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128节
作者:
百里逍遥 更新:2025-11-03 17:18 字数:3752
第192章 好牛啊
本年度的播种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头茬播种,主力是黄岗三百亩闲置待播的地,主播小白菜、辣椒、黄瓜。
小白菜用于维持陈清的菜市需求,辣椒黄瓜则为打开地区和各县市场。
第二阶段是麦收后,张叶黄三村加起来共有两千三百亩旱地和五百多亩水田,把莲藕种下,同时扩大辣椒、黄瓜的种植,并引进其他品类。
第三阶段,就是张岗五百亩林地移栽茶树,并准备秋菜种植。
罗学云家的旱地,大部分面积被茶苗占据,堂哥、五佬还有部分人家的旱地要接棒变成育苗地,同时分成变保底加奖金。
理论上只提供土地就能获得固定收益,等同得到罗学云认证,这是不再需要考核生产积极性的合作伙伴,有资格稳定享受青云菜业的福利。
这给其他坡上人一个示范,将来全坡都会陆续变成这样,证明罗学云真的在按照计划,逐步实现他的宏伟目标。
“哞!”
悠长沉闷的水牛鸣叫声,在上罗坡此起彼伏响起。
刚开年,上罗坡就在兑现承诺,两三家要能共有一头水牛。
这是罗学云买牛时,幺爷对后辈们的训诫勉励,让他们要自强要不甘人后。
“不是学云,我可真没这个豪气,几百块钱说掏就掏。”
罗师成抚摸着水牛,感慨万千。
虽然差一辈,他的年纪却不比幺爷小多少,眼望着也奔六十去了,这年头平均死亡年龄在六十以下,农村地区常常五十岁就要开始做寿,然后每十年一次。
他跟幺爷感情好,虽然不是亲叔,也担心做寿会妨他,便以家穷别作丑,让人笑话为由,拒绝了五十寿诞。
罗师成开了这个头,其他人只能萧规曹随,事实上作为老人,虽然有点遗憾,却不怎么后悔。
毕竟以前罗家人的条件太差,娶儿媳妇得先嫁女,为后人着想的长辈,怎么舍得大操大办自己的寿宴,折腾后人。
这几年办宴席要想风光一点,基本上都得贴钱,因为你穷的话,你亲戚一般也穷。
所以幺爷说让大家买牛的时候,罗师成压力最大,他总觉得自己要带个好头,不然就对不起幺爷。
可买牛钱几百块,真要换粮食钱去买,必定伤筋动骨,怕到最后还得借钱过日子,毕竟他儿子都结了婚,家里很多张嘴要吃饭。
谁知峰回路转,不算罗学盛的工钱,光是种菜他一家合起来,就挣了三千多块钱,二儿学盛更是盖起第二批砖屋,学云了不得,托他的福,自家也发达了。
罗学云伸手探了探大佬手牵的水牛,也是黑色的大水牛,田集附近更青睐黑水牛,黄水牛不多。
“大佬眼光好啊,挑的牛壮实得很,一看就是好庄稼把式。”
罗师成憨憨一笑道:“使唤牛使唤了几十年,又挑了几个大市,还买个孬货回来,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庄稼人。”
“那是,一上手就知道好坏。”罗学云笑道,“佬,牛牵我家去,我照看两天,喂他点药水,免得它水土不服,害上病。”
罗师成惊疑道:“难不成我这牛有啥毛病,我没看出来?”
“没有的事,恁肚子放心里。”罗学云道,“坐拖拉机回来的,一路有些颠簸,到新环境,草啊水啊,可能有些不适应,我给它调养调养,省得病倒不能下地干活。”
“又麻烦学云,多不好意思。”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罗学云将牛牵进牛棚,崭新的砖房牛舍。
它有福气,比罗学云买的大黑牛先入住豪华屋子。
罗师成买的牛,没什么大的问题,只是照料不好,加上转换环境,有些虚弱。
用聚灵液补一补,调养几日,壮大它的免疫力,让它能适应为上罗坡服务的工作。
若是干得好,将来还可奖励浸泡聚灵液的草料,令它多奉献几年。
从长远计划讲,罗学云更想上罗坡的人去学拖拉机,而不是买耕牛。
水牛在田集能发挥的作用,不过是耕地耙地而已,完全可以被拖拉机取代,只要更多田地纳入合伙范畴,冲抵机械化的成本,便可重启机械化。
摊平成本越低,机械化程度就可恢复越高,乃至于经过改造,耕耘、播种、收获全部都能机械化施行,真正令黄岗变成新农业村。
如此可省四十年蹉跎迁延。
然而,这三五年收拢人心,重新获取大家信任的阶段,必不可少,终是饭要一步步吃,路一步步走,不能光建空中楼阁。
“好牛啊。”
罗学盛替他爹领回水牛,一见到模样,差点惊得没跳起来。
身材高大,皮毛发亮,眼睛炯炯有神,牛角威风凛凛。
这是三百多块能买到的水牛?
