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作者:
喃喃果 更新:2025-10-27 15:42 字数:3187
白灾,就是雪灾的别称。每年冬日,辽帝都会南迁到暖和点的地方过冬。一旦遭遇白灾,北方的牛羊大面积冻毙,偏南的十六州就会征收更多的粮食。他们的牛羊也有充作公用的风险。所以,冬日一到,十六州的百姓就开始雪下小点,省得北方倒霉,牵连到自己。
但今年的白灾格外凶狠,就连他们十六州的牛羊冻死的都有大片。粮缸早就被征收得空空如也。要不是阿菩沿着王安石走私马匹的线摸到这片村庄,恐怕大半人家要么冻死,要么饿死在这个冬季。
“一会儿人来了,你别说话。让你娘和媳妇去说。省得人看你这副臭脸,什么都不给了。”
话音刚落,门外就传来“咚咚”的敲门声。与方才阿菩打扮相若的几位男子站在门口,高大得就像一堵墙。
“吱呀——”门开了。
为首高大的男子开口了:“门外冻死的牛是你们家的?我们就收走了。你们的棉衣,还有土豆,拿好。”
新媳妇还没来得及挤出眼泪迎客,就忙不迭地接过棉衣。剩下的人撂下一堆土豆就走了。与阿菩的亲切友善不同,他们更加寡言少语,发物资的动作却毫不含糊。
一家人也顾不上那么许多,纷纷冒着大风捡土豆去了。每个人的身体都被风吹透,眼神却炽热无比。这——么多的土豆,足以渡过一整个冬日。还有棉衣穿着暖身,他们得救了!
“爹,你说刚才的那些人,那么壮,驮东西的马看着也好眼熟,他们该不会是……”
宋军吧?
儿子还没把那俩字说出口,立刻又被爹呵斥了一顿:“想什么有的没的!跟你有什么关系?春天没牛耕地的事儿琢磨明白了么!”
儿子一溜烟跑去抱孩子了,临走还吐了吐舌头:“就算是宋军又咋样嘞,我又不会告密出去。这村子里头谁不知道谁啊,都当过盗马贼,做过宋军的生意!”
不然他怎么会认出那些人的马匹眼熟?
说不得有一匹就是自己偷的勒!
类似的对话在这个村庄,乃至整个云州的郊外都时常发生。王安石在几年前经营的走私马匹线发挥了大作用。阿菩、皇城司、军队三股势力联合起来,趁着白灾在曾经盗过马的村庄大肆搞救济,成果十分斐然。
其中,皇城司负责联系走私线人,帮忙把救济的物资神不知鬼不觉囤在辽国的地盘上。阿菩是扶苏指定的棉花看板娘,用来布道施教。军队则负责押送物资,协助阿菩救济当地的困苦居民。
也幸好今年风雪格外大,云州的官员和小吏们缩在城中猫冬,不敢轻易出门。给他们下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们穿着厚厚的棉服,冒着严寒一共走遍了云州数个镇子,数十个村庄,发放物资无数。消息送到扶苏的手上时,已经累计消耗了土豆数千斤,救回来不知多少北方百姓的性命。
——也为他们从云州开路,大军直取应州、寰州、朔州创造了条件。
这几个州共同组成了后世的山西省。比起河北、幽州、蓟州等传统北方要地,它的战略意义没那么重要,辽国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小。但它们多和大宋交界,是扶苏等人共同拟定好的收复计划的第一步。
而“糖衣炮弹”,则是攻打云州的第一步。如今见一切顺利,扶苏自然心情不错,脸上绽开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
除了喜讯之外,线报还记录了一些别的内容
扶苏:“……三头冻僵而死的牛?”
他可不记得自己下令收集过什么冻牛,只说尽可能和当地的百姓们物资置换,有什么就换什么。以免升米恩斗米仇,本地的百姓把他们的好心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养大了胃口,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
那么,是谁特地下令要收集“冻牛”呢?
扶苏花了不到一秒就想到了答案。
他放下奏报,幽幽的眼神扫过身边讪笑不停的大人:“官家,关于带回来的三头冻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官家却开始装傻了:“嗯……你可以多吃几次牛油火锅了?朕也能沾沾口福?”
扶苏破防了:“谁吃啊!我才不要吃呢!”
