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32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32      字数:2286
  【秦念:伤治下之民以修陵,先赔上自己的名声,再让后世的掘墓者大赚特赚。刘彻,你确定还要这么做?】
  【刘彻:……】
  刘彻本该以秦始皇陵自辩,但他很快就意识到秦正是因为伤民过度,才致使二世而亡。
  秦念言封禅之过、言修陵之过,看似在指责他的过错,实则更像是在劝谏始皇帝。
  大汉未因这二者而亡,但“户口减半、盗贼四起”亦是触目惊心。
  这时候刘彻才从盛怒中冷静下来。
  泰山封禅之事,他已然因为“昏君封禅”一事决定放弃。
  但修陵……
  事死如事生,刘彻现在仍不愿放弃死后的享乐。
  ………
  为什么现在不能北击匈奴?
  因为国库空虚。
  封禅,他本欲行此事。
  修陵,从他登基开始就在做。
  秦念此言,究竟是对刘彻所说,还是在向他谏言?
  大秦因何而亡?
  嬴政沉思。
  ………
  修陵伤民之说,触动的也不仅仅是秦皇汉武二人。
  其余皇帝都有修陵之事。
  虽不及秦皇汉武,但必然都会伤民。
  李世民现在还没开始修陵,连唐祖陵都还没开始修建。
  但他深知一旦开始修建,必然伤民。
  该如何是好?
  【秦念:还有均输平准。原本是既能提高财政收益、也对百姓有利的措施。你却没能限制住官吏腐败,将原本可以青史留名的善政,给执行成了褒贬不一的朝廷敛财。】
  第19章
  桑弘羊的均输平准,是秦念读到时为之惊叹的政策。
  平准法最早出现于战国,李悝在魏国实行“平籴法”,用于管控粮价。
  而三百多年后,桑弘羊开创性地将平准法推广到粮食以外的商品。
  这是华夏史上首次实现国家对大量商品的系统性物价调控。
  【刘彻:何谓均输平准?】
  漠北之战消耗巨大,刘彻的国库极为空虚。
  不然也不会与张汤商议出勒索王侯钱财的白鹿皮币。
  如今看到有“提高财政收益、也对百姓有利”之策,刘彻当然想要采用。
  【秦念:桑弘羊提出,将郡国向中央缴纳的贡品按市价折合为当地盛产的物品,均输官负责将这些物品转运到其他地方高价出售。】
  【秦念:在均输法的基础上,平准官负责在物价低时收购、物价高时售卖,就可以平抑物价并赚钱差价。】
  桑弘羊既惊且喜!
  他虽然受前任大农令郑当时所荐,受命参与盐铁官营之事,但现在依旧只是侍中。
  均输平准一出,桑弘羊确信自己必然能够受到陛下的重用。
  这是被后世秦皇定论为“可以青史留名的善政”!
  桑弘羊欲求青史留名!
  “桑弘羊,朕任命你为大农中丞,先领盐铁事。均输平准一事,务必尽快制出章程。”
  领命之后,桑弘羊大胆进言:
  “陛下,臣请询问官吏腐败之弊!”
  【刘彻:官吏如何腐败?】
  秦念怀疑“刘彻”在水时间。
  都是打工人,合情合理。
  她当然要配合。
  【秦念:其一,均输官吏强迫百姓贱卖自己生产的物品,去购买均输法要求的当地物品。同时,均输官吏还会在验收时百般刁难,借此对百姓强买强卖。】
  刘弗陵眼中异彩连连。
  盐铁之议上,儒生就是以此为由反对阿父施行的均输平准!
  【刘彻:应当何解?】
  【秦念:百姓继续上交原本的赋税,替换成均输物这个步骤交由官吏来办。】
  竟如此简单?
  刘弗陵没有质问霍光为何不提此法。
  此刻他想起了秦念所说的“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刘弗陵想不到这个办法,是因为他没有去过民间,他不清楚具体情况。
  就连他的阿父汉武帝,也在《轮台诏》中提及边塞守备涣散的情况无人上报,需要从俘虏口中才得知真相。
  蒙蔽君王,是这些臣子的共识!
  盐铁大议上那么多官吏与儒生,都在争论均输平准的利弊。
  却无人提及“替换成均输物这个步骤交由官吏来办”这个最简单的办法。
  因为无论哪一方,都于其中获利。
  哪怕是反对均输平准的“贤良”,想要的也不过是废除均输平准更利于他们敛财,并非真心为民。
  所谓与民争利,就只是一面“旗帜”。
  霍光看出了陛下对他的芥蒂,却没有为自己辩解。
  他虽然效忠君王,却深知不能同时得罪盐铁之议的双方。
  那是自绝于天下。
  以先帝的威望,张汤尚且未能善终。
  张汤之死,不仅是因为三长史的诬告,更因为先帝身边有太多人在诋毁他。
  盛宠于先帝尚且落个如此下场。
  霍光生性谨慎,又怎敢在陛下猜忌他时这般引祸上身?
  ………
  刘弗陵都能看出来的事情,刘彻当然也看得出来。
  权贵豪富的利益,果然与君王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会截然相反。
  刘彻不相信文武百官都是废物,都看不出均输平准之弊!
  但此弊端却未能革除,明显就是能够看清利弊之人不愿意背叛阶级。
  比如霍光。
  身为唯二的“顶级文臣”,主父偃早死,霍光就是最应该察觉利弊并上禀朝廷之人!
  但刘彻不会追究。
  身为托孤重臣,辅佐出刘弗陵刘询两代明君,霍光纵有私心,也算得上忠于大汉。
  【刘彻:既有其一,应有其二。】
  刘彻已察觉出天幕的一大作用:
  许多政策的施行,现在无法看出其利弊,但后世却看得清清楚楚。
  【秦念:其二,官商勾结。比如官吏出卖平准信息,商人借此提前囤积或抛售商品牟取暴利。三长史就是以这个罪名诬陷张汤。】
  张汤怒目。
  朱买臣、王朝、边通,他一个都不会放过!
  诬陷他与商人勾结,但他死后家财不到五百金,这张汤怎么能忍?
  刘彻却从中看出更多蹊跷。
  他必然是知道有官吏以此牟取巨利,并对此深恶痛绝,才会连张汤都杀。
  知道此弊,却未能革除?
  刘彻细思其中关窍,发觉此事不同于均输官吏借权欺民。
  官商勾结一事,最难处置。
  【刘彻:当如何改之?】
  “当如何改之?”
  嬴政问的是大秦的公子们。
  此时众公子除胡亥以外,皆已来到章台宫。
  胡亥声誉与民心之低,足以说明他绝对不适合当大秦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