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作者:
木易道长 更新:2025-10-31 18:55 字数:3175
她挥手朝雷损做了个鬼脸,转身跟上苏梦枕的脚步。
-----------------------
作者有话说:苏梦枕,说英雄的灵魂人物,温书塑造最精彩的一个人物,没有之一(我评的)。我对他的着墨其实不多,他不好写,加上原著的塑造已经非常全面深刻了。
武侠小说里极致的人物很多,但极致且复杂的人物其实很少,苏梦枕就是一个。也因为原书塑造得已经足够全面深入,我对这个人物的欣赏就成了远观,感觉怎么写都是画蛇添足,怎落笔都不对。
极致复杂而浓烈,小宋负责增加一点跳跃鲜亮的色彩。雷损和温晚,本场平局,各被迫害两次。
第127章 飞惊
落日楼头,游云几许,丹碧灿然。
树大夫原本以为江湖中用毒圣手非岭南老字号温家中人莫属,自命于医道则算得博学广闻,可看了王怜花替苏梦枕开的药方,观摩了对方施针时神乎其技般的手法,才明白何为楼外有楼,天外有天。
最能明显感知到自己身体变化的是苏梦枕本人,相比往年初秋时节,他咳嗽的频率低了许多。
“宋先生费心了。”
王怜花收拾完银针,净手,抿了口茶,这才悠悠道:“你体内二十多种毒积年纠缠,加之幼时遭人重伤,我也只能以药剂、佐以金针勉力压制住你体内的诸多毒素,减轻这些年来毒性入骨给你身体带来的反噬。”
他折扇轻摇,缓声道:“要想根治,你需放下手头一切事务闭关静养,我已将一应药方和调理之法分别教给树大夫和温趣,如此可有七成把握,保你寿数与常人无异。”
“闭关所需时日恐怕不短。”苏梦枕轻笑。
“短则三五年,长则八九年。”似乎一早就猜到对方会有此一问,王怜花回答得很快。
苏梦枕微默了默,他望向窗外山中秋雨霏霏,远山近树,清冷彻骨。
袖中的刀已有一段时日未曾出鞘,可他知道这把刀总有出鞘之日,它要在秋雨幽微处划破一道天光,为了那曾经飘渺的清梦,为了那北望不可即的故乡。
他此生为自己而活,但也绝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
所以他问:“若我不愿根治呢?”
……
宋雁归听完王怜花的叙述,口中喃喃,心中五味杂陈。
“我的内功不能替他……”
“不能。”话至一半就被王怜花截断,他摇了摇头道。
无情六岁受伤,及时被诸葛正我救回后,那么多年一直由后者悉心照料,加之以其独门内功调治。可即便如此,她替无情治疗受损的经脉仍然耗尽了内力以致晕厥。
苏梦枕的情况比无情要糟糕更多。如果她中途力竭,不说苏梦枕会否因此不治,王怜花也绝不会用她的安危去冒这个险。
宋雁归仰面长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苏梦枕已经做出了他的选择。
冰凉的指尖轻轻拈起她脸颊边的一缕发绕至她耳后,王怜花摇扇轻笑:“做什么愁眉苦脸,我早料到他不会应允,当然也事先做了两手准备。”
他给温趣和树大夫留了另一个方子,只在苏梦枕将来有朝一日若命悬一线,才可以用来放手一试。
方子记载在《怜花宝鉴》之中。是针对宋雁归当年那样的情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尝试,成功的几率大约有三成。
不止是这个方子,宋雁归手捧着《怜花宝鉴》往后翻,发现上面记满了他于医毒一道上的心得,填满几乎剩下的小半本。
而在这之前,是她当年在他治好阿飞后曾默下来的那些东西。
“心法。”她默念,指尖抚过纸页上的墨迹,往后翻,是刀法、剑法、掌法……都没有名字,一如心法只叫心法。
旁人看了必以为她狂妄至极,其实只是她懒得取名字而已。只这几页,区别于前面书页,纸张更加平滑光整,似乎是被主人用手摩挲过很多次的缘故。
心弦微动,她从未比此刻更清楚地意识到眼前之人,那时轻佻浮浪的外表下包裹着如何珍重的情意。
一时恍惚想起许多事,眼见空山新雨,天凉入秋,她忽而阖上书页,抬眸朝他笑:
“王怜花,我们离开汴京吧。”
绯衣青年与她站在一处,闻言折扇微顿,潋滟含情地轻笑颔首:“好。”
没问为什么,也没问什么时候动身,他总是和她在一处的。
不过走之前,宋雁归还有一个地方要去。
——————
干燥微冷的秋气里,京郊不起眼的小饭馆迎来了一个久未光临的客人。
狄飞惊的脚步微微一顿,注意到他的手下们在饭馆里噤若寒蝉的模样。
满室皆静里,靠窗的一角方桌,半支的窗户斜斜切入一整块光。
有一个人就坐在这片秋日午后的光晕里,穿一身青衣,长发随意用发带绑在脑后,露出脖颈纤细却利落的线条。她的腰间系着血河剑,剑的主人,正埋着头,专心致志地嗦面。
手擀的宽面卧在清亮微黄的汤里,汤上洒着几段鲜翠的葱花,映衬着底下浮沉的笋丝、香菇、豆腐还有蛋花,裹挟着白雾般升腾的热乎气,将她低垂的眉眼熏得有几分模糊。
筷子挑起一根根面条,卷住吸溜,偶或搭配着喝一口面汤。秋阳斜照里,她的额角沁出微微的细汗,一碗面见底,汤都不剩一滴,狄飞惊注意到桌台上,这已经是她吃完得第三碗面。
狄飞惊恍惚想起自己第一次正式见到对方,与之交谈,也是在这里,彼时她初抵汴京,还在这里欠了他三文面钱。
碗底磕在木桌上,发出一声脆响,她举起手:“小二!再来一碗面!”
