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54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426
赵大壮忙不迭点头。
领路的士兵指了指东厢,“去吧。”
赵大壮先去东厢看了眼,里面有六人,都是女子,他跟领路人商量,“我们不讲究,有间屋落脚就行,您看堂屋能住吗?”
“随你们。”
这儿的人皆染了瘟疫,多半活不下去的。
之所以说十日,不过是染瘟疫能活的最长时间罢了。
赵大壮感激的颔首,急忙跑向堂屋,里头有十几人,也是妇人和孩子,他招手,“来这边吧。”
近两百号人,堂屋根本塞不下,何况他们还有行李。
妇人孩子怕他们图谋不轨,他们进去时,里面的人抱起孩子就朝东厢去了,有两个半大的孩子躺着没动,估计家里大人没了,自己生了病,没力气跑。
碍于领路人没走,大家都没急着卸车。
车上的粮食说少也不少,万一入了士兵的眼怎么办?
索性,推死人车的士兵一走,领路的士兵也回去了,整个院里也就院门口把守的士兵。
赵大壮走到车前,“三娘,屋里有病人,怎么办?”
“把那两人挪到走廊上,然后用药水把屋子擦洗一遍。”
这座院子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院落,梨花道,“去后院看看有没有井,有井水的话打几桶,没有的话问守门的士兵哪儿能弄到水。”
每座城都有护城河,奎星县外面还有河流,所以应该不缺水的。
赵大壮让赵铁牛做这事,他则带着人打扫屋子。
东西厢房的人听到动静,悄悄扒着门框窥探,族里人瞪回去,“看什么看,信不信挖了你们的眼。”
“......”都被关到这儿来了耍什么横?屋里的人撇撇嘴,“这群人哪儿来的啊?”
“听口音像是青葵县来的,那么多棺材,不知死了多少人...”
来这儿的难民已经待了五天了,想到再有五天就能出去找亲戚,叮嘱家人道,“这帮人看着就不是善茬,咱们离他们远点。”
士兵们害怕她们偷跑出去,派人把守不说,还把所有人的门都拆了,谁要不听话跑出去,他们一下就查得出来。
没有门这事梨花也注意到了,她坐在车里,等赵大壮说屋里干净了才撩帘子让孩子们下车,“下车时不要碰到车轮,走廊有盆,洗了手脱了鞋再进屋。”
孩子们没见过这么大的院子,扭着脖子东张西望,“三娘,这儿就是我们的家了?”
“不是。”
这儿只是暂时居住的地方,往后几天,必须租个宅子安置才行,她说,“咱先住着,之后搬到北边去。”
要去戎州城必须北上,宅子租到北边更合适。
孩子们进屋后,梨花让人把牛车围起来卸车,这样其他人就看不清车上的东西。
“十九娘怎么这么聪明?”族里人佩服梨花的周到,“换作我,我可想不到这点。”
第47章
妇人们一围,男人们迅速卸车。
车板搁在走廊上,其他物件通通搬进屋,几头牛则牵去后院。
梨花让人把堂屋连接后院的墙凿了,方便看牛,凿墙时,守门的士兵听到动静,偏过头来,“干什么?”
“牛发癫,撞墙上去了。”梨花张口就瞎说,族里人纷纷掩护,“咱的牛路上就不好,这会儿吐白沫呢。”
“晦气。”士兵嫌弃的扭过身,“真不知道为何让这群人进城。”
没有这群人,待院里的病人全死完他们就能离开,眼下来了人,还得守十天,十天后这帮人死了还好,没死的话,他们还得继续守着。
见两人扭过身,梨花让人继续。
大家有锄头,凿墙不算费劲,凿出三四米宽的位置后,牛绳往廊柱一拴,屋里看得清清楚楚。
墙壁是青石砖砌的,凿下来的墙正好砌灶,赵大壮寻了个位置,问梨花,“今晚可要生火煮饭?”
前院亮着火堆,后院则不怎么明亮,梨花走出去,“有柴火吗?有的话蒸些阴米出来。”
阴米以糯米蒸熟阴干而成,食用方法比较简单,在粮铺子时蒸了两釜,后因制作菽乳腾不出器皿就作罢,赵大壮说,“那我这就安排。”
从丰迩镇过来,大家伙没有阖过眼,进屋后身心一松,好多人都睡着了。
梨花看了眼蜷起腿睡姿僵硬的人,“罢了,明天弄了,你们也忙活这么久,先休息。”
二堂爷还生着病,怕传给其他人,他领着生病的人住在隔壁间的。
梨花给他们端了些药,注意到走廊上的人醒了,正睁着眼注视她。
这是一双水汪汪的眼,跟那些绝望的目光不同,男孩眼里有泪,却始终没落下来。
梨花顿了下,找碗给他们匀了半碗,“能不能活就看你们的造化。”
男孩看了眼褐色的瓷碗,眼睛再次落到梨花身上,“谢谢。”
面庞青涩,声音却极其沧桑,梨花面无表情的把给二堂爷的药放在门里,“堂爷爷,喝了药再睡啊。”
“好。”
二堂爷的嗓子是哑的,生病后就口干舌燥,但他害怕自己饮水过多渴着其他人,一直忍着的,他端过碗,先递给晚辈,“三娘,后院有井吗?”
