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个时代的医生 第11节
作者:
烤饺      更新:2025-11-03 16:37      字数:3470
 
  估计来买粮食的中老年人也闲,大家乐得逗逗这个南方来的公子哥,于是原来那個老大爷继续科普道:
  “这说出来可就多了,反正除了大米和面粉,其他都算是粗粮,比如红薯、杂豆、南瓜、棒子面、高粱米什么都算是粗粮,总结一句,都是不好吃,难以下咽的。”
  林三七心想,这些食材放后世,可不就是养生食物嘛,这风水真是轮流转啊。
  有个老大妈补充道:
  “实在不够吃了,就去郊外挖野菜,打槐花、榆树叶、萝卜缨子、包菜根,这些都是可以吃的,不过吃观音土是没有的,咱们这四九城也不产这玩意儿呀。”
  呵呵呵~~~
  周围人都笑了起来,显然是苦中作乐。
  林三七也跟着傻笑,笑的时候脑子里想的都是早上东安市场那琳琅满目的各种食材,以及那些饕餮食客们。
  金采凤已经从粮站里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上面写着《北平市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还有一扎粮票。
  “七仔,看,这可是你吃饭的家伙,看完了阿妈帮你收起来,没有这粮本,以后你可真要饿肚子了。”
  林三七拿过粮本看了一下,又拿起粮票研究起来。
  他之前已经在电脑上百度过粮票,那都跟放小的人民币似的,印刷精美,可是1959年的粮票却很粗糙。
  不仅纸张很粗糙,印刷也很粗糙,估计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还比较落后吧。
  粮票又分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林三七这种小市民只能分到地方粮票,出了四九城其他地区是不认的。
  如果是全国粮票,再加上一张介绍信,一本工作证,那真是走遍全国都不怕。
  看着这粗糙的,毫无技术含量的粮票,林三七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邪恶的念头,怎么也压不住……
  林家母子从粮站出来,拐了几个胡同就到家了。
  金采凤放下肉和蔬菜,又领着儿子朝宽街中医院走去。
  宽街中医院,其实正式名称叫:首都中医院。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公立性质的专业中医医院。
  院址就设在美术馆后街,此地位于元、明、清三代皇城外东北角,紧靠皇城。
  宽街中医院原址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祕的诚亲王府,可想规模之宏大。
  当初成立宽街中医院的时候,是将四九城30多位有名气的,开私人诊所的郎中都集中起来,成为了国家单位的职工。
  (不允许私人买卖,当然也不允许私人开诊所了)
  可是仅仅只有四九城一地的郎中,并不能显出新中国首家中医院的重视。
  这可是样板工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于是中央又向全国各地发出了征集令,要求每个省都要派名中医前往首都工作。
  林苦参是东广省有名的伤寒病医生,李景明则是东广省有名的中医骨科,于是被选中,在两家人自愿的前提下,这才来到了北方支援首都。
  北平四大名医,施今墨、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
  除汪逢春先生在49年病逝,其他三位全部都进了宽街中医院。
  中医八大主流学派、全部都有最顶级的中医师坐镇,拿出来一个个都是“大国手”的水平,甚至每个中医师都有自己的独家秘诀。
  这么形容吧,这时期宽街中医院的技术实力和临床水平,那绝对是“空前”的。
  后来几十年的中医发展也证明了,59年时期的宽街中医院也是“绝后”的。
  因为到八十年代初,那些名中医,有绝活和秘方的大国手,几乎都死了。
  绝大多数名老中医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都没能留下传承,那个年代要么无人可教,要么没人敢学,非常可惜。
  而中医这门学科不像西医,可以系统教学。
  中医如果没有师父领进门,没有上千年的经验做支撑,靠自己拿着一本《黄帝内经》去悟,那是悟不透的。
  从大取灯胡同往东走,出了胡同口左拐弯就是宽街中医院了。
  林三七是怀着好奇的心情,有一种旅游者的心态跟在母亲后面。
  走到中医院门口,林三七发现无论在哪个时代,医院都是最繁忙的地方。
  哪怕1959年这个最困难的时期,宽街中医院里还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金采凤一一给小儿子做着介绍:
