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作者:寻光小筑      更新:2025-10-31 18:14      字数:3124
  然而在经过大堂时,文薰听到郭先生在远远地喊了她一声。
  “朗老师。”
  她闻声望去,看到郭滔正和出席今日活动的教育部官员站在一起。
  “朗老师,请您过来一下。”
  文薰和伟兰对视一眼,和她分开过去。
  站在郭先生面前的是一位穿着白色西装,鬓角微白,戴着洋气的单片眼镜的先生。
  走进了,郭滔向她介绍:“这是金陵教育部的委员潘经纶先生。”
  潘先生的名字文薰有所耳闻。她记得,潘先生字英发,曾担任过中部地区好几所高校的校长。他是中德混血,母亲是德国知名学者,他个人也极有学识,很擅长翻译之道。
  郭滔又向介绍:“这是我们学校教英语阅读的朗先生,今年刚从剑桥毕业的文学硕士,才21岁,正是年少有为的代表。”
  作为后辈,文薰并未行握手礼,而是冲潘先生微微鞠躬,以示尊重,“潘先生好。”
  潘经纶和蔼地点了点头,“我大约听说过,你是孟海白的学生。”
  “是。”
  “说来也是缘分,”郭滔道:“孟先生的夫人刚好是潘先生的远房表姐。”
  文薰惊讶一瞬,一时竟没有想到,“往日倒不曾听师母提过。”
  “这又是另一桩故事了,”潘经纶并未细聊,转头笑着对郭滔道:“照水先生慧眼识英才,非要把天下有识之士都网罗旗下不可啊。”
  郭滔这时也没去提起文薰来金陵大学的缘故,反而喜得像文薰本就是他费心挖角过来的人才,“各凭本事嘛。”
  又道:“刚才与您讨论的教师的课后工作,便是朗女士提出研究的。”
  这或许才是郭滔唤文薰过来的缘由。
  “哦?”潘经纶上下一打眼,仔细将文薰打量一番。
  文薰知道这是郭滔有意抬举,态度不卑不亢,话里带着谦虚:“不算研究,只是有些心得,才写出来想向郭先生请教。”
  潘经纶很满意文薰的态度,心中也明白郭滔此举是在提携后辈。不过未来的中国本来就是得靠新一代的青年去奋力建设,故此他也是乐见于此。
  他稍作停顿,思索后道:“既然是孟先生的学生,想必你也精通翻译之道。下月初有个学者翻译会议,你可以同照水先生一齐去看看,也做学习。”
  “是。”
  “那就这么说定了。”潘经纶一笑,和郭滔打了声招呼,请他留步不用多送,与同行之人一起离开。
  办了这件事,郭滔语气轻松,“昭时啊。”
  没料到他会这么喊自己,文薰讶异地望向他。
  郭滔一笑,道:“我在你的聘书上看到了,这可是你的字?”
  文薰点头。
  “好字,应该时刻拿出来用嘛。”
  文薰明白了他的意思,展颜一笑。
  一位和蔼的长辈愿意与她表示亲近,且愿意承认她的社会地位,这如何不能是一件开心的事?
  郭先生不愧是辜女士的丈夫。
  接下来郭滔还有话说:“潘先生说的译者会,指的是涵盖整个江南学府的译者联盟会,他是这个协会的会长,我嘛,小小荣誉会员一个,你老师也是其中成员。这是一个学者形式的协会,大家组织起来只为了促进国内的翻译事业。你若是感兴趣,便与我同去。等合适的时间,我再推荐你入会。”
  这份看重让她更生感激,“谢谢先生。”
  “不要多想,不为别的,只为你个人优秀。”
  文薰忍不住笑,语气揶揄,“是,郭先生慧眼如炬。”
  郭滔顿生无奈,伸手指点道:“你怎么也像莫砚青,是个调皮的讨厌鬼?”
  所谓的译者联盟会,是在前些年一帮学者在沪市建立的,组织国内学者翻译古文、外文著作的民间组织。对这个协会,文薰在跟从孟海白学习时就时有听闻,她还知道莫霞章也是其中一员。
  她曾经一度以为《伯莱恩小姐》的译本会成为那块敲门砖,没想到竟是郭滔先生的好意先来。
  她不免又想到小时候父亲带她读《水浒》时说出的那一句:“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情社会。”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上的道理应该是互通的,东方既然如此,那么西方社会会讲人情吗?