“有,铁牛叔他们打了五桶水,烧着呢。”
“我渴了。”二堂爷艰难的咽着口水开口。
梨花道,“我给你盛去。”
井水不像河水浑浊,但仍要煮沸后饮用,梨花装了一大盆烧开的水放在门口,“堂爷爷,哪儿不舒服就说。”
实在不行,把藏起来的草药全熬上,寒冬难过,可要活得到寒冬不是?
“我不怎么发烧了,倒是你堂婶子烧得厉害。”
生病以来,反复高烧好像是常有的事儿,梨花记下,去后院让人多熬点药,顺便让赵广安将高热的症状写在纸上。
药味发苦,遮掩不住,其他人闻到了,畏头畏尾的溜到后院来,一抱着孩子的妇人道,“你们在熬药吗?”
梨花坐在釜前,妇人见她年龄小,径直走向提笔写字的赵广安。
“郎君哪儿来的药?”
一句话,给赵广安吓得打哆嗦,见妇人长相陌生,抱起纸笔就跑,“离我远点。”
“你们哪儿来的药?”妇人脸上有许多抓痕,手指甲往上翻着,还在往外渗血,“你不说我就喊士兵来了。”
“你喊一下试试,看我弄不弄死你。”赵铁牛挥起镰刀,“我朋友是县令外甥,还怕你一难民不成?”
放狠话,赵铁牛无人能及,妇人惊恐地后退,表情顿时软和下来,“我还有孩子要照顾,不能死,郎君你行行好,可否给我点药?”
赵铁牛哼哼,“晚了,滚!”
妇人捂脸,呜呜哭了起来,赵铁牛不为所动,“再不滚,我当场宰了你。”
他果断地挥刀,妇人一颤,抬脚就跑。
“什么人哪。”赵铁牛不满,“竟想威胁我们?也不掂掂自己几斤几两...”
药味飘散,门口的士兵问了,“谁在熬药?”
梨花按住要回话的赵铁牛,脆声脆气道,“釜熬过药没洗的,一烧水味道就出来了。”
这种鬼话怎么可能骗得了人?士兵不信,却也不肯进去看个究竟。
这群人有疫病,还是少接触为好,士兵道,“大晚上的,别把院子烧了。”
“好呢。”梨花拍拍手,示意赵铁牛看着火,她带刘二参观院子去了。
拐角仍有诸多围观的人,梨花看了好几眼,似乎都是女子,她不由得嘀咕,“疫病只死男子不成?”
“不能吧?”
刘二打量着周围,院里的植株被扒了,花坛光秃秃的,院墙斑驳,上头残留着血迹,他猜测道,“会不会是男子脾气冲,跟人争地盘受伤死了啊?”
梨花说不上来,不过有更要紧的事儿,她走向墙角,抬头往上看,“刘二叔,你爬得过去吗?”
“三娘子想翻墙出去?”
“这处住的全是病人,不是久留之地。”
“被抓到会死的。”
“小心点就是了。”
刘二看了眼,“这墙差不多四米高,除非有梯子,否则翻不出去。”
院里没有木梯,也没能供人攀爬的竹竿,梨花沿着院墙走了一会儿,“等一会把暗处的人撵走,让铁牛叔他们过来堆人梯...”
“三娘子出去有事?”
“租宅子。”
暗处的人蹲了许久也没见这群人有其他动静,看刚刚威胁宰人的汉子晃悠悠过来,急忙跑进屋。
赵铁牛动作也快,那些人一进屋,立刻过来撑着墙趴好,“三娘,咱的性命都在你手上,你出去要回来啊。”
“我阿耶他们还在呢。”
没有赵广安,梨花或许可能不会回来,但赵广安既在,她就不会抛下这群人。
梨花踩着他们的肩膀翻上墙头,叮嘱赵大壮,“明天蒸些阴米,木桶要继续做,我没回来的话,士兵问什么你们就答什么,熬的药给收尸的士兵一些。”
人情世故是门学问,赵大壮认真应下,“你注意安全。”
后院出去是条小巷,巷子里没有光,只能借着后院的光走路。
她不识路,走出巷子后,凭感觉往北边走。
正街没人,但有巡逻的官差,怕被发现,一段路后,她蹿进小巷子里。
一进巷,就听到黑暗处响起几声咳嗽,她摸出火折子吹亮,几双阴暗的目光直射而来。
有男人,有女人,他们靠墙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