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47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39      字数:2578
  虽说皇后确定武家男丁无武曌,他也不认为皇后会有所隐瞒。
  但汉明帝刘庄的原名是刘阳。
  【秦念: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朕不对《刑统》中的具体刑罚进行评价。但朕见有野史记载,你曾立下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个誓约出自南宋陆游撰写的小说《避暑漫抄》,可信度不高。
  《宋史》中宋太祖杀的士大夫也不少。
  但宋朝对文官的厚待确实始于宋太祖,秦念是以这句话来引出之后的话题。
  【赵匡胤:朕未有此誓……德昭,是朕之后有此言?】
  【赵德昭:儿臣未曾听闻这一誓约。】
  宋朝的士大夫们皆惋叹。
  他们是真希望这一誓约为真。
  可惜是假的。
  【赵匡胤:秦皇,这应是野史杜撰。】
  赵匡胤相当谨慎,没有直接否定这一记载。
  他不认为秦念会突然提及这样的野史。
  此前秦念突然言及《汉武故事》的野史,是为了引出汉武帝在后世的昵称。
  但这句话并无昵称之意,在《刑统》之后提及,难道……
  【秦念:野史中的誓约是假,那正史中你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也是假的吗?】
  【赵匡胤:……】
  果然。
  可即便提前猜到秦念的用意,赵匡胤也还是语塞。
  事实上他斩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有贪污者也有枉法者,绝对不是野史所记载的那般“不得杀士大夫”。
  但纵容一事,他做了。
  然而从轻处置或赦免有罪的臣子,历朝历代又有哪个皇帝没有这么做?
  人皆有私心,为帝王者也会有私情。
  何况赵匡胤的“纵容”,有时也不是因为私情,而是顾全大局。
  比如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三人征蜀时“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又擅开丰德库,致失钱二十八万一千余贯”。
  甚至引发蜀地叛乱,赵匡胤不得不调兵镇压叛乱。
  但这三人毕竟有着攻灭蜀国的大功,为安抚众武将,赵匡胤不能将他们诛杀,只能降职处置。
  【秦念:沉默是默认,且不打算改?】
  【赵匡胤:此前已经作出的判罚,朕不能随意更改。但天幕为证,以后再有文武官吏贪赃枉法,皆按律处置,朕绝不轻饶。】
  赵匡胤迅速想出了应对之法。
  除去调侃之言,秦念此人说话不会无的放矢。
  “对士大夫贪赃枉法的纵容”必然引发相当恶劣的后果,现在不承诺改,等被秦念以后世之事讥讽之后,也必须改。
  不如尽早作出承诺。
  如今民心在他,纵然因“纵容贪赃枉法”导致民心排名略有下降,赵匡胤也不必过度担忧民变。
  至于此前的判罚,赵匡胤不能轻易更改,否则必然引发众多武将的恐慌。
  大宋如曹彬那般守法律己的良将实在不多。
  【秦念:“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有种说法是宋时的士人在借假誓约来制约皇帝,以促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赵匡胤:可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不妥之处?】
  “制约”一词,让作为皇帝的赵匡胤瞬间警觉。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他曾经的设想,但在看到赵宋皇帝在声誉榜上的排名,以及秦念揭示儒家治世的弊端之后,赵匡胤就已生改制之念。
  赵匡胤立即决定配合秦念,请他道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后果。
  改制的时机已经到了。
  【秦念:儒家的理想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给了你们这个机会,更是以“八议”、“刑不上大夫”,给足了你们特权。】
  此时并没有沿用周礼中“刑不上大夫”的礼仪,士大夫犯罪,该受刑就得受刑。
  但赵匡胤没有出言反驳,因为秦念说的是“宋朝”。
  必是后世的宋帝为儒家所误,沿用周礼。
  ………
  赵德昭没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但他知道父皇不反驳,必然有其缘由,于是努力思考秦念此言为何没被天幕规则视作谎言。
  不久,他也想明白其中缘由,对天幕的规则又多一分了解。
  ………
  宋朝以及前朝的儒生望着天幕,遍体生寒。
  他们知道这位秦皇对儒家是“极厌”,所以猜得到接下来绝对没有好话。
  “你们”一词,更是有如一位崇法的秦皇在讥讽各朝儒生。
  明朝的儒生则是或惶惶不安,或厚着脸皮辩解:
  “宋帝轻信奸佞才会亡宋,那些奸佞之臣皆是儒家不齿之人,怎能将亡宋归罪于儒家士大夫?”
  【秦念:而儒家士大夫治世下的宋朝:犯赃者遍天下,“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外国骄盛,寇盗横炽”,以三倍于唐之富引发近两倍于唐的农民起义——大宋,也亡得不冤。】
  秦念这里用了一点话术。
  唐朝的农民起义那是真玩命,但宋朝喜欢“招安”,很多“起义”的目的并不单纯。
  甚至不乏地方官吏与“起义军”勾结,再行“招安”的操作。
  但这不重要。
  她看出赵匡胤的扮演者是在给她垫话,目的肯定是改写宋朝的文官剧本。
  【赵匡胤:我朝往后不得有“八议”“刑不上大夫”之说,一切罪行皆依照律法论处!】
  【赵德昭:遵诏!】
  【秦念:朕再补一个建议:等到国家财政富裕至足以高薪养廉之时,就应提高对官吏、将士的待遇,并收紧律法为贪赃从重。】
  【朱元璋:高薪养廉?】
  朱元璋不解。
  他认可贪赃枉法不能轻饶,如今他就是这么做的。
  也正是知道宋亡于过于优待官吏,故而大明的官吏俸禄远低于宋。
  【秦念: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具体原因等到你的话题再说。】
  不是说明朝就没有廉洁的官吏。
  比如海瑞就是著名的“海青天”。
  但那是因为海瑞属于极为难得的生性刚正的官。
  没有高到一定境界的道德水平以及过硬的身体素质,很难在明朝当清官。
  【朱元璋:……】
  即便秦念还没有细说,朱元璋已是脸色铁青。
  “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明这些杀之不绝的官吏,难道是他的错?
  【赵匡胤:高薪养廉,朕记下了。】
  作为一个了解人性的皇帝,赵匡胤不需要秦念细说,就知道此言实为至理。
  大宋两朝的吏员将士皆喜,但许多高官显贵的脸色就相当难看。
  “高薪养廉”——
  高薪之下,他们想要私下结党的难度就会陡升。
  这秦念果然是暴秦之后!
  ………
  李世民再叹。
  叹的是“低薪养不出廉洁的官吏”。
  大唐如今给官吏的俸禄高吗?
  比宋穷三倍,连赵匡胤现在都不能高薪养廉,显然大唐也不可能。
  自天幕出现,李世民发现治国的难度正随着话题的增加而增加。
  虽叹,但更多的是喜。
  比起不明不白地埋下亡国的隐患,不如在他治政时就将这些问题尽可能予以解决。
  如此,交给雉奴的天下才不会隐患重重。
  大唐的万民也将不再那般“苦”。
  【秦念:你朝亡国,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三冗。】
  第8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