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作者:圣代冰淇淋      更新:2025-10-27 13:43      字数:3095
  食堂还有人排队,不过他们是不用排的,职工们还会积极的叫他们排到前面。
  所以他们过去就能吃上饭,吃完就回仓库。
  忙忙碌碌到了晚上,整个生产线都安装完毕。
  第241章 举报老师的受恩学生(29)
  江建设累惨了,他强撑着没有一屁股坐在地上,只是扶着墙,看着赵章去启动生产线。
  发电机生产线一启动,整个仓库就发出了一阵噪音。
  “咕咕咕……”机器运转了一分不到就停掉了。
  众人傻眼了,怎么停掉了?别在这个时候出岔子啊。
  这可关系到很多孩子的后半辈子。
  众人还想去启动,余总工给拦住了,把电源全部断掉。
  他走到赵章身边,“是这台机器出了问题。”
  刚才他就有在留意,赵章走到这边他还多看了两眼。
  是以他的话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
  赵章:“拆开来看看。”
  拆开来再组装,非常费时,只不过此时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齐心协力把这一部分拆下来,拆开。
  赵章和余总工一通检查,赵章发现了一个变形的零件,这个零件很关键,一变形机器就停掉了。
  这个零件必须现在搓,搓好了安装回去,这样招工考试才不会慌里慌张。
  “老吴现在肯定回去了。”
  老吴是厂里唯一一个八级钳工,加工零件又快又稳,精确度极高。
  这本事是天赋好同时也是练出来的,所以老吴已经快五十了,他身体没从前那么好,跟着加班,但八点多就会回去。
  现在九点多,显然人已经不在厂里了。
  “我去家属院,让他再加会儿班。”
  赵章:“不用,我来就好。”
  赵章没少做模型,制造模型的零件要等比例缩小,零件越小,越不好加工。
  这个零件和制造模型的零件难度相比,实在算不得有多大难度。
  赵章这么一说余总工也想起来他做的那些模型了,何况赵章这个人进厂了以后都很靠谱,从不信口开河。
  余总工:“让许组长加工。”
  那个要去叫人的技术员脚一转,转了回来。
  一个小零件用不着去车间,赵章去了技术部,那边设备也很齐全。
  过了半个多小时赵章把零件拿回来了。
  有人测量了一下,看到那个数字,忍不住倒抽一口气。
  现在就差这个零件了,换掉安装完毕测试没有问题这条生产线就算完成了,大家都盯着它呢,那人倒抽气的模样也被看在了眼里。
  好端端倒抽什么气?
  其他人凑过来一看,“嘶~”
  0.003mm,比数控重型卧式车床的精确度都要高,这手得多快多稳,人有多灵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字,这是突破人体极限。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他们咋舌不已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人和人差距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人家想法层出不穷,项目一个接一个,他们一年又一年,一直都是老样子,一点都不突出。
  这也就算了,现在人家连车零件都强到这种程度,他们呢,精确度0.01mm都是非常厉害的存在,毕竟他们不是八级钳工。
  众人:有被打击到。
  一边被打击一边安装生产线,齐心协力把生产线安装回去。
  这次赵章站在这个位置,余总工去开启生产线。
  过了五分钟,生产线运转正常。
  十分钟,依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家做好分工,开始在生产线上干活,最后所有零件都生产出来,赵章亲手安装,第一台新型发动机出现了。
  众人开始测试新型发动机的数据,要测试不同转速和负载下的运行状态,发动机燃油效率……
  每一个项目都要做数据记录,做完所有项目和他们厂一直生产的发动机相比较。
  记录数据的技术员看到这鲜明的对比,眼睛不由得睁的老大,“这这……”这差距也太大了吧。
  众人凑过去,扫了一眼,也被震撼到了。
  测试的时候数据他们没有记下来,但是数据还是过了一耳朵的,知道新型发动机表现不错,但是没想到何止是不错啊,“这说不定能和国外的发动机媲美了。”
