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60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40      字数:2329
  他还没接受武曌为雉奴的太子妃,现在就得知她诬害雉奴的嫡次子?
  嫡次子……
  武曌既为皇后,李贤也当是她的子嗣。
  她心狠至此?
  【武曌:……】
  秦念摇摇头。
  她要是武曌的扮演者,就不会认下这件事。
  史书记载上也是说“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属于谋反证据充足。
  虽然这谋反证据相当草率,且李贤谋反的动机也不够。
  李贤已是太子,李治又没有宠爱李显李旦甚于他, 他也没有足疾。
  何必谋反?
  李贤的墓志铭上更是有“祸构江充, 衅生伊戾”暗示他是被诬陷。
  祸构江充指的就是刘据被江充构陷, 衅生伊戾是指春秋时期宋国宦官伊戾构陷世子痤谋反,致使世子痤枉死。
  既然是历史争议话题,武曌就可以依据史书记载否认这件事。
  但不否认,也符合武曌的人设。
  【李世民:雉奴, 你是放任皇后谋害太子, 还是不知情?】
  说是询问, 李世民心中其实已有答案。
  连后世都知道李贤是被诬陷,没道理聪慧如雉奴却不知情!
  【李治:……】
  如今太子还是弘儿,未来的事李治当然不知情。
  但他无法否认,若皇后为了夺权诬陷贤儿,他……不会追究。
  他或许会护佑次子的性命, 也可能不会。
  李弘心中巨震。
  既是无法理解慈如母后怎么会谋害二弟, 更是无法理解阿耶的沉默。
  这个世界……为何是这般模样?
  “不能正视人性之恶”。
  他怎么能接受这样的人性之恶!
  ………
  秦念倒是能理解李治的沉默。
  武则天构陷李贤的手段相当简陋, 李治不应该看不出来。
  李贤被流放时衣服多有破损,其仆从更是衣服单薄,还是李显上表请求帝后赐予他们春冬时服。
  可见李治的感情可能真的只给了武则天和长子李弘。
  总之唐高宗的不作为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无能,完全被武则天所蒙蔽,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想。
  正如《新唐书》的评价:
  “高宗既昏懦,而继以武氏之乱,毒流天下,几至于亡。”
  可如果李治是昏懦的皇帝,那么他所有功绩都得算在武皇头上,毕竟是她在替这个昏君治政。
  二是他什么都知道,但就是不愿追究。
  冒天下之大不韪娶父皇嫔妃、执意立她为皇后、甚至还想将皇位禅让,也确实是恋爱脑。
  秦念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废王立武,默许长孙无忌构陷兄弟姐妹,再哭着把舅舅长孙无忌也以谋反的罪名干掉,最后还若无其事地为长孙无忌平反,追复官爵并陪葬昭陵。
  妥妥一朵黑莲花。
  【李世民:你……】
  李世民想起雉奴的风疾,竟是不忍斥责。
  就算武曌无德,也唯有她能够助雉奴分忧。
  秦念评价李贤为“反对武曌干政,自己能力又不足”。
  倘若以李贤为太子,也对大唐的社稷不利。
  【秦念:李治,李旭轮就是李旦,声誉排名你也看得到。】
  秦念拉回话题,免得二凤跟李治又对着哭。
  李旦原名李旭轮,总章二年改名李轮,永淳二年改名李旦。
  现在的李治不知道李旭轮改名,才会询问他是否适合当太子。
  不过秦念感觉李治这么问是为了让李世民死心。
  毕竟之前李治就被朱元璋指出这时已经有禅让的想法。
  【李治:……】
  长子过仁,次子无能,三子近昏,四子平庸。
  李治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早在看到今日入群的三名李姓皇帝声誉排名都很难看时,他就觉得皇后篡位情有可原。
  但他不能说,否则必会引起阿耶的不悦。
  【武曌:朕当传位何人?】
  以往李显是众望所归。
  武曌知道这并非是因为李显多有能力,而是李唐皇室深入人心。
  既是太宗皇帝余荫,又因高宗皇帝以李显为太子。
  如今却是不然。
  李显几近昏庸,她若执意立李显为太子反而不妥。
  如今天幕当空,她既是在问秦念,也是让两位唐皇作为见证。
  此时作出的决定,天下必会遵从。
  她突然插话也是为雉奴解围。
  雉奴重情且难作决断,常为烦绪自扰,故而风疾早于太宗皇帝发作。
  【秦念:首选太平公主。她有能力有魄力,问题在于过于骄奢,你要是能改了她这个毛病,应该不会差。】
  太平公主心脏狂跳!
  她没想到秦念会以她为首选!
  骄奢……
  她能改,她可以立即就改!
  她过于似母,此前若不骄奢,陛下岂能容她?
  ………
  秦念认为太平公主强于李显李旦的理由很充分:
  她起初给武皇送面首,巩固自身地位,从而获得部分权力。
  在该倒向李显时果断参与诛杀二张兄弟,得到李显的信任,受封“镇国太平公主”。
  等到李显死后,太平公主又参与李隆基诛杀韦后的行动,拥立李旦复位,此后“军国大政,事必参决”。
  可以说每一步都很惊险却步步不错。
  李旦一朝,“其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
  史书记载李旦禅让的原因,是术士说天象不祥,皇太子应当天子。
  于是李旦就决定“传德避灾”。
  这个理由着实有点离谱,秦念怀疑李旦禅让却不交出全部权力,是因为李隆基在与太平公主的争权中已经处于下风。
  按《旧唐书》的记载,太平公主甚至渗透禁军,李隆基即位之后,左右羽林军将军要与她同谋作乱。
  李旦想在妹妹和儿子之间寻求平衡,并借两人内斗稳固自己的权势。
  却没想到将皇位让给李隆基后,李隆基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带人诛杀依附太平公主的禁军将领与重臣,而被剪除党羽的太平公主只能自尽。
  太平公主一死,李旦这个太上皇就归政于皇帝,显然是平衡术玩崩了。
  从能力上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同一档次,而李显李旦远远比不上他俩。
  至于为什么觉得太平公主比李隆基更适合当储君——
  只要不整出安史之乱,她就比李隆基合适。
  【李治:太平公主?】
  【秦念:你和武曌的次女,生年不可考,不确定你现在的时期是否已经出生。】
  【李治:已出生!】
  李治自是喜悦。
  “有能力有魄力”,这个评价已经足够高。
  太平……好名字。
  幼女尚未起名,以后就称为太平吧。
  “以太平为储君,可好?”李治询问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