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15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43      字数:2486
  明朝之前的皇帝都惊愕地看着天幕。
  其中赵匡胤心情最为沉痛。
  是大宋未能一统,才会形成如此局面!
  ………
  李世民再度看到儒家的“柔远人”有多么可笑。
  羁縻政策下,不仅大唐亡了,太原以北尽皆沦陷。
  竟然出现汉人“穿胡服用胡名说胡语”?
  ………
  刘彻将“汉人”之说视为自身大功绩,此时眉头紧锁。
  自古以来,就只有用夏变夷的说法,岂有变夏为夷的道理?
  今日方知异族之害竟至于此!
  ………
  嬴政放下奏章,已然明白秦念为何以“华夏”为重。
  【秦念:你驱逐北虏,恢复中华,弥合南北,有再造华夏之功。】
  仅凭“恢复中华,弥合南北”的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不管有多少过错,都足以在华夏皇帝中稳居前十。
  秦念越是了解当时的南北裂痕严重到什么地步,就越是感慨朱元璋的果决。
  元朝虽然是大一统,却施行南北分治。
  汉人都受到歧视,但北人排在第三等,而南人是第四等——
  代入某国的种姓制度,可以想见在这种南北分治下,南北的裂痕只会继续扩大而不是弥合。
  北人普遍使用胡语、穿戴胡服,被南人视为“犬羊之俗”。
  而在朱元璋北伐时,北方汉军多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汉人,帮助元廷抵御明军。
  说是准民族级的对立隔阂,一点都不为过。
  【朱元璋:朕还以为你会指责朕弥合南北的手段过于酷烈。】
  看到“再造华夏之功”,朱元璋竟是有些不知所措。
  被秦念指出的过错实在太多,他甚至都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名列声誉榜前九。
  【秦念:“诏复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语、胡姓名”,这是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乱世当用重典。
  元末时期的胡化极其严重,当然得用重典。
  参照唐朝的羁縻政策在同化异族上的无力,朱元璋的手段要是过于柔和,汉化速度只会锐减,这就又是将其中的风险全部留给后人。
  届时大明可不一定能有276年。
  元清之间要是没有这276年的大明,秦念都不敢想象华夏文明会走向怎样的境地。
  ………
  复衣冠如唐制?
  刘彻没有出声,说所衣为汉服的是秦念。
  这朱元璋显然更喜爱李世民。
  刘彻虽然对这个“二凤”多有敌意,但也不得不承认“盛唐”之说。
  ………
  李世民肃然。
  “再兴华夏之举,手段再酷烈也不为过”。
  换言之,宋亡于异族之后,华夏面临被异族同化的危机。
  因为异族不会“柔汉人”。
  【朱元璋:谢秦皇美言。】
  秦念对各朝百姓的影响再次显现。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民心排名迅速上涨,虽然涨幅依旧远不及此前的跌幅。
  相比切实关系百姓自身的种种弊病,“再造华夏”之说对于此时的大明百姓,还是有些过于遥远。
  民心的上涨,仅仅只是他们相信秦念。
  她在夸赞陛下,则陛下在这方面的功绩就是于民有利。
  虽然他们不懂有利于何处。
  【秦念:在弥合南北上面,五年后你还会有南北榜之功,现在倒是可以将此事提前。】
  【朱元璋:何为南北榜?】
  朱棣欲言又止。
  既然秦念说是“功”,那他就不必为父皇辩解。
  【秦念:五年后的科举,春榜所录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引发北方举人联名上疏。你为平北方学子之怒,主考会试的考官或被诛杀或被流放,春榜之外又额外再开夏榜录取北人六十一人。】
  【朱元璋:科举舞弊案?】
  朱元璋没看出这一事件自己有何功绩。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考官与南方士族勾结,在科举中舞弊。
  【秦念:并非如此,你给倒霉的考官们安的罪名是罪臣余党,足见这次科举不涉及舞弊。】
  《明史》记载:“帝怒,命侍讲张信等覆阅,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
  明太祖派人复核试卷,但结果不符合他的旨意。这时有人说张信等人是故意把北人差的试卷呈上来,刘三吾等人要为此负责。
  于是“信蹈等论死,三吾以老戍边,琮亦遣戍”——这个倒霉的宋琮是当年的会元(会试第一)。
  从这段看得出不是科举舞弊案,就是南北学子的差距。
  毕竟北方沦陷于异族的时间太长。
  《名山藏》中记载:“三吾、信稻蓝党,余皆胡党”,也就是给考官们安上“蓝玉余党”、“胡惟庸余党”这两个洪武朝知名口袋罪。
  这件事考官和那个会元考生都很冤,但明太祖如果不这么做,则极有可能引发北人离心。
  【朱元璋:……】
  朱元璋开始怀疑人生。
  他觉得秦念是想要讥讽他,却又觉得她没必要以这种方式讥讽他。
  “弥合南北”被秦念视作他的极大功绩,这南北榜……
  等等,弥合南北?
  朱元璋似有所悟。
  ………
  看到“罪臣余党”时,朱棣松了口气。
  他就怕秦念说出“蓝玉余党”这句话。
  很快朱棣就想到是他多虑了。
  以秦念对武将的喜爱,她必然会设法保蓝玉性命。
  蓝玉之死,是因为朱允炆没有能力驾驭他。
  如今父皇已经改立他为太子,只要秦念不提及蓝玉案,蓝玉就不会再含冤而死。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羡慕起父皇时期的自己。
  许多文臣武将尚存,也没有靖难之战的诸多伤亡。
  更无需如他这般想方设法定论自己才是正统。
  【秦念:南北榜案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平衡。你的功绩,在于开南北分榜录取之先河。】
  【秦念:可惜你只在此次事件中进行南北分榜录取,按南北分配录取名额是之后的明帝所定。】
  秦念说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在洪熙元年规定“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这显然是由南北榜案所引发。
  可以说朱元璋的南北分榜,就是现代高考分省划线的起源。
  【朱元璋:你是说朕应尽快施行南北分榜?】
  【秦念:你若是要采用朕的科举制,那就应该是按郡来分配录取名额。】
  此时已不是郡县制。
  但朱元璋清楚秦念口中的“郡”应是如今的“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定当依照秦皇所言进行科举改制。】
  【朱元璋:秦皇这两个月所说的所有政策,朕都将依从。】
  朱元璋的民心仅停滞了一瞬,突然开始以极快的速度上升!
  弥合南北之功,大明的百姓不太能理解。
  但此前秦念提出的种种于万民有利的政策,大明的百姓期望已久!
  如今陛下承诺“都将依从”——
  天幕为证,这不是谎言!
  【朱棣:朕将遵从父皇之志。】
  看着同样暴涨的民心,朱棣注意到朱允炆的民心不升反降。
  因为朱允炆不能承认天幕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