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第445节
作者:南柯一凉      更新:2025-11-08 18:25      字数:3084
  郑义见其他人也看好《老井》,从善如流,果断确定了题目和大纲。
  方言拍了拍朱伟的脊背,向郑义推荐朱伟来担任这篇的责任编辑:
  “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当然没问题,而且必须让朱老师负责我这篇《老井》。”
  郑义虽然略感遗憾,但也爽快答应。
  “别别,当不起‘老师’的称呼,咱们还是按平常的来,叫我‘小朱’就好。”
  朱伟扬了扬手。
  “这怎么行,工作的时候,必须称职务!”郑义语气认真,“小朱老师,以后多多关照。”
  “相互关照,共同进步!”
  朱伟瞥了眼把自己推到台面上的方言,心里倍受感动。
  焦祖尧夸奖道:“朱老师既然是跟着方老师,将来也一定会像方老师一样,成为名编的。”
  方言拍了拍他的肩,“作者和编剧是相互成就,他能不能成名编,还要仰仗你们各位才行。”
  朱伟心领神会,显然是把自己当成嫡系,将晋西文坛这一块地盘交给自己来打理。
  在他的眼神暗示下,站起了身,规规矩矩地向在场晋军的大将们敬酒。
  “方老师,我这里也有篇稿子,能不能请你帮忙看看?”
  刚刚郑义和方言的谈话,早早地落入在场其他人的眼里,不少人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就算你们不问,我们也一定会问。”
  方言自然是来者不拒,“我和朱伟在来晋西的火车上,就已经商量过了,如果有机会的话,试试能不能在《人民文学》上专门发表一组来自晋西作家的……”
  听到这话,桌上的众人看向方言和朱伟的目光更加炙热了,眼里冒着精光。
  俺们晋军可太想进步了!
  …………
  时间飞逝,转眼过去了3天。
  在此期间,方言和朱伟参加了晋西作协特意举办的一场小型文学研讨交流会,收获颇丰。
  不单单是物色到更多像郑义这种合适的人选,而且还在晋西青年作家里约到了不少的稿子。
  除了寻根文学这个类型之外,也有乡土文学、改革文学等等。
  方言这个喜讯,第一时间地分享给了远在燕京的王朦。
  “三晋大地,果然是人文沃土,哪怕是式微,也只是暂时的,很快地就能爆发新的生命力。”
  “要不然,也不会被称作‘三晋文脉’了。”
  “看样子,这批在晋西挖掘的稿子和作家都很合你的心意对吗?”
  “这么说吧,等这些发表的时候,我会在这期的编者按里写上这么一句。”
  方言道:“三晋文脉,薪火相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晋军崛起,值得期待!”
  虽然只有短短24个字,但意义非凡,意味着在全国文学界里,除了粤军、湘军、陕军、御林军、直系、奉系、川军等以外,又出现一个高举以地域性为标志的文学旗帜的“晋军”。
  整个文坛,不能说是“军阀割据”,也至少是“百齐放”,争奇斗艳。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近在眼前!
  “你这边办好了,我这边也谈得差不多了。”
  王朦说,已经跟《收获》文学出版社谈妥了,时间暂定在10月25日。
  “20多天筹办个会议,够了,时间上绝对富余。”方言道,“地点呢?在燕京办还是在沪市?”
  王朦回答:“都不是,选在了杭城。”
  “怎么定在这儿呢?”方言好奇不已。
  “这是一个折中的法子,不管是定在燕京,还是定在沪市,都会有另一方的同志觉得不满意。”
  王朦说:“与其这么别别扭扭的,索性选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第三方地区,高高兴兴地开个会。”
  方言思考片刻,“也好,十月金秋,西子湖畔,在杭城办这个会,也不失为一桩美谈。”
  第400章 《推理世界》问世(二合一)
  方言的晋西之行,在游历过忻州的五台山佛光寺之后,就此结束。
  25日举办“寻根文学”主题的全国研讨会,虽然时间宽裕,但也需要有人来统筹布置。
  于是,前脚确认了晋军的参会名单,后脚便不再晋西多逗遛,打道回府,直奔燕京。
  两人第一时间连家都没有回,出了车站,马不停蹄地来到《人民文学》编辑部。
  此时此刻,王朦、刘剑青、陈晓曼等人正传阅着一部部方言从晋西带回来的。
  “还有这么多。”王朦发出一声感慨,“这可真是不少啊。”
  “要不然,怎么说‘晋军崛起’呢?”
