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3      字数:3230
  琼玉接了,脸上遮掩不住的喜爱,“还是三妹乖。”
  霞章见状便知道二嫂今天是来找谁的了。
  “好好好,我便不在这里讨嫌了,姐姐,你同文薰玩。”说罢向妻子点了点头,抬起衣摆跨了门槛出门,往书房去了。
  文薰把屋子里的风扇转了个方向,和琼玉坐在一块。巧珍在旁边也没走,而是拿了把小刀,给二位少奶奶削苹果。
  两个人的话匣子,还是由琼玉打开。
  “你也听见了,老三那张嘴,向来是没理也不服,是能说死人的。你往后可多注意些,别上了他的当。”
  文薰笑了笑,自然是要维护一番丈夫,“我听着倒觉得有趣,以为还好。”
  琼玉当然不是真的要“离间”他们夫妻,“那以后我再说不过他的时候,你帮我骂他。”
  文薰由她拉着手,用笑容应付了过去。
  琼玉又正经地说:“老三刚才那句话说得挺对,天气这么热,别说出去玩,我连每天出门上班都是不愿意的,真是恨不得天天呆在家里,连吃东西都觉得费劲。不过,他后面那句话说得又不对了,明明是他不会玩。真要玩,哪有不好玩的?”
  她对文薰道:“你们两个当代新人可真复古,结了婚就老老实实地拘在家里,好没意思。我和你二哥那会子可是去度过蜜月的。三妹,你也是从欧洲回来的,就没动过心思?”
  文薰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模糊道:“我确实没有想好。”
  琼玉说:“我看你是个文静的性子,怕也是不愿意折腾。只不过难得霞章放了暑假,又没被其他事务绊住心神,我觉得你们应该出去走走,看看。”
  文薰顺着她的话问:“姐姐有什么推荐吗?”
  琼玉被她乖巧地姿态哄得开心,知无不言,“南方的风景大同小异,从小到大都看腻了。真要去,就去川西,去广府。去北边也使得,北边老三熟,家里的大姑妈也在北边。”
  说完又觉得自己太热情,倒像是没安好心,最后收敛了一句:“当然我也是建议。”
  她握紧文薰的手道:“今天来找你是有别的事。”
  文薰不明所以,“姐姐请讲。”
  琼玉笑着问:“你那回从沪市回家的时候,是不是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位姓钟的小姐?”
  文薰把脑子里的信息一对,这才反应过来钟宝瑶和钟琼玉都是姓钟,且是彭城人家。她顿时喜不自胜,忙道:“唉呀,是我该打,怎么没想到姐姐和宝瑶是亲戚!”
  琼玉见她如此,心里舒坦,爽朗地解释:“宝瑶是我的堂妹,她是我二叔家的女儿。我也是昨天收到了她的来信,才知道你和她有缘分,一直想找机会想跟你说这件事呢。”
  昨天没在牌桌上说,一是怕锦姝嘴碎,二是,她想看看文薰的为人。
  现在钟琼玉可是对文薰满意得不得了。
  “宝瑶在信里说,有一位刚认识的密斯朗,既聪慧又漂亮,且有着不同于我们家女儿的端庄。她和你在火车上有过讨论,你的见识和想法令她感想颇深,她觉得和你十分投缘,极想同你义结金兰。”
  文薰前边听得高兴,后边又听得难过。她紧紧握着琼玉的手道:“姐姐,我当然也喜欢宝瑶小姐,只是……我回了家之后,还按照约定给她回了信。后来定亲,我也将请柬寄过去,期待宝瑶来参加我的婚礼。可一无回信,二无来人,我心里实在忐忑,还以为宝瑶不喜欢我。”
  “这便是我今天来找你的原因了!”琼玉紧紧握住她的手,神色恳切地解释:“不光你是忐忑,宝瑶在信里也明说了,她可是难过得很。想必你也知道,宝瑶学的是新闻,她戴着满腹梦想回国,是期待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文薰认可这点,钟宝瑶不论是谈吐还是想法,都不是俗人。
  琼玉道:“她回到家后,正好撞见工人罢工的事,便不管不顾地加入进去,写了好些为工人发声的文章。宝瑶家里虽然经营了一家报社,可为了生存,我二叔从来没刊登过关于国事的内容,哪怕是女儿也没办法开先例。宝瑶没办法,便发到其他报社去了。”
  文薰心头一紧,猜到祸事大概是从这里头而来。
  “不知道你是否了解过,政府对于这件事,一开始是有强制禁止的。宝瑶虽然不是用真名发表文章,可她的底细报社知道呀。时局紧张的那几天,政府抓了不少人,势头也波及到了彭城。那一天,政府去报社拿人,报社社长为了避事,便把宝瑶供出去了。她被关了大半个月,上星期才被放出来。我二叔气她做事顾前不顾后,把她锁在家里,不许她出门。她抱着你的来信,知道你近日结婚,因过不来好一通哭,后来才想到可以通过我来当说客。”
  文薰听得心里一惊,再也不做介怀,只焦急地问:“那宝瑶现在还好?”
