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3      字数:3205
  不要有那么多的假设,不要有那么多的踌躇。她需要再坦诚一点,再辅佐更多的真心。
  她现在无比急切地想让莫霞章知道这份决心。可火车上没有电话,且一路往南,会在车轮滚滚间离他愈来愈远。文薰想到他相送时的冷漠,又想到吵架时他流的眼泪,不由得哀叹:
  他那样敏感多思,不知道此时会难过成什么样。
  文薰认真地想了很多,到最后困意袭来,沉沉睡去。
  火车于早晨6点左右抵沪,那时浅眠的文薰已经起来。她跟着舅父舅母被家里的佣人接回了租界的房子,洗漱后又睡了半轮,才在9点钟左右醒来。
  舅父家中还留有一两件她往日的衣衫,只不过那是小孩时穿的,如今结了婚,再穿不太稳重。好在上回她还有一件洋装留在这里,文薰便换上了这件圆领露颈上衣和浅绿的轻纱长裙。
  将头发挽起,简单打扮,只求得体。文薰在出门前还留了一些时间,很有安排地拨通了老师孟海白府上的电话。
  得知文薰来了沪市,孟海白十分意外。听她说是办事,却不说个具体,他也没去细问,只以为她是和莫霞章一起从家里来。
  师生间才在婚礼上相见,不必多礼问好,孟海白更明白文薰打电话来的目的,便把近况都和她说了。
  “书呢,你不用急,总归是按计划在安排。只有一件事,头先不是在婚礼上见到了郑鸿基校长?我正愁着把你安排到哪里去,左右一想,不论是哪个好学校,好不过夫妻间的琴瑟和鸣。你可愿到临安大学去?”
  长辈是个老顽童性格,说完了偏偏还要逗弄学生,“临安风光极好,只是开了学再去,怕是你只能见到西湖的一片残荷了。”
  文
  薰笑道:“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一桩美景了。”
  孟海白“哈哈”一笑,“既然如此,那我就去找郑校长啦?”
  文薰的语气中透露出亲近:“麻烦老师了。”
  “不必,”孟海白语气骄傲,“你愿意去临安大学,那是便宜了郑某人。”
  才21岁便拿了双语言的硕士学位,朗文薰的才情能力便是称教授也使得,如今因为没有资历去做一个小教yuan,那是实打实的屈才。
  从老师那里得了准信,文薰出门时心情极好,想是莫霞章得到这个消息也会高兴。她想着,不如就等晚上回去了,再亲口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从舅父家驱车前往约定好的米罗咖啡馆不过二十分钟,文薰为表重视,正是做了提前10分钟抵达的准备。
  却不想孙乐和孙社长来得同样早。
  才9点半,几乎是咖啡馆刚开门,孙社长就在位置上等候了。他今日来,是为了替报社迎接一员猛将,同时也是为了与老友叙旧。
  说起和“立坚道人”的缘分,哪怕这么多年过去,他也是记忆犹新。
  7年前,孙社长刚进入新闻行业,还是个菜鸟。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心中爱国热情高涨,势必要做出一番建设。在一次报导街头百姓抵制日货游行活动之时,他从寄到报社中的信件里,发现了立坚道人的投稿。
  立坚道人就游行一事发表了自己的许多看法。他分析了爱国潮出现的原因,也非常理智的从好处与坏处评价了老百姓们的游行活动。他说,抵制日货,虽能够让各方看见如今国民的决心,但也不乏会有贪图小利者从中浑水摸鱼。他建议当局在维护道路治安的同时,加派人手,管理好部分由日本人注资却是中国人经营的店铺。
  孙社长觉得道人的话十分有理,便去向主编建议刊登他的文章。可主编说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可以,后半部分泼出来的冷水未免有危言耸听之嫌。
  孙社长觉得主编怕事,同他据理力争。最后主编气得拍板决定:登,可以。但要是搅出来了什么乱子,又或是报社被人投诉,一切后果由他承担。
  承担就承担!一腔热血的孙乐和堵上自己的事业,将立坚道人的文章连带着署名一字不改地安排上了时政版面。
  文章刊登后,三天之内议论纷纷,孙乐和一直外出跑新闻,倒是没被波及,可扛不住与主编交涉时遭受的怒斥。那一日,他正在办公室里挨骂,好友惊呼着推开门进来:“主编,不好了,南京路有好几家国人的商铺遭到人恶意抢劫打砸,那些都是和日本人无关的铺子啊!”
  立坚道人的预见居然成真了!
