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作者:
金乔沐 更新:2025-11-08 17:10 字数:3136
湘水流域水资源充足,待看到农家弟子们汇报的问题后,林凤至脑子里就冒出了龙骨翻车。
原来的汲水工具还有桔槔和辘轱,但比起龙骨翻车,效率就远远不够看的。龙骨翻车一次性就能 汲取相当体积的水量,适合大面积农田的灌溉,通过调整车身 长度和倾斜的角度,也可以适应不同水源和农田之间的高度差。
而且龙骨翻车的操作也很简单。总的来说,自东汉龙骨翻车被毕岚发明以来,它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本 林凤至还想着,只有她和胜宽能 够制造,勇勉强算半个技术人员,龙骨翻车可能 要排到后面去。现在好了,这个时代最接近科学、最懂技术的一批人来了。别管他们是楚墨秦墨还是齐墨,能 干活会做事儿、能 够为劳动群众减轻负担,就是好的墨家弟子。
她颇为激动,连忙问勇,说:“他们现在在哪儿?已经安顿好了吗?还有多 余的屋舍给他们吗?没有就现造。”
实际上,因为越来越多的外族人来到柯络人族地做工,县令早早征调劳役,修建了县城通往族地的路,也派遣了相关的吏员协助管理和征收赋税。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容纳近千人的工坊。
林凤至知道工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早早地预留了许多 屋舍,空房当然有啦。不仅如此,为了让柯络人住得好,她还专门拨出三分卖布的利润,给柯络人的房子做装饰。
只看住宅区,根本 想象不到,在几 个月前 ,这里还是一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蛮夷部族。
“他们先是去了织室,接着胜宽又带他们去了河边看水力 磨盘了。”勇略略思索,想起几 人的反应,又想笑又自豪,说:“说着什么‘竟能如此’、‘智者乐水’,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做出如此巧夺天工的器械,说着就要来找大巫了。”
勇说的都有些保守了。
那些墨家弟子,有人激动到当场掏出工具丈量磨盘和叶轮的尺寸,歪斜着身 子想要测算角度。
他们近乎狂热地看着运作中的水力 磨盘,一边忍不住分 析水流冲击水轮时的动量转换。
“疾趋而前 ,形之所奋。”
他们窃窃私语,当场讨论能 否进一步优化齿轮啮合度,或者调整水轮倾斜角度以适配不同的流速。
感性的人热泪盈眶,他们想到水力 磨盘能 解放无数的舂米劳力 ,高呼道:“此械若传遍天下,壮者可耕战,幼者可习义,岂非为兼爱之道?”
于墨家弟子而言,水力 磨盘不止是奇观,更是自然伟力 与凡人智慧完美结合造福苍生的象征。当奔涌的河水推动石磨发出轰鸣,他们听 见的是墨子“兼爱非攻”的回 响。
当他们自胜宽口中听 见林凤至还有无数个可以造福于黔首的设想时,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 。
于是,还没等林凤至去见他们,胜宽就带着墨家弟子来了。
起初,双方都还有些拘谨,直到林凤至从杂乱的书案上抽出一张画着水转大纺车的绢帛。
水力 磨盘能 研究出来,林凤至寻思着,能 不能 也顺便研究一下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是宋元时期出现的产物,宋元水转大纺车能 同时驱动三十 二个纱锭,以目前 秦代的技术水平来说,如此精密的器械几 乎不可能 实现。
但林凤至想,她又不是要一比一复刻,她想看看秦代墨家的极限在哪里,也想看看能 否更进一步地改善黔首的生活。如果水转大纺车能 够实现,她起码能 实现湘水流域的黔首人人有衣穿。
她的设计图当然还未完工,所呈现出来的也稍显异想天开。
“你 说的同时运作三十 二个纱锭根本 无法实现,比花楼织机还难做。”胜宽思及林凤至不做无准备的工作,耐着性子说道。
“那再少一些?五个纱锭?”林凤至心知难度很大,直接将纱锭砍到零头。
“木质的齿轮根本 无法支撑纺车的运作。你 也看到了,这几 日光是水力 磨盘的运作,就已经更换了两个齿轮了。”
还不待林凤至提出新的设想,与胜宽一起来的墨家弟子们七嘴八舌地围坐上前 ,他们传看着绢帛,把勇都挤开了。
“用青铜先试试,若是模型可行 ,我们再将青铜换成 铁。”
“防缠绕的部分 ,也许可以用硬木和蚕丝绳固定?”
