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三修道种田 第168节
作者:
百里逍遥 更新:2025-11-03 17:18 字数:3662
周民内心波涛汹涌,脸上却平静如镜,很是淡然。
“这个问题乡里已经注意到,秋粮收获以后,会提前组织农技交流会,到时候集体讨论一下,这个青云蔬菜的事情。
你不要着急,先回去组织好秋收,辛苦一大年,别在收获节骨眼上出事。”
杜丘连连点头,嘴上说着保证完成任务,心里却在打鼓。
周民说的好听,怎么感觉不是很支持呢,难道乡里不喜欢村民种菜,怪不得乔新朋如此强硬,莫非是得到消息。
杜丘满脑子胡思乱想,心乱如麻,也不敢在造次,回去通知众人先顾好秋收,把话题强行终止。
谚云“处暑提镰割早稻,白露提镰不论青”,又说“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二成丢”。
意思就是收谷一定要注意时机,早晚都伤收成,现在农业常用水分仪测量麦子稻谷在田地中的水分,来辅助决定收获时间。
这既是为了避免减产,也是为了减少烘干成本,毕竟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都是收割机收完,直接拉走,不需要农民辛苦寻找地方晾晒,因此打谷场都次第荒芜。
对罗学云处在的时间地点,多是靠经验判断,用老农的眼睛手掌嘴巴。
试想一下,戴着草帽,背着镰刀,站在风中,将一撮麦子合在手中碾去麦皮,吹飞,然后将麦子放进嘴里,淡定地点点头道,可以收了。
谁敢不承认,这副场面帅气十足!
论经验,罗学云比不上各位长辈,可是论技术水准和摆范,他是一等一的高手。
修道之后,感悟天地,让罗学云对植物的感应灵敏,他下出的判断,比叔佬们都准确。
又是一波狠狠地圈粉。
村里村外,得知者无不惊叹,然后感慨地对儿孙说道,学学人家罗学云,是把种庄稼弄明白了,才想着种蔬菜的,你们要学全面,不要光看好的。
随着收割的进行,养护得宜的田黄水泥路村道全线通车,田集岔街的几个附送路段亦在收尾,但不影响主路的使用。
有大智慧的劳动人民,自发学会借用平整的马路晒粮食,还好现在汽车不多,不然免费打谷怕是也要上来。
罗学云照例是交钱,把粮食全部留在家里,以供人吃马嚼。
黄张叶三村的其他人却没罗学云这么奢侈,在保留全家口粮之后,还是主交粮食,若是不够,他们也不会像罗学云那样交钱,而是偷偷摸摸跟亲戚买点粮食补上。
粮食卖不上价,不仅是三村的共识,更是现实。
算账,是付出辛苦的劳动者本能。
等罗学云再度带队交粮时,总觉得粮管所的田明营对自己格外亲热,听说是等了好几天,专门想见他。
罗学云跟他打交道不多,一年见不到几面,很是不明白这份突如其来的热情,所为何来,只好跟他勉力应付。
傍晚,罗学晖等人“放工”回来,把车停在罗学云屋旁时,聊到一些事,让罗学云搞明白缘由。
“今年大丰收,地区收粮有调整,除开公粮外,很多地方都不再多收粮食,导致不少农户没法把粮食换成钱,堵着粮管所要说法,村支书村主任几乎要住在乡里。”
交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平价粮,价格数量都定死,必须交足,超过数量的部分,可以稍稍涨价,叫做议价粮。
粮食统购统销,不允许私人买卖,多余的粮食想要换成钱,只能卖给粮管所。
所以……
“这是个大问题。”罗学云叹道,“倘若处理不好,这个年关又要多事了。”
学晖几个很不以为然。
“咱们家里留的粮食都不一定够吃,犯不着着急。”
翌日,村里都在讨论卖粮的事,不由自主地夸起罗学云,说什么要不是他一力主持,带大伙种蔬菜,现在发愁的就有他们一份。
“庄稼人呦,一代一代都是这样。”幺爷亦是感慨万千。
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作为生产粮食的庄稼人,遇到这种困难,没有半点办法,只能求爷爷告奶奶,等“开恩。”
谁能开恩?
田明营双手一摊,表示我反正不能。
周民眉头皱成川字,再问道:“就不能多收一些?哪怕给每户多解决一点,就是帮了他们大忙。”
田明营无奈道:“这不是我们能定的,得听上级指挥,没有钱没有仓库,怎么多买怎么存储?最好的办法是找县里。”
他指了指门外:“村里有困难往乡里跑,乡里有困难也得往县里跑呀,这不是咱们一乡一村的问题,不能自己兜着。”
周民沉沉叹气,走到办公室外,安抚住门外守了一夜的乔新朋、杨铁等人,招呼联络员沈栋坐上去县里的拖拉机。
“刚才的人堆里,好像没见山边几个大队?”
沈栋答道:“黄岗张岗叶岗,的确没有来人。”
“为什么?”
周民还没问完,就叹口气。
“难道罗学云那小子讲的,真是实在道理吗?”