  经此一战,报社一夜成名,立坚道人同样一夜成名!而孙乐和也凭借着胆识,被报社老板赏识,更是暗地里承诺会把他往主编培养。
  可惜报社的主体思想观念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现在这个时局,大家都在求稳。一些大的报社有洋人注资,比如《申江日报》,自然是能做到不惧权威,可孙乐和待的这家小报不行。针砭时事,谁都能做,可做了之后需要承担的后果,或是由读者开口的“不专业”的指责,或是官方的施压,都够夹缝中求生的报社喝上一壶。
  哪怕是开了立坚道人的头,除了他的文章,原主编也不大敢用其他人的投稿。因为其他人并没有道人的用词谨慎,也没有道人的想法公正。可以说,在孙乐和,乃至一些读者心中,“立坚道人”是一个极有大局观,且充满智慧和远见的学者。同时对这家报社来说,立坚道人也能称作一根“顶梁柱”。
  好景不长。又过了两年,立坚道人寄来信件,说自己即将出国学习。他感谢了孙社长的支持,也表明了自己几年内不再有投稿机会的情况。
  他的离开,让孙乐和无比唏嘘,却也只能回上一封祝愿。
  “顶梁柱”一走,原本在走上坡路的报社便这么平稳地落了下来。虽然也不愁生计,可孙乐和厌烦了那种粉饰太平的日子。他当然也能写文章,可写出来的内容到底是没有立坚道人那般令人爱看,再加上有主编在上头压着……
  如此近况下,孙乐和便于两年前出走,和一群同样有志向的朋友们创办了《江东杂谈》。
  他们就像一群逃出圈养的野马,在广袤的大地上奔跑,仰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两年的岁月里,他们接受过外界的批评,从主编到记者都去警察局蹲过那么几天,也一度经营亏损不得不压上家产去银行贷款……他们付出了很多,可无一人后悔。
  可报社的发展仍旧令人愁眉不展。
  有时候孙乐和会想,“立坚道人”莫非是上天派来的救星?正是在他手足无措之时,他又几经辗转,收到了立坚先生的来信!
  故人归来——不,是战友归来!
  孙乐和想,以前的立坚道人便是如洪流中伫立的钢铁战士,如今他进修回来,又会是何等厉害?
  他几乎是忍着羞耻给立坚道人写出了自己报社的推荐信,而立坚先生的重情重义更是令他感动,他居然愿意在由他经营的报社投稿,他还答应了与他见面的请求!
  无人能知道孙乐和内心的激动。在期待已久的这天,他仔细地剃去面上的胡须,换上了一套全新的西装,将眼镜擦得锃亮,努力让自己更加专业。
  他正式又郑重地前来赴约。自他入座后,他如坐针毡,咖啡馆每进一个人都要接受他的打量。
  这是位家境不错的学生,来做暑假作业的。
  这是位年轻小姐,看她妆容精致,一直举着小镜子左顾右盼,应该是在等约会对象。
  又有一位抱着鲜花的男士,小心地摆弄着桌上的甜点——
  孙乐和在心里设想过很多立坚道人的模样。他或许是位年轻人,他也可以是位老先生。当然,他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他崇尚男女平等,所以立坚道人也可以是位小姐。
  可怎么来来去去,他就没有找到哪一位符合幻想的人呢?
  孙乐和忧愁地低头看表,有位女士踩着白色的窄头厚底高跟鞋,轻轻地站到他的面前。
  孙乐和一抬头,望见这位年轻貌美,隽秀清丽,打扮时髦的小姐,不说大跌眼镜,鼻梁上戴的那幅眼镜确实滑了下来。
  这位女士还浅笑着问:“可是孙社长?”
  孙乐和的头皮都要炸开了,“立坚先生?”
  女士大方地点头,“是我。”
  “哦,哦,哦——”孙乐和答应了三声,才悔悟地起身,着急地把手掌贴在裤子上擦干净细汗,伸出了胳膊,“您快请坐。”
  文薰奇怪地看着他,她相信自己从穿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并无不妥之处,“社长见到我,怎么很惊讶的样子?”
  “是我失态了。”孙乐和因为自己的失态而窘迫,他深吸了一口气,回到位置上坐好,才用难以置信的语气艰难地问:“敢问先生今年芳龄几何?”
  “22岁。”
  孙乐和掐指一算,“也就是说,你第一次投稿,才16岁。”
  “是的。”
  “真是少年英才……”孙乐和不由得想,自己十六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他真诚道:“不怕您笑话,我以前自诩人才,却不想还是山外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