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第92节
作者:
十口可可 更新:2025-11-12 03:10 字数:3645
“这倒是……”李春兰被说动了,“而且,有了固定资产,心里也踏实。
万一……我是说万一,以后生意上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需要周转,房子也是个底气。”
“不过,这事也得从长计议。”苏建国毕竟经过事,兴奋劲过去后,冷静下来,“不能瞎买。得看看区域,看看规划,学校、地铁这些配套都得考虑,不然不好租,将来也不好卖。”
“嗯,”李春兰点头,“到时候咱们多跑跑,多问问。也可以让晓晓帮着参谋参谋,她年轻人,懂的多,会上网查资料。”
“对,让闺女把把关!”苏建国对这个提议非常赞同。
接下来的日子,苏建国和李春兰的生活仿佛又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卤味摊子照常经营,但闲暇时,李春兰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房产广告,关注起京市各区域的楼市新闻和政策动向。
看着拔地而起的高楼和中介店里滚动播放的房价信息,苏建国忍不住咂舌:“好家伙,这价格,真是一天一个样。”
“是呀,而且你看就李虎说的通州,这价格哪像是五环外。”
苏建国也摇着头,这拆迁款一天不下来,他们就买不了,只能看着价格一天一个样,抓心挠肝的。
苏晓那边知道爸妈又要买房,只说了一句好主意,就什么也不管了。
反正在北京,五环外买的房子也是翻倍的涨。
而且08年经济危机,房价还会回落一些,正是入手的好时机。
苏晓给了爸妈一些意见后,又回归到了403实验室。
她们创建的微博,经过持续、高质量、且不断创新的内容输出,让她们的粉丝群体愈发稳固和扩大,互动也更加活跃。
而苏晓预料中的“靠谱合作”,也终于悄然而至。
这次联系她们的,不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而是一个在国内以成分温和、注重科研背书著称的中高端护肤品牌——“植研所”的市场部人员。
对方表示,团队关注“403实验室日常”很久了,非常欣赏她们严谨的态度和对成分的深入理解,希望邀请她们进行一次深度的内容合作。
“不是简单的硬广投放,”对方在电话里详细解释,语气诚恳。
第152章 一些小风波
“我们希望基于双方共同的专业理念,打造一期深度的科普视频。
可以围绕我们品牌核心的某个专利成分,或者某个你们也感兴趣的技术痛点,比如敏感肌保湿、油痘肌修护进行探讨。
由你们主导内容,我们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和部分研发人员的访谈支持。
视频中自然会提到我们的产品,但是以解决方案之一的形式出现,重点是传递科学护肤的知识。”
这个合作模式让403宿舍的四个女孩都非常心动。
这不再是单纯的广告,而是基于专业对等的知识分享和理念碰撞。
既能丰富她们的内容,也能接触到更前沿的行业信息和研发思路,同时合作品牌的调性与她们也非常契合。
“我觉得可以接!”孙薇首先表态,她看到了品牌背书和内容提升的双重价值。
赵琳仔细阅读了对方发来的合作草案和品牌技术白皮书后,也点了点头:“‘植研所’的科研背景确实扎实,他们的核心成分文献支持充分,合作模式也尊重我们的内容自主权。”
陈欣更是兴奋:“这可是‘植研所’哎!咱们这算不算是被主流认可了?”
苏晓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最终拍板:“接!但细节要敲定清楚,尤其是内容的主导权和审核权必须在我们手里。”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宿舍里充满了新的激情。
她们与“植研所”的研发人员开了几次线上会议,深入研究对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反复打磨视频脚本。
确保内容既专业准确,又能被普通观众理解,并且牢牢把握住“科普”的核心,避免变成纯粹的产品宣讲。
这个过程,对她们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提升,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行业世界的大门。
当最终的合作视频——《破解敏感肌保湿难题:“外源补充”与“内源修护”如何协同?》发布时。
视频播放量、点赞评论数据都远远超出了预期,甚至被一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转发。
“植研所”方面对合作效果非常满意,不仅支付了合理的合作费用,还表示希望建立长期的联系,并邀请她们有机会参观其研发中心。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成功合作,403实验室在微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开始有更多品牌和机构关注到这几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
找他们合作的商家也越来越多,不过几人没有为了钱什么都接。
而是认真的考察和评估再加上几人试用之后,多范围考量才决定要不要接。
尽管如此几人除了上课学习,剩下的时间也全部都被拍视频占满。
随着几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视频做的风生水起,微博上开始有了一些负面评论。
起初只是一两条零星的质疑:
“学生党做的护肤品能信?不就是小打小闹,哗众取宠。”
“成分表看着漂亮,谁知道实际添加多少?实验室条件能跟大厂比?”
