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3      字数:3219
  朗文鼎在津门读书,北方的事他知道得多一些。哪怕之前没听说过,为了姐姐的幸福,也不免多去打探。
  “这几年国内有一些文人很推崇莫公子,说他有[保国派的气节];又有一些人批评他,说他整日里看谁都不顺眼,眼睛里没个好人,正是[发了爱国癫]。他确实很有才华,古往今来,琴棋书画他是无一不通的。我听说北边的前一任总统包天与很喜欢他……”
  “还有这回事?”
  “那是前几年的事,我也是听同学说的。莫公子那会子还在跟着邱山先生读书,被包总统邀请到家里小坐,莫公子自是不愿。可寻常人不去就不去了,偏他莫某人非得要在第二天往报上登首酸诗嘲讽他。好在包总统也挺有气量,说他年纪小,是跟着老先生们学了臭脾气,没为难他。”
  文鼎说罢一顿,转头看着人说:“姐姐读了那么多的书,不应该被囿于后院。莫公子虽然是一群老夫子教出来的,可向往开明,进步,是一个极有志向的人。姐姐和他生活后,不仅会多一个挚友,也会多一个同行之人。”
  朗文薰不答这话,只轻声吩咐:“莫公子的事,别叫父母大人知道。”
  “这是自然。”文鼎引着家姐穿过假山往前走,再返过去回答刚才的问题,“东蔚他没见过苏式园林,所以我带他登高看看。姐姐从哪儿来?”
  行走间更热了,文薰把他的折扇抢过来,自己用力扇,“刚从父亲那里过来,本来想着就近寻杯水喝。”
  文鼎亲昵地依着她,“姐姐不往前走,是在给我当耳报神?”
  文薰往旁边移了一步,暗示他要当心,“哼,我是怕你触怒了父母,被赶出去。”
  “哈哈……”文鼎爽朗地笑了一声,并不在意。
  文薰又问:“徐公子在家里住了也有些天了,可习惯?”
  文鼎道:“习惯又不习惯。他第一次来江淮地区,看什么都新鲜。就说咱们吃饭的碗吧,在他看来都别致得很,说小小的一个,能装几口?我便告诉他,我们这边吃东西在精,不在多。他又说我们这边人吃饭都是拿筷子夹着米粒,一口吃一点,秀气得很。说我在北边并不这样,怎么回了家假斯文?由此非要叫我[朗小姐]。”
  他说得好玩,文薰也听得有趣。“朗二小姐”似乎是突然起兴,贴上来问:“姐姐,过两天,咱们看戏去?”
  文薰嫌热,“啧”了一声用扇骨把他拍开,再往旁挪出距离,“有什么好戏?”
  文鼎老实回答:“听说,有位叫小凤仙的名伶来了咱们广陵。姐姐要是想看,我就去弄张票。”
  文薰斜睨了他一眼,“好没意思的话,倒像是我想要看。”
  文鼎嬉笑道:“哪能呢,是我想讨好姐姐。姐姐刚从国外回来,难道不想看咱们的戏?”
  知姐莫若弟。他倒是说对了,文薰确
  实有些想。
  作者有话说:
  ----------------------
  第14章 聘礼与嫁妆
  小凤仙唱的是京戏。朗家的老爷太太一个爱听越戏,一个爱看扬剧。既不喜欢,也不愿意看新鲜,在听到文鼎请时便没去跟小孩凑热闹,而是让管家带着家里四个孩子,捎上巧珍和客人徐东蔚一起去了。
  那晚的戏院特别拥挤,文薰也是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广陵有这么些京戏票友。也不知道文鼎是在哪里交的朋友,文薰还跟着他见了一位戴着眼镜,着长衫,名叫“钱笑南”的先生。
  小凤仙在广陵唱了三场,朗家的孩子们便去了三天。热闹过后,莫家请来的媒婆上门,开始正式走礼。
  前面有舅父舅母接待,后头又有父亲母亲操心,文薰眼见着家里各处挂上红绸,联想到报纸上连续登了一周莫家与朗家结姻亲的新婚讯息,心里对于自己将要结婚一事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她好像真的快要离开这个家了。
  没两天,莫家的聘礼在一阵敲锣打鼓声中进了城,整整齐齐的六十八抬聘礼,好大的排场。街边人群攒动,没过半天,广陵城中的老百姓们便都知道朗府将要嫁女一事。
  今天代表莫家来送聘礼的是表兄曹玄致。他是大少奶奶瑞芬那日提及过的,住在家中姑母的大儿子。曹表兄的父亲叫曹问道,以前是北边政府的官员,前些年心脏病发作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度日。曹家人也是没了主心骨,才由太太做主领着家小回了南边,投靠娘家兄弟。
