!肃儿夤夜来信,建议他命范仲淹选拔西北有能武将的时候,你们弹劾之人又在哪里?还在朝堂上对侬智高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呢吧?
而且,我的儿子,我自己不知道吗?
他要是真想掌权,还用朕费心造三元神童的势?早用那小脑瓜子算得朕退位了好不好?皇后一定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如今像个商山四皓般的隐士避着人度日,不就是为了图个清净自由,想干嘛就干嘛么?
仁宗接受得十分良好。
他不算个十足有能的皇帝,但唯独识人之能是满点。若不然,也不会大宋文臣半壁江山皆出自仁宗朝了。肃儿的经纬与能力,身为老父亲还能看错眼了去?
可以说,就算是扶苏与狄青拉上帘子悄声密谋什么,府上还隐隐传来铁甲兵戈之声,仁宗也只会觉得在研发什么新武器,而非自己儿子意图谋反,夺取神器。
仁宗的目光往北方看去。
因为,他的儿子目光所向,不是到了年龄就能板上钉钉坐上去的龙椅(甚至还不想坐呢),而是先祖数代人都未能收复的幽云十六州……乃至更远的地方。
无论向南,还是向北。
所以啊,私会武将怎么了?
交往过密怎么了?
仁宗吩咐了内侍一声:“你们把弹劾肃儿的奏折全数出来整理在一处。然后铺纸,磨墨。”
他知道自己现在不太冷静。做的事也是先祖未有之事,甚至有违大宋国策之事。
“朕要亲自给肃儿写反劾状,通发台谏。”
内侍应了一声,不一会儿就递来一支沾满墨水的笔。仁宗接过后提笔就写:
——三元郎乃是朕亲选的天子门生,是朕之“党人”。
你们这些弹劾他欲阴谋夺权、动摇国本的,难道是说背后指使其图谋不轨之人,是朕?
是朕,要夺自己的权?
-----------------------
作者有话说:[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狗头叼玫瑰]
第90章
宋朝的台谏, 即“御史台”与“谏院”,乃是独立于行政体系外的监察机构。他们拥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即不需要掌握切实证据, 只肖听到传闻就能参上一本。
人人皆知物议是一把好用的剑, 位高者或多或少都在台谏中有几个来往密切之人。在王安石当政的时代,台谏甚至一度能左右宰相的任免。
不说远的, 就说最近的事吧。按照历史原先的轨迹, 庆历五年,也就是今年, 欧阳修就会因为和家中女眷不检点的传闻, 又苦于无法自辩,被迫调离汴京, 远迁滁州太守, 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台谏甚至连皇帝的过失也能弹劾。最近司马光不久就指责官家对成王殿下的照管疏松,仁宗为了帮扶苏遮马甲, 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台谏的权力如此之大,所以当他们言及扶苏之时, 是真是没觉得自己的遣词造句很过分, 甚至还暗合了大宋的政治正确呢。宋以文立国, 历代皇帝都极为忌讳文官武将往来勾结。
一开始,谁都以为,这把稳了稳了。
官家定然会勃然大怒, 认为自己眼瞎看错了人——给予三元郎天大的恩遇, 他却根本不识好歹, 和武夫勾结。三元的官途就此断绝,连带着狄青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虽然后者是被牵连进来的,但是没办法啊, 谁让你是武人呢?要恨就恨赵小三元为什么偏偏要找上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