天啊,他简直不敢想,阿菩和皇城司他们会怎么想自己?肯定会觉得太子是个天字一号大馋鬼吧?费老大劲儿去赈济救灾,难道就为了吃上一口牛肉吗。
仁宗开始假模假样地安慰他:“皇城司与你交往甚多,阿菩更是你从市井寻来的。他们必然无比了解肃儿你,又如何会误会你呢?”
扶苏眼睛一斜:“没搞错的话,我会被误会也是因为官家你的命令吧?”
仁宗:“哈哈……”
“所以那三头牛该怎么办才好?要不片成片分给百姓?”
仁宗一脸欲言又止。
扶苏立刻扭过头盯着他:“官家,你不同意吗?”
“朕同意。”仁宗立刻说道。
扶苏立刻跳下了椅子,走出垂拱殿。仁宗在后面问他:“肃儿,你要去哪儿?”
扶苏头也不回:“去《求知报》编辑部,让王大人加页,我要让汴京人民都来领牛肉。”
“哎,肃儿你等等——”
被恶作剧过的儿子伤透了心,不愿意再搭理老父亲。官家只能无奈地收回手,摸了摸鼻子,无奈地叹气道:“问题是,三头牛怎么够分啊……”
王安石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但他就讲得很不委婉,拗相公的说话艺术初见端倪:“殿下,你是不是对自己的名声有什么误解?你若加了此页,次日整个汴京的人就都来了,仅仅三头牛,如何够分?”
扶苏:“……”
他之前冲动的想法被浇了盆凉水,还不得不承认,王安石说得有道理。
“那……”
王安石自顾自把话头接了过去:“那不如写一篇文章如何?便以这三头牛为引子。汴京的百姓们瞧见您记挂着他们,说不得比吃到您亲手分的牛肉还开心呢。”
扶苏的脸有点红:“是,是这样吗?”
王安石信誓旦旦:“当然了。”
“……不对。”扶苏突然说:“百姓们从不强求我写什么文章的。倒是你们,一个二个的都催得紧。所以不是百姓们高兴,是你们想看,是也不是?”
扶苏一把揪住王安石的狐狸尾巴:“说吧,是谁让你诱惑我的?”
差一点就被套路上,中计了。可恶。
王安石老实交代:“是范相公、富相公。”
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微臣亦真心想看。您的文章许久不曾问世,大家都想一睹三元的风姿才华。”
所以啊,别执着你那科普小短文了,写篇正儿八经的给大家开开眼界吧。
王安石诚挚无比,反把吃软不吃硬的扶苏架住了。扶苏看着他诚恳的眸子,说不出拒绝的话。
“好吧。”扶苏说:“那我就写一篇吧。但绝对和牛什么的无关!你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结合北方传来的线报内容,扶苏已经知道,他该写什么了。
-----------------------
作者有话说:坐了一天车赶出来的一章……燃尽了……[裂开]
第117章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的《卖炭翁》诉说了贫贱百姓维持生计的遭遇的种种艰辛。贩卖的是取暖的木炭,自己却连保暖也难以做到。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宫市又能用极低的价格, 买下一整车木炭,剥削得底层人民生活难以为继。
那么, 本朝在推广棉花的时候, 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汴京人民可以自种自织、军队的棉袄可以配给。
但弹棉花、织衣裳的工人们,他们会否在终日劳作之后, 连买一件棉衣的余裕也无?
当扶苏把这个问题当着仁宗和几位相公的面提出来后, 垂拱殿陷入了沉默。
答案当然是:会的。
资源匮乏、官府盘剥、商人逐利。落在百姓手中的剩余价值少之又少,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这是每个封建王朝的通病, 不因哪位仁君、哪个能臣的意志为转移。“卖炭翁”始终存在着, 只有数目多或少的区别。
正因答案过于残忍,与范仲淹等人的治世愿景相违背, 所以才无人敢言。蔓延的沉默之中,唯有官家一脸淡然地问道:“那么, 肃儿, 你是如何想的呢?”
每当肃儿提出严峻问题时, 他总会准备好相应答案,从没有把难题抛给众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时候。所以, 官家相信, 关于棉花如何惠及百姓的问题, 肃儿的心中早已有了对策。
扶苏说:“凡是织棉衣的人,都该有自己的棉衣穿,这就是我的善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