谁家舍得把这样的好牛往外卖,日子过腻啦。
他旋即想到,亲爹曾说过,牛买回来有些病恹恹,罗学云带去要调养调养。
“我真没想到,学云医畜生也是一把好手,愣是把牛治得这样精神。”
罗学云摸着下巴,嘟囔道:“怎么感觉有些不对味呢。”
打发罗学盛将牛牵走,令他通知坡上新买牛的人家,都把新牛牵他这边瞧一瞧。
于是乞丐进来,没两天改头换面,大将军出去,让罗学云治牛神手的外号流行起来。
他不知道说什么好,便不理会,让农技组制定计划,安排人手,将种小白菜的地赶紧耕耘了,这玩意有点耐寒性,本属于四季都能种的蔬菜,还可以不育苗直接撒播,需要尽早来一茬。
罗学云则给鸡食中增加聚灵液,赶它们多晒太阳,以让它们尽快产出足够的蛋进行孵化。
只不过残军太少,确实有难度,可也没办法啊,谁让它的蛋那么美味,煎煮、打荷包蛋做鸡蛋羹,大人小孩都抢着吃。
搭建孵鸡坊的时候,罗学云忍不住吐槽,赶快通电吧,没有电好多东西都不方便。
就拿孵鸡坊的保温,显然暖灯比棉花和稻草更好用,既能照明,还能控制温度,要是加上温度计,可以避免纯靠观察感觉的经验之谈。
摄像头是个好东西。
罗学云无端生出这个念头,只要离开土地的生产,还是现代工具更有效率和优势。
因为这些工具的发明,本就是聪明的人类,为了避免靠天吃饭,而研究制造的。
快通电!
第193章 龙抬头
给赵庆同、徐剑华都去了电话,询问电力下田集乡的进度,得到肯定的答案,秋收前是一定能到黄岗的,他们表示关注,周民也很上心。
至于现在的孵鸡,就没办法,只能用老方法。
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先秦时就发现并利用家禽的自孵本能,大寒鸡始乳,正月鸡桴粥。
春秋时便懂得以鸡代孵鸭蛋,解决母鸭不育雏的问题。
然而母鸡孵蛋,终究效率太低。
能孵蛋的母鸡,一般要两三年生长年龄,在某个阶段体温升高,下蛋后恋蛋不去,开始抱窝。
学术上叫就巢性,一窝能卧二十个鸡蛋顶天,能出鸡苗多少,更受天气等诸多影响。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只养二三十只鸡的普通农户,都不愿采取母鸡抱窝育雏的方式,宁愿花钱去买孵鸡坊专业人士育出的鸡苗。
大多数母鸡若是产生就巢性,想抱窝孵蛋,反而要被主人拴住腿,系在树边,时不时还要用棍子抽打,迫使它不能养育自己的孩子,以便持续地下蛋。
是以古代便出现各种人工孵化技术,譬如“炒麦孵化法”、“炒糠孵化法”、“马粪孵化法”,直接加温的“炕孵”和“火孵”技术。
只不过这些方式,都有个要点,要人殷勤看守,温和之气不绝,不唯出齐,亦且速而无坏卵,若乍寒乍热,不唯出之不齐,卵亦多腐坏不成。
没办法,罗学云只能勤看多看,以便精挑细选的头批一百颗蛋,有较好的孵化率。
一连数日,让劳神费力的罗学云有些躁狂,他蹲在孵鸡箱旁,观察里面的蛋,还要时常更换热水袋,控制温度。
为什么母鸡就不能懂事一点,听从主人的指挥,发挥百分百的能力,完成孵蛋任务呢?像机器人一样,叫它什么时候孵就什么时候孵,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任务。
离经叛道的想法在罗学云脑海孵出,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别人抛弃母鸡孵化,主要是因为没法控制抱窝本能出现时间,也确定不了母鸡对孵蛋任务的上心程度,不知能出多少鸡苗,到头还要忍受鸡蛋减产。
聚灵液在手的自己,能否训练一批母鸡,像大黄御雕夜鹰一般,慢慢增长灵性,懂得听从主人的命令,完成任务。
用动物承担机械负责的职能,不正是他早期的想法吗?
罗学云挑选三只好苗子,给它们开小灶,进行独家训练,折腾一段时日,效果不佳。
似乎因为古代,没有人类对它们的祖先,进行类似的训练,因为导致它们没有这方面的隐性基因,不像狗或者鹰,有写入血脉的一些本能。
但罗学云没有放弃。
他在这种训练培养动物的过程中,找到丝丝乐趣,对他而言,就像是借着外在的表象,观察道在不同物种上的体现一样。
于修道一途,亦有裨益。
“二哥,明天集上逢会,去赶集不。”
幺弟站在孵鸡房外高喊:“顺路剃个头。”
二月二,龙抬头。
玉阑地区正月确实是不剃头的,很尊重舅舅,所以腊月尾巴理个发,叫剃年头,然后正月一过的二月二,都蜂拥去理发,说是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叫剃龙头。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幺弟说的逢会,指的是庙会活动,一般会有戏班子到来,集市上无论买卖东西的都比往日多。
豫地常说的集和会,是两种活动。
集,是一种定时定点进行的日常贸易市场,相邻乡镇,你逢单我逢双,隔日进行或者三日一次,月初月末或者碰到节日时令来一次规模很大的集市,比如说雷冲大集。
而会,是一种跟寺庙神仙有关的庆祝活动,常常是围绕着祭祀神仙、祈求保佑进行,附带贸易和娱乐,并不常有。
玉阑地区的庙会还真不少,各种城隍庙会、火神庙会、土地庙会、观音庙会等,有的地方庙都没了,到时间照样要举行会。
田集就是,庙都不剩几座,该逢的会还是如期聚集。
罗学云正为搞鸡的事头疼,不想去凑热闹,随口道:“我懒得去,会上除了人多,啥东西都没有,白走路罢了。”
幺弟闻言顿时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