  琼玉也没故意吓她,连声安慰,“你莫急,她从小就能吃能睡,是极有精力的。警察局也怕记者的口舌纸笔,没怎么为难她。听说她被放出来时,还活蹦乱跳的。只是近日精神不好,生怕你怪罪。”
  文薰把这些事左右一想,联系到莫霞章细说过的类似经历,更加心疼朋友,“宝瑶是个多么好的姑娘,我怎么会怪罪她?”
  现在天气这么热,她被关起来,该有多么难熬?
  眼见文薰竟是要哭了,琼玉心头安慰的同时,又费心安慰她,“好了好了,看到你这样,我就知道自己这个信使也算是完美完成任务了。”
  她从口袋里拿出一封叠好的信交给她,“你别忧心。工人罢工这件事,咱们家的老爷子出了不少力气。过两天,我二叔会带着宝瑶上门拜访,你就能见到她了。”
  文薰擦了眼泪,抓着信道:“多谢姐姐。”
  琼玉摆了下手,“谢我做什么?这可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说起来,我还得谢谢老三呢。”
  文薰不知道这之后还有故事,“这话怎么说?”
  琼玉看了眼外边,小声说:“你以为老爷子为什么管这桩闲事?还不是心疼宝贝儿子。你不知道,老三从临安回来那次,顺手把刺伤张芝俨的刺客一起带回来了,全家人都被吓了一跳。老爷子当时气得要命,骂他冥顽不灵,是造反分子。他却顶撞说自己早就用笔名在报纸上把张芝俨和金陵政府骂了个狗血淋头,早就是造反家族的其中一员。老爷子担心他再冲动,闹得婚都结不成,误了你的好时辰,便捏着鼻子去联络朋友,砸了不知多少金银下去,才有了如今工人酬劳立法的结果。”
  文薰听得,虽是庆幸,又不禁沉思。
  莫老爷既然能管,为什么不一开始便管?
  也不是说莫老爷有义务要管,可事情最后能够解决,不正是说明这件事只要上头愿意点头,一开始便不会造成这番结果。
  她思前想后不解其意,后来才琢磨过来,这大概就是政治。
  文薰不懂政治。
  她也无意去对任何人的行为发表意见,更不想去评判什么。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他的思想,和他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就好比文薰能够理解舅舅对国家大事避如蛇蝎,因为他的梦想本来就只是想开好自己的医馆。但他又因为见识,知道要与时代与时俱进。所以才会打算送思齐去日本学西医,送敬贤去美国学经济。
  他或许不在意,但文薰认为这种可能把中国古老的医术流传下去,这种延续文化的行为也是救国方式的一种。
  国民孱弱,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好身体,或者是有更多的人活
  下来,那便增添了一分希望。
  文薰也能理解自家父母的行为。朗家原来在鲁地,是不输于莫家繁盛的人家。还记得父亲提前过,爷爷那一辈有6位兄弟,5位姊妹,又有8位叔伯,9位姑妈……这些亲戚,能留下多少后人?怕是用书本大小的纸张去写名字,一页都不够写。
  这就是这样的大家族,子孙也未必不争气,偏偏在战乱中陨落了。
  文薰十几岁决意去沪市读书时,父亲曾跟她说过这样的话:“追名逐利这等事,咱们家的祖上已经做过。所谓富贵,权势,亦都有些经历。心存志向是好事,可未必一定要做出什么事业来。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时局纷乱,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只有求得平安,守住眼前人才是真。我儿昭时,千万莫逞一时意气,让亲者抱憾终身。”
  父亲失去了很多亲人,所以他想守住眼前的亲人。
  父母费心教养她,未必是需要从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可文薰明白,为人子女,从良心和道德来说,至少要保证父母的安心和幸福。
  自家父母是为了守住家人,那么莫家呢?
  她不能理解莫家父母的行为。
  莫家的大公子从商,二公子从政,三公子从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能独善其身的路。
  心里有了疑问,文薰也毫不避讳莫霞章。晚些,她挑着只有二人相处的时候,把宝瑶小姐的事和他说了,同时还有自己后来的思考,以及心里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