“不行 ,这般弄下来,断纱率极高,不妨试试竹制,韧性也好。”
“且不说从哪里弄来铁,生铁的韧性也并未高到哪里去。生铁还不如青铜,极脆不说,还容易断裂。便是熟铁,也不如青铜好用。”
林凤至听 得众人三言两语之间推翻又重构,轻轻啊了一声。她倒是忘记了,秦代的燃料温度不足,铁极易开裂,仅用于关键部件。相较之下,这个时代的人们使用青铜多 年,对其特性明了。单纯想要韧性好的部件,青铜也许比还未研究透彻的铁更合适一些。
但林凤至知道怎么让生铁变成 熟铁,如何将铁的韧性提高。
她下意识就说道:“先做,我能 想办法解决。”
胜宽倒是不意外林凤至能 解决,只是好奇她为何对水转大纺车如此坚持。
林凤至解释道:“若是水转纺车可行 ,也许产出的麻纱可抵十 名女工。”
胜宽似有所悟,林凤至总是很偏爱那些能 够改善生活的技术、器械。她提出的很多 东西都是期冀能 用自然之力 替代人力 。譬如豆腐、水力 磨盘和现今的水转纺车。
某个墨家弟子积极好问:“什么方法?”
这人便是方才 说生铁熟铁头头是道的墨家弟子。
林凤至听 到胜宽叫他赤粟。
林凤至笑了一下:“得等县令答应的铁矿到位了才 知道。”
自从接过县令投来的橄榄枝后,县令跟打了鸡血一样,出钱出人出资源。不说目前 本 就火热的织布,之前 林凤至还担忧过丝麻储存量不足,隔天县令就从隔壁县城拉来了几 十 车的丝麻,也不知和隔壁县令达成 了什么交易。
林凤至心心念念的铁矿,只是稍稍在县令面前 提了一嘴,他当下就答应凑备好了送几 车过来给她,连要做什么都没问。
后来林凤至才 知道,千灵县内没有铁矿。这可能 也是千灵县内铁制农具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原因。
也不知县令又从哪里给她弄来的铁。
赤粟提及的生铁极脆易折,林凤至当然知道。秦代是古代铁器发展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个时期,铁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农业领域,但兵器仍旧以青铜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秦代采用竖炉冶铁,炉温也不高,加上尚未掌握炒钢、灌钢等高效脱碳工艺。铁的含碳量高,就导致产出的铁硬度高但是极脆。
林凤至环视四 周,看见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她心下失笑,还是解释一二:“以生铁为原料,加热至半熔融状态,而后持续搅拌,最后得到的铁韧性高于现今制法制成 的铁。当然,这需要另外做高炉和鼓风的设备,非一日之功。”
现今冶炼钢铁的技术无法解决硬度与韧性之间的矛盾,生铁硬而脆,熟铁韧而软,优质钢铁产量极低。
林凤至说的,是西汉时期的炒钢法。炒钢法是在地面上挖出缶状炉缸,内层涂以耐火泥,上置顶盖,做成 炒钢炉。冶炼时,将生铁料烧成 熔融或半熔融状态,鼓风吹炼并加搅拌,使成 为熟铁,或在有控制地脱碳的条件下成 为低中碳钢以至高碳钢。流传至今的传统炼钢工艺仍沿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它以生铁为原料,价廉易得,生产率高,有极大的优越性。*
在炒钢法的基础之上,又催生了更加先进的复合工艺——百炼钢和灌钢法,进一步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
只是,单单做高炉需要考虑的东西就很多 ,炉高、炉腹直径、炉身 倾斜角度等等都需要测算。
“我曾做过高炉,也曾冶炼过铁器。钜子说,那水力 磨盘是你 做出来的。”赤粟再度开口,他的脸上充满了怀疑:“生铁、熟铁都做过,你 说的方法我也尝试过,冶炼出来的铁反而更脆了。”
林凤至为之侧目,没有因为对方的质疑而生气,新的技术走到台前 有质疑声是很正常的。她只是心平气和地说道:“成 与不成 ,日后自有分 晓。既然你 有相关的经验,前 期高炉的准备、炼制就由你 来负责。可好?只是,你 必须按照我给你 的图样去做。”
林凤至觉得赤粟肯定是用类似炒钢法的方式做过钢铁,可能 因为炉温、耐火材料、送风系统无法突破才 导致的失败。
赤粟不再说话,专心地看着林凤至提笔在绢帛上画出的高炉形状,并默默在心中对比。
高炉的长、宽、高比他使用过的都更大些,原本 直筒形状的炉身 被她改成 微微倾斜的锥形。
她还将每个部分 烧制要点 写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