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241节
作者:九月有衣      更新:2025-11-11 22:45      字数:2760
  他们知道,既然秦念已经说出有这么一个地方,往后探索海洋时,就必然会有人抵达印度半岛。
  倘若那里的国家正如秦念所言那般,则儒家在宋明两朝亡国后的对异族失节就不是偶然。
  而是儒家治世的必然。
  必然弱小,必然为异族奴役。
  【刘彻:这里的耕地如何?】
  刘彻最关注的还是耕地。
  看世界地图就知道,印度半岛距离大汉极远。
  至于金银矿物,仅大汉与倭国的矿产,数百年都挖不完。
  桑弘羊曾说当金银足够多,金银的重要性就比不上粮食。
  【秦念:印度半岛的面积不到唐朝极盛之时的四分之一,耕地面积却大于唐朝,因为其疆域的一半都是优质耕地。】
  【刘彻:!!!】
  深感震惊的远不止刘彻一人。
  各朝的百姓都在看到这段话时红了眼!
  【朱棣:印度半岛上的诸国虽弱,但海途遥远,难以占领如此遥远的疆域,秦皇可有良策?】
  【秦念:朕曾说可用粮食控制异国经济。而在海军和民间远航船队不够多的情况下,可以反其道行之。】
  【朱棣:何意?】
  朱棣当然记得秦念的“纸钞第五利”。
  可这反其道而行之又当如何?
  【秦念:永乐五年,郑和下西洋在返程途中在东南亚灭海盗后,设旧港宣慰司,这是华夏史上唯一的海外飞地。】
  再度被点名的郑和愣住。
  借助天幕,他知道“飞地”指的是被他国领土隔开的疆域。
  能与张骞齐名,郑和已是受宠若惊。
  却没想到后世秦皇竟然认为他还有拓土之功。
  只是旧港宣慰使施进卿虽受朝命,犹服属爪哇,其地狭小,非故时三佛齐比也。
  这样也能视为大明的疆域?
  但很快郑和就意识到,陛下有意开海,旧港宣慰司将变得极为重要!
  【秦念:以飞地为据点,可以驻扎几年一换的军队保护港口。可用丝绸瓷器与当地贵族换取粮食,也能出动海军为当地国王维护政权来换取更多或更大的飞地。】
  【朱棣:竟是如此!】
  朱棣已然明白秦念的意思。
  “纸钞第五利”是指“帮当地百姓换一个遵从民意的国王”。反其道而行之,则是以武力助当地国王维持稳定,换取更多飞地,便可以徙民到飞地进行耕种。
  国内粮食充足,就用粮食迫使外国使用大明纸钞;反之可借飞地之利,用丝绸瓷器换取粮食。
  【赵匡胤:灭海盗方能获取飞地?】
  【秦念:当然不是。你还可以花足够的钱与异族购买飞地,或是长租港口。】
  【赵匡胤:谢秦皇指教,朕已知当如何施为!】
  赵匡胤正为开荒耕种与治河之间的矛盾而头疼。
  秦念这话让他茅塞顿开。
  国内耕地不足,但可去“飞地”肥沃之地耕种!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如何确保这些飞地不会被他国觊觎,那就必须兴建海军。
  恰因汉武帝之故,朱棣已于天幕道出楼船如何制作。
  这海军不仅可以用于维护海外,平辽之战,这海军也当有大功效。
  赵匡胤不惧辽国亦知天幕之事——
  制作楼船需要的工匠、巨木、钱财,辽国都不具备。
  【秦念:海外贸易的巨利必然会促进航海业的发展,船只航行速度会越来越快,做生意的汉人会越来越多,移居海外飞地的百姓也会增加。】
  【秦念:等摸清楚当地的情况,就该是纵横家上场——朕之前说过的对外政策都可以施展。你们应在西域之西等国崛起之前,将更多西洋之地纳入华夏版图。】
  【刘彻:只是西洋?不能趁着西域之西这些国家尚弱,皆汉化之?】
  自从知道“汉族”一词因他而出现,刘彻就极为喜爱“汉化”之说。
  既然能够汉化西洋诸地,何不汉化全球?
  【秦念: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是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国家,其领土上永远存在被太阳照射之地。】
  嬴政眉头皱起。
  “西域之西在全球各地都有领土”——秦念提及的那场海战,是此国妄想吞并大秦?
  秦念面对的竟是这样的敌国。
  【秦念:所以这个国家也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
  【刘彻:!!!】
  刘彻有了全新的目标!
  与他有着同样目标的皇帝不少。
  【秦念:朱棣,知道你的“永乐大帝”之称是由何而来吗?】
  【朱棣:……不知。】
  此前秦念每次提及这个称号,都是在讥讽于他,以至于朱棣看到这四个字就提心吊胆。
  但他知道这次应当不是讥讽。
  两个时辰快到了。
  【秦念:主要有两大原因:一在五征漠北、收复安南;二在《永乐大典》。】
  【朱棣:原来是《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朱棣命解缙等人修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永乐二年修成《文献大成》时,朱棣审阅后发现收录的内容不完备。
  于是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重修,让礼部选拔朝野内外官员以及学识渊博的人纂修,又选拔国子监以及郡县学中擅长书写的生员抄写,直到永乐五年才修成。
  朱棣将其命名为《永乐大典》,也清楚地知晓这将是他在文治上的极大功绩。
  如今在秦念口中说出,他怎能不为之欣喜?
  【秦念:《明会要》记载:“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这本书集天下古今事物于其中,堪称鸿篇巨制。】
  【朱棣:正是如此!】
  朱棣对此相当自傲。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古今各种事务就不再是散落众多书卷之中难以检阅。
  甚至这百家之书也有利于大明重振百家。
  【秦念:可惜了,朕未能一睹此书全貌。】
  【朱棣:……为何?】
  以朱棣的聪慧,秦念这话一出,他自是猜到应是《永乐大典》散佚。
  【秦念:历经多次火灾与战乱,到朕的手上,就只剩下九千余册。】
  这是采用乾隆年间的清点数据。
  如果是算到现代,全球就只剩几百册。
  秦念本该把数据说得越少越好,来刺激剧本中的朱棣多备份《永乐大典》的副本,以及干掉异族防止战乱。
  但代入感太强,秦念希望自己剧本里的华夏也能少些遗憾。
  【秦念:你应该多刊印些副本,这些是华夏的文化瑰宝,佚失一册朕都倍感痛心。】
  【朱棣:朕必将尽力而为。】
  朱棣不是没想过要刊刻,但其中工费浩繁,难以实现。
  但秦念早就在唐太宗话题说出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改良之法。
  大明若是能富如唐宋,刊刻之事必然可以提上日程。
  这是他的功绩,朱棣当然上心。
  ………
  朱元璋眯了下眼。
  既然有《永乐大典》,就可以有《洪武大典》。
  甚至可以让朱棣这个不孝子来编订。
  而其他各朝看到集百家之书被视作极大功绩,也皆是极为意动。
  这种文治之功相对于武功耗费更小,却同样能享誉后世!
  【秦念:朱高炽,朱瞻基,把建文和永乐年间所有的天灾都报一遍。】
  至于为什么不是从永乐十九年开始,那当然是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时期各自存在一个朱棣。
  既然朱允炆时期的历史话题已经开放,那当然是从建文元年开始报天灾情况。
  【系统:今日话题已关闭,全员禁言。】
  全员禁言之后,天幕上就从第一个话题开始呈现。
  朱瞻基试图平静地观看每一个话题,但总会被惊得失态。
  当看到秦念居然是女帝时,朱瞻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