  如今经姻亲关系一联,朗家和曹家顺理成章成了亲戚。
  曹玄致入门后,文鼎、思齐用心招待,该亲近的时候绝不疏远,该礼貌的时候绝不冒犯,只把他当成素未谋面的亲哥哥。
  这同时也是在为文薰挣面子,方便她以后做人。
  后边院子里,莫家送来的聘礼被一一打开,显些摆不下。莫家上回登门,已然送来了二十二抬的聘礼,如今这回再来,敬贤没见过这齐整场面,带着巧珍穿来穿去,时不时地发出惊呼。
  莫家遵礼,聘礼中有聘饼、海味、三牲、帖盒、胭脂米等,还有一干金银财宝,诸如成对的竹节式绿玻璃手镯,成对的龙凤金镯,成对的镂雕鹦鹉玉佩,等等皆不是新造,而是前头传下来的宝贝。
  这些东西在敬贤小姐眼中是死物,笨物,自然无法令她失态。实在是莫家送来的箱子里还有好些精妙的瓷器、陶器。比如有一套七彩各色的菊瓣盘子,礼单上写明是雍正时期传下来的。还有一套天青色的汝窑,是宋徽宗时的匠人手艺。
  其他还有诗集、画卷,都是如今市场上难见到的,连朗太太都看得高兴。在旁边作陪的舅母说:“这些书籍、古董,怕是送给父母双亲的。”
  莫家真是精心安排。
  聘礼中的糕点不能久放。巧珍按太太吩咐,拿了一些分给四邻,一些取用做晚上饭桌上的点心。今夜的餐桌上还有一盘口感正宗的盐水鸭子,也是新鲜的。
  大家吃得开心,文薰也笑而不语,只有思齐似有所悟。
  这些天除了走礼,还有两件好事。一是孟老师传来消息,说已找熟人专门看过文薰的译本,那位先生又帮忙联络好了出版社,近期便可安排排期《伯莱恩小姐》的译本印刷。文薰特意为此事回了一趟沪市,去签出版许可书。
  她那一天在舅舅家歇脚,顺便看了下家里的收信,果然见到报社的回复,这便是第二件好事了。
  距离文薰以“立坚道人”为署名寄信到报社已经半月有余,现下有了着落总归是令人开心的。
  以前和文薰沟通联络的这位编辑名叫孙和乐。他这几年从原来的大社出走,创办了一家名曰《江东杂谈》的小报。文薰寄给他的信正是经历了由前同事转交的坎坷,才回复得慢。
  孙社长在信上说:“如果道人还看得起敝社,双方可以见一面,再谈合作。”
  文薰沉吟,觉得“立坚道人”这个笔名她短时间内不会放弃,便极速回信一封,同意了会面请求。
  文薰再回广陵后没两天,裁好的嫁衣便到了。这嫁衣是莫家的裁缝铺做的,早前便送来了图纸供文薰挑选。新人的嫁衣男女成套,又分中、西式两套。成品用料上佳,制作精巧,款式新颖,让她十分喜欢。
  又一个好天气,轮到朗家派人去莫家送嫁妆。
  送嫁妆的队伍由舅舅领头,文鼎、思齐随行。王妈和巧珍这时也要跟着,提前进入莫家。
  文薰的嫁妆一共九十九抬,部分珍宝装箱时都被妥善保护。光是送嫁妆的队伍就安排了两百来个青壮,做活的同时,也确保了嫁妆的安全。
  和莫家送聘礼来的做法一样,朗家也包了一趟火车。待得进入金陵城,才刚从火车站出来,朗家舅舅便做主让大家把嫁妆箱子打开。这步骤叫“晒妆”,正是特意“显摆”给别人看,好给朗文薰撑脸面。
  依照旧俗,领头的第一抬嫁妆装了一箱金元宝,接着是一箱银锭子。如今到了民国,朗家还在第三抬安排了一箱银元。俗物往后是一些贵重的用具,如岫玉如意、白玉佛等。接着是文薰用的首饰,什么金丝镯子、金锁坠儿、金项圈、各式的耳环,翡翠、珍珠、水晶、玛瑙制的头面,古今样式皆有。
  之后是卧房家具,架子床、梳妆台、浴盆、小孩用的摇篮……甚至便器都无遗漏。
  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嫁妆里的内容几乎包含了“生”、“死”。
  往后看是文房四宝,古玩摆件。此处领头的是一件祭红瓷,这件瓶子不是轻易能烧出来的,便是放在以前的宫里,亦能称作珍宝。在嫁妆中安排这件红瓷是时下的习俗,取祝愿新人“红红火火、平平安安”之意。珍宝队伍的最后还有十盆兰花,都是朗老爷亲手培育的珍品。
  往后的绫罗绸缎,毛皮衣裳,丝绸被褥……各种颜色满满当当,看得人眼花缭乱。朗家送来的那么多财宝,部分可以说稀世罕见,在道路两边围观的人将路堵得水泄不通,只为了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