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23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44      字数:2779
  作为皇帝,竟然找不到信得过的医者。
  朝臣居然能阻止皇帝求医。
  出现这种“传言”,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必然不在少数。
  【秦念:朕只知道明朝皇帝遭遇的意外是挺多。比如两个落水后病死、一个淋雨后病死,所以大明皇帝被后世戏称“易溶于水”。那两个不上朝的皇帝,遭遇的火灾加起来有三四十起,占明朝皇帝遭遇总火灾数的比例超过七成——这两皇帝是真耐烧。】
  第131章
  落水后病死的有朱厚照、朱由校, 淋雨后病死的是朱祐樘。
  假如从朱祐樘开始算,那就是八个明帝中有三人的死与水有关。
  至于火灾的数据,是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进行统计所得出。
  当然, 嘉靖遇到的火灾多可以解释为他喜欢炼丹,万历年间可以解释为朱翊钧懈怠防火。
  但火灾频繁到这种地步,也实在让人很难不阴谋论。
  不过秦念刻意提及文臣阴谋论,另有目的。
  【朱元璋:朝臣为何能如此放肆!后世的明帝为何不能重整朝纲?!】
  三个皇帝“溶于水”,这已经极为不寻常。
  两个皇帝遭遇三四十起火灾——常人一生也就遭逢一两起,这两明帝分明是频频遭遇刺杀!
  朱元璋越看越觉心中发寒。
  秦念谈及汉唐宋的史书时,即便其中多有不实之处,她也能借助“考古”分辨真假。
  在自己的话题时,她亦是言辞笃定。
  怎么到了后世明帝, 秦念却说“经历多次删改, 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 无从分辨真伪,只能多次以“或许”“应该”等词汇表示猜测?
  这分明就是意指后世的明帝不仅难以自保、太医院为朝臣掌控,就连史官也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甚至当世百姓都受到误导, 在坟墓中留下许多对朝臣有利的“实证”。
  如此才会使得秦念无法确定“文臣阴谋论”的真假!
  【秦念:你试图用宗室制衡朝臣, 但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 有封地有军队的宗室能让王朝二世而亡。】
  【朱棣:朕不是成祖,大明也不是二世而亡!】
  朱棣忍不住辩解。
  凭什么说大明二世而亡,那是“不肖子孙”自作主张。
  他是大明的太宗皇帝!
  【朱元璋:老四,你削藩之后,在用什么制衡朝臣?】
  朱元璋虽是发问, 实则已经有了猜测。
  后宫不得干政, 严格限制外戚, 宗室不得从事四业。
  那么唯一能够制衡朝臣的势力,就只剩下——
  【朱棣:儿臣复用锦衣卫,再设东厂,共同监察百官,东厂……是以内监掌之。】
  朱棣迟疑一瞬,终是没有隐瞒。
  他知道重用宦官这事不好听,但若是隐瞒,必然遭到秦念的揭短。
  那就只能直言。
  何况秦念曾言两个长寿的明帝都在借助宦官制衡朝臣。
  倘若他遵循祖训,当真禁止宦官干预政事,后世明帝的境遇只会更加被动。
  【朱元璋:秦皇,既然有锦衣卫与东厂监察百官,且朕废除了丞相,后世朝臣如何能够势大至此?】
  废除丞相?
  许多皇帝心中一震。
  身为帝王,当然都清楚君权与相权之争。
  嬴政看到明朝废除丞相,想到的是纵然没有天幕,政务也相当繁忙。
  倘若废除丞相,皇帝又如何兼顾如此多的政务?
  【秦念:是啊,为什么呢?朱瞻基。】
  秦念等了好一会,都没有等到朱瞻基的回复。
  连省略号都没有。
  难道是在摸鱼?