“开始接广告了?果然最终还是向钱看了,取关了。”
“说是清华高材生,谁知道是什么草台班子假冒的。”
这些声音起初并未引起太大注意,毕竟在庞大的粉丝基数下,有不同的声音很正常。
但渐渐地,类似的评论开始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明显攻击性的言论,质疑她们的专业背景。
嘲讽她们是“纸上谈兵的学生妹”,“说她们伪造身份,根本不是什么高材生。”
更有甚者,开始捕风捉影地暗示她们的数据造假、与合作品牌有“特殊交易”。
“这些人怎么这样啊!”陈欣最先沉不住气,看着一条条刺眼的评论,气得眼圈都红了。
“我们辛辛苦苦做内容,认认真真做产品,筛选合作比谁都谨慎,凭什么这么说我们!”
孙薇相对冷静,但眉头也紧紧皱着:“树大招风,这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应对。
“如果直接下场吵架,反而显得我们心虚,也拉低了我们一直营造的专业形象。”
赵琳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地扫过几条最具攻击性的评论。
“有一部分是纯粹的情绪发泄,但还有一部分……发言模式和内容高度相似,不排除是有组织的水军。
可能是我们拒绝了某些合作方,或者触动了谁的利益。”
苏晓一直沉默地看着,内心并非毫无波澜。
后世这种买水军黑人的行为很普遍,她们应该就是被人针对了。
“薇姐说得对,我们不能自乱阵脚,琳琳的分析也提醒了我们,背后可能不简单。”
她环视着三位伙伴,“那些质疑我们不是清华学生的,说我们是草台班子的,这种很好自证,我们就在视频内容里面对穿插一些校园生活的片段就行,也不用刻意去证实。”
“其他的先冷处理,我们先保证视频质量,最近多出一些实验室的视频,只要我们的专业能力越来越强,这些就不攻自破。”
“行,就按你说的办!”另外三人认同的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的视频素材不再是寝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她们拍了一些平时上课,去食堂,操场散步等视频素材。
就等着用最新一期的视频来打脸那些说她们假冒的黑子。
其实他们现在的视频下面也有认识她们的同学评论,证实她们确实是清华的学生,无奈黑子太能干,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苏晓这边经历了403实验室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舆论风波,苏建国和李春兰那边也遇到了一些事情。
因为上次和李虎聊到房子,夫妻俩最近研究房子研究的上头,卤味生意都有点顾不上了。
是要刮风下雨那必不会出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他们这个夜市是固定摊位,。
所以经常有人来买卤味就看见摊子空空,只留一张纸上面写着:“店主有事,休息一日。”
没想到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营模式,非但没让生意变差,反而更加红火起来。
只要一出摊,那必是排队排的老长,准备的食材也是没一会就卖完了。
一次两次苏建国以为是巧合,每次都这样,苏建国就有点懵圈了。
结果一问才知道,她们家摊子在这片出名了。
第153章 总算踏实了
然而,生意太好,难免招人眼红。
菜市场里其他几个固定摊位,尤其是同样做熟食的几家。
见苏建国家三天两头不开张,生意反而比自己天天守着还好,心里就开始不平衡了。
一些风言风语和小动作也随之而来。
先是有人偷偷跟市场管理员嘀咕,说苏家卤味是不是加了什么不该加的东西,不然怎么味道那么“勾人”?
管理员碍于情面,还真来抽查过一次,结果自然是啥问题没有,苏建国用的都是真材实料。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旁边卖凉菜的王婶,仗着自己摊位位置固定,开始有意无意地把自家的杂物、菜筐往苏家摊位前挪,挤占他们出摊的空间。
苏建国一开始没在意,挪开就算了,可接连几次都这样,李春兰先忍不住了,一次王婶又把泔水桶放在他们摊位正前方,她直接上前理论:
“王姐,你这桶放这儿不合适吧?我们等下还要做生意呢!”
王婶眼皮一翻,阴阳怪气地说:“哎哟,李妹子,你们不是‘大忙人’嘛,十天半月不来一回,
这地儿空着也是空着,我放会儿怎么了?等你们真来了再挪呗!”
李春兰气得脸色发白,苏建国赶紧把她拉到身后。
他脸上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但眼神沉静了下来。
扫了一眼周围几个竖着耳朵看热闹的摊主,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开:
“王姐,话不能这么说。摊位是市场统一规划的,我们租了,使用权就在我们这儿。
我们出不出摊,是我们自己的事。您这样占着地方,不合适。”
他顿了顿,目光看向其他摊主,“大家都是做小本生意的,起早贪黑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