  方言说自己最看好的是郑义的《老井》,不过目前还处于大纲阶段。
  “不急,不急。”王朦摆了摆手。
  刘剑青补充了一句,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再过几天就要发行了,这些晋西青年作家的稿子肯定是来不及登上10月这一期,要发表的话,只能安排在下一期的《人民文学》。
  “也好!”
  方言点了点头,“到时候,可以跟研讨会讨论的内容一并发表,扩大寻根文学的影响力。”
  王朦慈眉善目地看着他和朱伟,“这趟辛苦你们了,待会儿回去好好休息。”
  朱伟说:“主编,我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方主任,这趟跟着他出差,真的是长了见识。”
  王朦笑了笑,然后把方言单独喊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两人面对着面,坐了下来。
  方言本以为接下来聊的会是研讨会的与会名单,没想到谈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推理世界》。
  就见一份过时的文艺报,被王朦递到了自己的面前,版面大篇幅地为《推理世界》的发行预热。
  “听说这是你跟《科幻世界》那帮编辑鼓捣出来的东西?”
  “没错,我给出的主意。”
  方言面不改色,“推理现在在国内是一片空白,我想咱们华夏也该有一本专门发表推理犯罪、刑侦破案的刊物,既可以开拓通俗文学的领域,又能让科幻世界出版社创收,一举两得。”
  王朦投去意味深长的目光,“新闻上讲,首期的稿子都是你写的?”
  “也不完全是,里面还有不少外国推理的译稿。”
  方言大大方方地承认,“至于原创的那一部分,的确全是我写的。”
  “你呀,总是给我整出些新花样。”
  王朦笑眯眯道,“我还听说,这个杂志的编辑部就设在燕京,编辑是王硕、钟阿城几个。”
  方言并没有否认,只是说负责向自己约稿的联络员,是由出版社的社长杨潇亲自担任。
  “写归写,但以后如果有好的作品,要多想想人文社。”
  王朦道:“就算不能在《人民文学》发表,不还有《当代》嘛!《当代》的编辑们可是一直都想跟你约一次稿。”随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秦兆阳主编甚至好几次堵着我的门说这事儿。”
  “我这不寻思着推理发表在《当代》上,不够严肃嘛,下次一定!”
  方言装着明白揣糊涂,在《推理世界》上挣的稿费,那是《当代》能比的吗?
  “你啊你,可要长点心,知道吗!”
  王朦也不再深究,而是找他要份《推理世界》的样本。
  方言嘿然一笑,站起身来,“这没问题,明天我就给您送来。”
  …………
  天色渐暗,并没有回什刹海,而是去了南锣鼓巷。
  杨霞从厨房里走出来,本以为是方燕放学回家,没想到来的竟然是方言。
  “岩子,你可算回来啦!”
  “妈,怎么啦,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没有没有,是你姐让我跟你说,《红楼梦》剧组最终的选角要开始了。”
  “姐怎么会让您来转告呢?”
  “忙呗!”
  杨霞道:“这段时间,你姐可是结结实实地忙坏了,连家都顾不上回了。”
  方言一问才知,《红楼梦》剧组原本合作的服装设计单位,竟然坐地起价,每张服装和舞台设计图竟然叫出了300元的天价,这对于本来资金不足的《红楼梦》剧组来说,不啻是雪上加霜。
  在紧急地开会研究之后,决定放弃原先的服装设计单位,把工作交给史延芹和方红。
  本来方红只是来打下手的,这下子,真的成了《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师。
  “你姐让你开会的那天,先到她那儿一趟。”
  面对杨霞的再三叮嘱,方言记了下来。
  五天之后,会议就在陶然亭公园里的招待所内如期举办。
  顾问委员会的顾问、电视台的领导,以及电视剧剧组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地到场。
  方言刚一进门,就被守株待兔在门口的方红叫到了一旁,脸上写满了忧色。
  “姐,你怎么在这儿?不是让我上你办公室找你吗?”
  “来不及了。”
  “到底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