  好在很快她就想起天幕的隐藏设定——
  在武曌话题时,朱元璋说“李治无言,应是想要否认此事,被天意视为谎言,未能道出”。
  朱瞻基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说谎,按设定应该是违反规则二,所以发不出来。
  于是秦念好心地替他作答。
  【秦念:朱八八,你废丞相之后直领六部,“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勉强君权相权一肩挑,成功给后世留下一堆烂摊子。】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在说什么。
  大明宝钞、宗室制度、低薪养贪、反向朝贡、禁海倭患、太医世袭……
  这些“烂摊子”的弊端,在后世必会尽数显现,后世明帝必然面临更多政务。
  纵是日勤不怠,也难以完成。
  【秦念:于是朱棣设内阁学士当私人顾问,助他处理政务,此时的内阁还没有实权。再往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能够代批奏章,由皇帝决定是否生效——丞相改了个名,又被抬了上来。】
  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形成票拟制度。
  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可以审议奏章,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附在奏章上作为参考。
  皇帝用红笔批示奏章,叫做“批红”。
  也是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又设置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只亲自批阅一部分奏章,另一部分就让秉笔太监照着票拟誊录到奏章上,而掌印太监负责在审核后盖印。
  【朱元璋:……】
  朱元璋废除丞相,确实导致政务繁多。
  若是以往,他会辩称纵然繁多,也不是不能处理。
  但秦念已经说出自己治下的诸多弊端,他就明白自己总揽大权之后,并没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而后世的明帝或是政务多到不能独自批阅,又或是不愿日勤不怠,竟是又设“内阁”代丞相之职。
  【朱瞻基:并非丞相之制。内阁虽可代批奏章,但是否采纳皆由皇帝决策,且内阁可随时撤换。】
  有秦念之言作为范本,朱瞻基总算避开天幕的限制,将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最大的不同道于天幕。
  内阁并无实权,怎能算是“丞相”?
  ………
  刘秀紧盯天幕。
  成帝哀帝之时,效仿周礼改制,分丞相职权入三公,但依旧未能阻止权臣篡位。
  所以刘秀虽然置三公,但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台下设六曹尚书。
  尚书台官员位卑而权重,由皇帝直接指挥。
  刘秀便可借此削弱三公职权。
  这“内阁”与尚书台看起来极为相似。
  最终明朝皇帝却是变得“易溶于水”“耐烧”,显然违背集权的初衷。
  尚书台是否也有相似的弊病?
  【秦念:内阁承担丞相的职能,但没有丞相的名义与权力,皇帝可随时任免内阁,也掌握着决定内阁批复是否生效的裁决权,如此看来,似乎是君权得以高度集中。】
  【朱瞻基:有何隐患?】
  看到秦念所言,朱瞻基就知道秦念对内阁制并无误解。
  内阁确实承担丞相的职能,也确实无法像丞相那样威胁皇权。
  既然如此,后世明帝又为何“意外”频发?
  【秦念:在明之前,有一朝也不设丞相,同样设置可以随时任免成员的机构来承担丞相实权,同样党争异常激烈,党争时同样不顾国家利益只管党派利益——巧了,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
  【朱瞻基:!!!】
  朱瞻基大惊。
  此时他才发现自己“完善”的内阁制度与东汉竟是如此相似!
  【刘秀:分散丞相之权会致使党争不断?党争又为何会危及君王?】
  不必秦念点名,刘秀就已经主动认领。
  一句“这朝的皇帝也是普遍早逝”,足以令刘秀觉得毛骨悚然。
  他只是想阻止权臣窃权,为何会演变为后世汉帝早逝!
  ………
  刘彻庆幸于有卫青的劝说,他没有对明朝皇帝的早逝多加嘲讽。
  明帝早逝,刘秀之后的汉帝竟然同样普遍早逝。
  但他没有出言呵斥刘秀。
  刘秀必是因为“文臣篡汉”,才会想要设立如“内阁”一般分宰相之权的机构,却没想到这般施为会引发“党争”——
  官员结成不同的党派,党派之间的争斗即为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