  文薰忽然发现自己又有一篇文章可写。
  与郭滔先生的交谈还在继续,在郭滔说出具体的会议时间后,文薰数了一下日子,发现:“那就是在下下个周一?”
  也就是中秋节后的那一周。
  郭滔点头:“本来定的时间是下周,可惜有中秋节占着,不好运作,便往后挪了一周。周末的时间便于先生们往返,因为会议是要从周一开到周五的。”
  文薰更加讶异,“要去外地吗?”
  “去沪市。”郭滔答应完,不经意一笑,“咦,这不是巧了?你和砚青中秋见不上,可以在开会时相见嘛。”
  文薰在那一瞬间都无从得知这种巧合是不是面前的长着有意为之。
  “郭先生……”
  郭滔抬手拦住了她的未尽之语:“不用多说,我已经讲明了,是你的报告写得好,才让潘委员相邀。不然我纵使有心,也无力策划。”
  换言之,他还是想“弥补”文薰的。
  郭滔喜欢看年轻人笑话,更希望年轻人能够幸福。
  文薰一时无话能用来抒情,只能将那份感念放在心里。她将旁的事丢开,专注本职工作:“若我要去开一个星期的会,课程怎么办?”
  郭滔道:“请假嘛,我也是要请假的。这种事时有发生,按往例,朴公会提前安排理学院的老师来占课。不用你不用过于感谢他们,等他们开会时,咱们文学院也是要去帮忙的。不过给学生们加一个星期的理科课程也不太好,所以我会督促着进行适当调整,毕竟咱们学校不是所有的外文老师都要去。对了,别人不好讲,你的课请江先生代劳便是。”
  这又是令文薰意外的地方了,“江先生没有加入译者联盟?”
  “呵,”郭滔笑笑,陈述事实,“他看不上翻译之道。他不仅对英语之学习讲究天赋,更认为翻译过的作品,不能被未学习英文的普罗大众读懂深意。连每隔两月学校教务组要求的译作,他都时常懒得交呢,我是使唤不动他咯。”
  江弈材从始至终,都坚持着自己独一套的教育理念。
  作为当代人,没有人能评价这种“坚持”的好坏。所以郭滔除了对他的工作态
  度表达不满外,并没有说其他的话。
  今日回家,文薰带了一肚子消息。
  实话说,去沪市开会的意外惊喜,打乱了她的中秋计划。
  之前她是迫切地希望那一天能放假,能让霞章回来,现在她是希望霞章不要回来。
  反正要去沪市开会,多跑一趟做什么呢?
  真好啊。她不仅能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还能见到霞章,还能再办一件自己的私事。
  这回借公去上海,她刚好可以带着刻好的章子去见孙社长,让“立坚道人”的最后一道手续落地。
  今天夜里,同时是莫家约好和临安通电话的日子。
  文薰因不知道具体时辰,用过晚饭后便一边伏案工作一边等候。她正专心致志时,桌上的电话响了。
  铃响三下,待信号稳定了,她才搁下笔接听。电话的另一头适时响起莫府管家的声音:“三少奶奶,临安的电话已经接通了。”
  似乎是为了提醒,他还多说了一句:“老爷与太太也在呢。”
  文薰心中了然,喊了一声:“父亲,母亲。”
  电话那头传来莫家二老简单的应答的声音。
  经过焦急的几分钟等待,传声筒里响起了“咔哒”一声。
  文薰张嘴,吸气,忍耐着,等待着。
  莫太太率先开口:“霞儿?”
  “母亲。”尽管是隔着电话,莫霞章的声音仍旧显得那样亲切,让文薰生出恍然感。
  她想是在听电话里的声音,又像是在听脑海中回荡的声音。二者交杂,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哪边离心更近一些。
  “闲话少谈,”莫老爷直接进入正题,“正是问你呢,中秋何时回来?你写起信来丢三落四,信里也不讲清楚大事,害得我和你母亲忧心。”
  莫霞章解释:“实在是今日才知。”
  莫老爷便停了埋怨,“如何?”
  莫霞章语气正式,只为通知,“学校没说放假的事。父亲,母亲,文薰,今年中秋我便不回去了。”
  在已经有了“后路”的文薰听来,这反而是个好消息。
  然而二老却不是很能接受这个结果。莫太太开口,“这是什么道理?你去年不回来便也罢了,今年新婚,仍不回来,你让你岳家怎么想你?”
  莫霞章平静地解释,听不出他有多少情绪,“是学校有安排,非我自己不愿,想来待我向岳父岳母电话致歉,他们也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