  有人反对,“什么说不定,是肯定,这个数据,我相信国外发展的比我们快,但是我不相信这样还超过了。”
  但又有人说:“人家领先太多了,我们起码要追赶几十年。”
  “那是少了许组长,许组长造的彩色电视机在国外就很受欢迎,人家为什么不买本国的彩色电视机,而要买我国的,肯定是我国彩色电视机好。”
  这已经说明了在彩色电视机方面国内已经赶上国外,甚至超越国外。
  “电视机是电视机,发动机不一样,发动机在国外是重点研发项目,投入的人力物力会比电视机多的多,也没那么容易追赶。”
  他们就这个问题吵了起来。
  造了彩色电视机又造了发动机,算是话题半个中心的赵章表示:他们是真有活力。
  他打个哈欠溜了,把发动机生产线弄好生产出发动机已经是凌晨了,再一通测试奔着两三点去的。
  又不是几十年后的夜猫子时代,这会儿是真的困,赵章溜走前还不忘跟余总工请个假。
  累了这么多天了,他又不缺这点工资,当然不能亏待了自己。
  赵章直接一睡到大中午,洗漱完了去食堂打饭,打了回家吃,吃完又躺会去了,闭上眼又睡了过去,再睁开天又黑了。
  颇有要把最近缺的觉补回来的架势。
  赵章疯狂补觉,厂里热闹非凡。
  厂里张贴一会儿招工启事就揭下来,照顾本厂职工,从本厂职工里选拔工人是这个年代的正常操作。
  除了是对本厂职工的照顾以外,也是避免工厂人员混杂。
  在敌特盛行的年代,知根知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优势。
  但他们做样子,有张良计,来找工作的人也有过墙梯,扒出那张被盖住不久后就要被揭下去的招工启事。
  一共三个幸运儿加入了这场招工,其他都是职工子弟。
  厂职工子弟参加的有一百五十八人,加上这三个一共是一百六十一人,这次招六十人。
  正式工名额厂里也不是说有就有的,生产线都是昨天捣鼓出来的,所以全是临时工。
  那三个幸运儿不知道,厂里职工子女都清楚生产线在那里,以后转正成正式工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所以厂职工子女都很敌视突然加进来的三个人,这不仅意味着他们的到来可能让他们下乡,还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三个正式工名额。
  不过他们也只是敌视一下,更多的是在专心背诵复习。
  他们三个外来的威胁比本厂职工小多了,不像他们都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
  厂职工子女没理他们,他们也就在那背仓惶准备的资料。
  下午就是笔试,笔试按理来说要刷人的,但是这次招工考试是有史以来最公平的一次,没有为谁预留位置,厂里决定就不刷了,面试成绩出来,两个综合考虑决定入选名单。
  三个幸运儿,两个挂在倒数,一个挤进了前六十,不多不少刚好第六十名。
  晚上就是面试,第六十名那个不用说了,倒数的那两个也舍不得走,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就是不成也要熬到面试结束。
  他们各自弄了点吃的,就回到机械厂等着晚上的考试了。
  赵章第二天去厂里听说了这回事,“结果呢?”他想知道后续,不要给他一半的瓜。
  “后续就是六十名都是咱们厂的职工子女。”
  厂职工子女耳濡目染,加上全力备考怎么会差了,只是有几个考试太紧张第一场笔试的时候临场发挥不好,考的名次不高。
  要是那人前十或许他们争不过,但是第六十名太悬了,排六十到八十名这个阶段的职工子女面试超过他就能把他挤到后面去。
  所以综合排名对方也只排到了七十二名,录取六十人的情况下自然被剔除了。
  因为职工心里急,本来等着今天发录取名单的,昨天就发了。
  “那个七十二还不服气,觉得我们有内幕,故意只招职工子女。”事实是这样,但是这次的招工考试真的只是偏向,没有任何暗箱操作。
  这操作一次怎么跟其他落选的职工交代?
  不服气是吧,来,你们三个都在旁边看着,看看人家的面试水平。
  再拿出笔试试卷,分数咬的挺紧的。
  “那个七十二笔试和六十一就差了一分。”
  赵章足以想象到那个画面的精彩程度,幸运是相当幸运的,可惜还是差了一点。
  剩下的九十八名职工子女毫无疑问面临着下乡,有那么几个家里把岗位让给了他们,最后下乡的职工子女是九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