第257章 庆功宴
拖拉机轰轰响,周民沈栋去得快,回得也快。
着急的问题没有解决办法,倒是脸上愁情更甚。
“看来全地区都被打个措手不及啊。”
周民发现这两天都在叹息,可是脸上还得装出一副无事发生的镇定模样,否则别人只会更加慌乱。
一回到田集,周民便召集乡里干部们开会,
“乔岗沈寨几个大队的人,都劝回去了?”
沈栋答道:“有乔杨两位同志带头,其他人跟着就散了,只是可能待不了多久,若是县里一直没消息,还会过来。”
周民微微点头,对着全场咳咳两声。
“同志们,卖粮难这个突发问题,县里地区都已经知晓,正在研究解决方案,上级也要求我们,发挥积极性,大家集思广益,有什么办法都说出来讨论讨论。”
问题发生以来,大家伙都知道肯定会有这么一遭,方法行不行的再说,必定都有点子藏在身上,只是等着谁先开口。
气氛一时沉凝,眼看周民要皱眉头,二把手王运琼连忙扫视下去。
收到信号的胡嵘硬着头皮道:“老胡我抛砖引玉,有说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改-开以来,上级一直强调发展经济,要各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次粮食问题,也能照这样办嘛,粮管所不收,咱们想办法找找酒厂醋厂米厂,多跑一跑,能解决一点是一点,实在卖不出去,咱们乡里也可以搞个小酒厂醋厂啥的。”
周民心里顿生烦躁之感,胡嵘的建议完全投机取巧,打着解决问题的名义,实际是想找县里要资金,搞企业建设。
粮食难卖不是一乡一县的问题,别人的厂又都有生产计划,哪能多收粮食,说到底就是虚晃一枪,接着由头嗷嗷哭跟上面要东西。
要真按照他说的办法,上级会这么想,有问题不解决问题,反而想“趁火打劫”?
为了不破坏讨论氛围,周民强忍着没有发表意见,等着其他人出言。
可惜你一言我一语,都是纸上谈兵的空谈,没有一点建设性的作用。
譬如,让老百姓别着急卖,放在家里藏着,说不定来年春就有销路了。
这不是扯淡!
很多人为什么着急卖粮食,就是等着换钱花,冬小麦过年关明年春耕,哪一项不需要真金白银?新粮变成陈粮,存储损失、价格折损,责任谁负?
“还有没同志有办法?”周明淡淡问道。
众人皆是感受到领导的不满,只得暗暗叫苦,这不仅是田集一乡的大问题,他们要有本事解决,岂不是够去地区当差?
曹安俊瞟了数眼,终于开口。
“农业这块,我管的比较多,只是这次事件发生得太突然,大家没有做好准备,一时间没有好办法,不过我有个建议,可以向有经验的人问询。”
周民道:“什么叫有经验的人?”
曹安俊答道:“田集十三个生产大队,来了十家堵门,唯有黄岗张岗叶岗,没有露出半点风声,按理说他们三家临近大山,更需要卖粮换钱,为什么坐得这么稳?
曹国宏还好,张家旺叶保荣可不是那种什么事都自己扛,不来麻烦乡里的人,我想他们可能是有解决办法,是不是可以向他们取取经?”
席间众人暗骂狡猾,这三村为什么不闹,大家伙谁不是心知肚明,曹安俊倒好,居然懂得顺水推舟,不动声色地把族侄抬出来,怎么地,还想让曹国宏升到乡里来?
可是他们却不得不出声附和。
倘若说田集有什么能人异士,可解而今危局,怕是只有声名远播炙手可热的罗学云,再加上周王俩人,都跟他关系不错,这个答案比较能堵住他俩的嘴。
果不其然,周民沉思片刻道:“打电话通知……,算了,沈栋,你代乡里亲自跑一趟黄岗,把曹国宏黄自立还有……罗学云请到乡里来。”
席间一阵压抑的惊呼声。
亲自跑一趟,请,重读罗学云,什么意思,搞三顾茅庐那一套呢?
不会真把解决希望,寄托在罗学云身上吧。
众人面面相觑,终于感觉到一丝很不寻常的意味。
草草吃过午饭,沈栋便想搭拖拉机下乡,但这个时间点路上没有顺风车,他也不好使唤乡里的,想了想,便骑上自行车下乡。
顶着一路大太阳,浑身流汗地登门,再怎么说诚意有了吧。
呦呵!
田黄水泥路修好,宽阔平整,自行车一路疾行,沈栋眼中闪过一丝惊骇。
他住在镇上,没事不往这边来,虽然听说路修好了,很便利,但没想到是这个便利法。
就好像是,自行车突然不是自行车了,有种解开枷锁的感觉,轻便快速,蹬一下能跑好远,还没有磕磕绊绊,说实在话,比去城里的碎石路舒坦多了。
不知不觉间,罗学云已经做了这么多事吗?
沈栋一路疾驰,冲着上罗坡杀去,周民虽未明说,可他却知道谁才是正主。
真是豪气啊。
望着一路通到罗学云家门口的水泥路,还有成片的水泥坪,沈栋忍不住感慨,罗学云这家伙果然舍得,真借着修路的材料,把家门口都升级了。
堂屋清幽,有一人一狗。
一人睡在竹制躺椅上,前后晃悠,十分惬意。
一狗趴在冰凉的水泥地上,安然入睡,听到动静才抬起头。
“罗学云在家吗?”沈栋轻敲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