  “瞧,这儿是药房,从这里过去就是你二哥所在的针灸科,咱们往另一边走,这边都是坐诊大夫的门诊,伱老豆和大哥就在这边工作。”
  林三七一路走过去,发现每一间诊室门口都围满了病人。
  看这些病人的衣着,有些是中山装,胸口别着一支钢笔,应该是新时代知识分子;
  有些则是男的西装女的旗袍,显然应该是老派知识分子或者资本家。
  别怀疑,这个时候还是有资本家的,公私合营呀,解放前的资本家虽然不参与经营,但股权分红还是照样给的,所以这群人不缺钱。
  不过真正的衣衫褴褛的穷人似乎很少见……
  第17章 药方价值一百多
  林三七跟着母亲来到一间诊所前,这里围着的病人更多。
  金采凤骄傲地说道:
  “七仔,这就是你老豆的诊室,瞧瞧,咱们岭南林家的名气在这四九城里也是好犀利咯。”
  林三七伸长脖子,从人群逢中间往里瞧,就看到自己在59年的便宜老爸正在给病人搭脉,而那个便宜大哥则坐在旁边抄方子,时不时也跟着诊下脉。
  林三七也是中医世家出来的,虽然大学学的是现代西医,但杏林规矩还是懂的。
  花都的传统风俗,一般大儿子是要当接班人培养的,
  所以林苦参将大儿子带在身边亲身教学,显然是要将自己百分百的本领教给大儿子。
  要知道对中医来说,轮得到抄方子的,那绝对是亲传弟子的待遇。
  可是二儿子就没这待遇,被安排去了针灸科工作,显然已经失去了成为岭南林氏中医全部传承的资格。
  想到这里,林三七突然想起来自己现在的身份似乎也是林家的儿子,如果真逼他学中医,那他的头要大了。
  学中医太苦了,而且中医不赚钱,这也是林三七大学选择西医临床的原因。
  看了半天,金采凤已经在催了:
  “七仔,你在医院先自己参观参观,熟悉下环境,阿妈还有些工作要做,等我忙完了,我带你去找院长。”
  林母是中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虽然活不多,但必须要到一下的。
  林三七听了不理解:
  “阿妈,带我去找院长干嘛?我又不是你们单位的职工,难道让院长给我发红包啊。”
  金采凤点了一下儿子的头,怒其不争地说道:
  “你呀,真是个痴线,你现在回来了,总要找一份工作喽,今年都23岁了,没有工作将来怎么讨老婆?”
  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儿子的工作、媳妇都是老妈心目中的头顶大事。
  “行,阿妈,伱先去忙吧,我随便看看。”
  说是随便看看,林三七真的像参观影视城一样四处闲逛起来。
  其实59年的中医院真没啥好逛的。
  这里没有化验室、没有影像科,医生看病全凭自己的“望闻问切”,一個脉诊枕就可以搞定大多数病人,不需要太多的辅助检查和工具。
  所以在缺医少药,搞不到进口设备和西药的前提下,依靠中医的确是一个最合理也是最现实的选择,怪不得国家要在建国初大力发展中医院了。
  慢慢逛着,林三七慢慢就逛到了中药房门口。
  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中药房里面异常忙碌,捡药的捡药、过秤的过秤,发药的发药。
  林三七看到自家大嫂傅木香在里面秤药,秤完后将中药材收拢,再打包,弄个绳子绑紧,一气呵成,行云流水,非常好看。
  林三七看了一会儿就有点挠头了
  如果自己真要在中医院工作,那能去什么岗位?
  中医不会、针灸不会、推拿不会、配药不会,连称重抓药这么简单的活计自己也不会。
  难道只能去什么保安科守大门?
  别人穿越都是称王称霸,不是当首富就是当总统,自己穿越却当了个门卫保安,那不是被人笑掉大牙?
  想到这儿,林三七有点淡淡忧伤,觉得自己命可真苦啊,在哪个世界都混得不如意。
  就在他忧伤的时候,突然口袋里摸到了一张纸片,想到了自己亲爹的嘱托,于是马上扒在玻璃上,跟自家大嫂打起了招呼:
  “大嫂,大嫂~~~”
  傅木香刚刚打完一份药材包,抬头就看到小叔子在冲他挥手,于是走了过去:
  “七仔,你怎么来了?父亲母亲呢?”
  “大嫂,老豆和大哥在看病,阿妈说要去招呼一下工作,让我自己一个人瞎逛逛,我这不是就逛到你这边来了嘛。要要对了大嫂,你是药房的,能不能帮我看看这方子。”
  林三七从手里递过去一张纸,傅木香打开看了起来。
  林木森是传统中医出身,那一手漂亮的行楷书还是入门的,跟这个时代的中医没啥区别。
  (插话一句,中医师的字一定要好,跟西医生的天书完全不同。)
  傅木香读了一遍,心里有些奇怪:“七仔,你要这方子是去干嘛的?”
  林三七假装解释道:
  “这是我以前的一个朋友托我来问问的,这方子一个疗程7贴药,大概需要多少钱?”
  傅木香是个不会多管闲事的人,听到小叔子这么说了,也就拿过盘算劈里啪啦打了起来。
  林三七心里暗想,从这熟悉秤药和打算盘的样子看来,自家大嫂应该也是一个能干话不多的女人。
  “七仔,算好了,这七贴药加起来一共需要151元5角3分。”
  有零有整的,还不四舍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