手下在以眼神示意狄飞惊赶紧离开,趁这个煞神没发现他之前。
可他为什么要走?
这里是他的地盘,有他在六分半堂的手下,何况若她来此是为了当日他朝她下毒一事兴师问罪,就算躲得了一时也躲不了一世。
狄飞惊抬脚,缓缓步入饭馆,示意手下们退下的同时,径直坐到了她面前。
“哟,狄大堂主。”宋雁归抬眸轻笑,自然地和他打招呼:“好久不见。”
“你为什么来这里?”没理会她脱线的问候,狄飞惊淡淡问其来意。
她挠头,脸上露出某种理所当然的表情,屈指轻叩桌面,一本正经道:“这里是饭馆。”接着捻起手里的木筷轻敲碗边:“来这里,自然是吃面。”
“京城有那么多面馆。”为什么非来这里?这下连狄飞惊都觉得她在戏耍自己。
宋雁归在对方的如临大敌里恍然轻笑,似乎终于想起来对方之所以如此紧张的原因。
其实她都快忘了那些脏腑里短暂翻搅的痛楚,毕竟比起当年自己几番濒死差点走上的黄泉路,那点痛楚又何值一提。
“大概是因为,我刚到汴京的时候,在这里吃了第一碗素面的缘故。”她轻笑,目若朗星:“自那之后就惦记到了现在,所以想趁着离开之前,最后来吃上一口。”
她顿了顿,笑嘻嘻补充道:“你的手下功夫不咋地,唯独这素面,做得确是一绝。”说着竖起大拇指赞叹道。
只狄飞惊闻言却微怔:“你要走?”
时局诡谲莫测,数日前,赵佶身陷得位不正、戕害储君的传言,几乎无从狡辩。和亲王赵似的血书,当年向太后的手谕,楚相玉的证词,桩桩件件,直指当今天子和蔡京的斑斑劣迹。更有甚者,哲宗唯一的亲子,也就是四大名捕之首的无情,当年也险些遭其毒手。
蔡京不日前已经伏诛,童贯和王黼也接连下狱,各地民乱尚未起,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已经在以诸葛正我为首的清流主导下暗中发生,并在众人似乎更早于此前形成的某种默契里尘埃落定。如今,新帝登基在即。
这样的情形,身为孤身一人千里袭金、又传言亲自治好了无情腿疾的宋雁归却说,她要离开汴京。
唾手可得的名望和或可世袭的尊荣地位,她是真的半点也不动心。
狄飞惊短暂地抬头看了眼她身上洗得发白的青色布衣。
宋雁归在他隐含困惑的眼神里一拍桌案,一脸郑重道:“有件事我得说清楚,宋某有好几件青色布衣换着穿,还没有穷到只有身上这一件。”
“……”狄飞惊:谁质疑她这一点了。
“为什么?”狄飞惊忍不住喃喃开口。
“什么为什么。”她抬眼看向他,眼里如秋水深潭,波澜不惊:“你想问什么,话只说一半,我怎么回答?”
“我对你下了毒,你为什么不找我报复?”狄飞惊不再绕弯子。
“噢,你说这个……”她以拳抵掌,轻轻一笑,有风吹过,长发轻扬,她的眼里倒映着秋阳清冽明亮的暖意,却没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转而说起另一桩事来: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曾武功尽失,跟那些当初自江南北上,手无缚鸡之力的流民没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