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03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738
  今晚出来的不止老方氏,其他几家也想找梨花聊聊,谷里太平,可没有保暖的东西,白天还行,一到晚上就难熬,往日也就算了,现在房屋建好也这样,不想点法子,这个冬天怕是不好过。
  可有赵家人护着,压根和梨花说不上话。
  于是,回去时,几家人都唉声叹气。
  梨花不知几家人找过她,水烧好先让大家喝,然后往里加些草药熬水给她们擦洗伤口。
  睡觉时,天儿已经亮了,所有人钻进被窝,头朝梨花坐着的方向,“三娘,我们已经好多天没有睡过觉了。”
  一闭眼,满是那些狰狞的面孔。
  梨花垂眸,脸上漾着温和的笑,“都过去了。”
  “你会回家吗?”
  昨晚看到她的阿耶了,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站在不远处看她,眼里满是关切,约莫顾忌她们,始终没有往前凑。
  梨花看了眼山洞方向,“暂时不回,你们睡吧。”
  “好。”
  大家慢慢阖上眼,不多时,有人陷入噩梦里,拳打脚踢哭嚎起来,梨花替她盖好被子,握着她的手安抚了许久,外面守夜的人换了一拨,毕竟谷里还有事情要忙,便换成了李解和刘二。
  刘二端着个木碗,里头冒着热气,递给梨花道,“三娘子,老太太给你蒸了米饭。”
  “你吃了吗?”
  “吃过了。”
  赵家分了四十七床被褥,除了族里的老人,其他分到了各家,因梨花出力多,赵大壮做主给了她家三床褥子,赵广昌和元氏原本要一床的,老太太没同意,一床褥子给梨花,一床褥子给赵广安,剩下的一床褥子则给他媳妇裁成两床跟李解分了。
  他传达老太太的意思,“老太太让你别担心家里,有她在,你大伯他们掀不起风浪来的。”
  两人说话压着声,没有吵醒熟睡的人,梨花接过碗,“你们吃的也是米饭?”
  “不是。”
  有了屋的人可以自行做饭,但老太太嫌麻烦,仍让大家跟族里人一起吃,然后省下的粮食给梨花,刘二说,“族里挖的粮没有分,所有人都吃族里的。”
  族里有公粮,有专门负责做饭洗碗的,因此没人开火煮饭。
  “我阿耶吃的啥?”
  “牛油野菜饼...”
  赵广安不怎么挑食了,凡是族里人煮的,他都吃得下去,相较而言,赵广昌挑剔得多,见老太太舀自家米蒸米饭就不高兴,得知米饭是给梨花的,脸色更是难看,要不是碍于老太太是他亲娘,恐怕早就吵起来了。
  怕梨花烦心,刘二没有和梨花说这些事,而是问,“草篷不避风雨,要想长久,怕是得起屋。”
  “嗯。”梨花边吃边说,“待会我让人请山上的人来帮忙建茅屋。”
  两百号人住的屋,小了肯定不行,房屋过多太分散也不行,她寻思着盖三间屋,两间屋用来睡觉,剩下的一间用来做灶房,堆东西啥的...
  刘二朝山上瞥了眼,“我去吧。”
  既是请人,肯定要给好处,梨花不准备给粮了,而是给葵种。
  山上的人不嫌弃,晌午就下来挖地基了,动静比清晨大,睡着的人仍然没醒,直到太阳西沉,褥子才耸动了两下,梨花坐在小板凳上,听到动静,缓缓转身。
  一双惺忪的眼看向她,“三娘,爹娘她们呢?”
  “在家里,等我忙完了就带你回家啊。”
  “好。”
  女子虽然疯了,但并不闹腾,来的路上梨花叮嘱她别乱走,昨晚她哪儿都没去,梨花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像几岁孩童似的,梨花问,“饿不饿?”
  “不饿,想尿尿。”
  梨花
  给她指茅厕,她拽拽衣服,活蹦乱跳的跑出去。
  茅坑用藤蔓围起来的,面朝草篷的这面做了扇篱笆门,拉门时,她突然受到惊吓似的跳开,梨花道,“没事的,我和叔伯他们守着,坏人不敢来的。”
  挖地基的人家姓李,看女子害怕,下意识放轻了动作。
  直到她走进茅厕才喘气,和梨花说,“你要一直养着她们吗?”
  “她们有手有脚,不用谁养。”梨花看了眼睡着后平静下来的面孔,“李叔,你们住得高,往后要是看她们遇到危险,还请知会一声。”
  “当然。”
  虽然不是一个村的,但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对抗外面的人。
  她们睡醒已经是傍晚了,日头西斜,晚霞笼罩,整座山林红通通的,睡了一天,大家有了精气神,也不像昨晚那样心惊胆战,睡醒就问梨花,“三娘吃过饭了吗?”
  “吃过了,我让李解给你们煮了粥,没有碗筷,只能用竹筒装了。”
  她们人多,李解熬好粥就用竹筒装着,已经装了几十竹筒了,大家不好意思,“三娘,是不是给你添了很多麻烦?”
  “都是亡命之徒,谈什么麻烦呢?”梨花在编竹篱笆,竹子是刘二砍回来的,竹篾是赵青山削的,想着她们是女子,得围个院子比较好,是以大家白天都在做这事。
  秀儿看见了,也看到了外面挖地沟的人,问梨花,“要下雨了吗?”
  在老家,挖水沟基本是为了疏雨水,梨花摇头,“不是,给你们挖地基呢,李叔以前是匠人,会建茅草屋...”
  “住草篷就好了。”
  “眼下已经有点冷了,到冬天恐怕更冷,不建个遮风避雨的屋,寒冬不好过。”
  秀儿不懂这些,盯着地沟里的人瞧了瞧,想说什么,欲言又止。
  梨花知道她们还认生,“粥已经好了,先填肚子,等会儿还有事儿呢。”
  “什么事?”
  “割草。”
  茅草屋的屋顶必须用细密的草,而附近的草都被大家割来做了柴,因此想割草必须走远一些,梨花说,“北边草多,待会我们去北边。”
  北边没有屋子,多是杂草,容易藏人,李解去瞧过了,除了尸骨,没有活人走动过的痕迹。
  果然,梨花她们到时,满眼的枯草,进山时就发现树叶黄了许多,但面前的秋色尤甚,大家恍惚起来,“真的是秋天了吗?”
  天色灰白,已没了白日的炙热,但蜷缩的叶子仍昭示着高温的残酷。
  梨花踩着落叶上前,低低道,“已经立秋了。”
  再过数日就会降温,到时山里的日子会更艰难,想到这儿,梨花问她们,“你们去过益州吗?可知附近有哪些村落?山里的温度太低了,我怕秋凉后好多人熬不住。”
  “被褥不够吗?”
  “不够。”
  其实戎州城还有许多派得上用场的东西,但大家受了伤,体力跟不上,因此只能挑紧要的物件拿。
  话音一落,大家面面相觑,下一刻,两个人颤巍巍的举手,“我们去过益州,益州兵押送我们南下走了两段小路,小路两边有好几个村子,许是怕戎州的难民进村,我们所经过的村子已经没人了。”
  梨花眼前一亮,“你还识路吗?”
  女子姓张,在家排行老二,说话时,黢黑的眉拧成了川字,“不记得了。”
  “大概方向呢?”
  张二娘指了指西北方,梨花道,“回去后我让李解前去看看。”
  没了岭南人的威胁,过冬就是必须准备的事儿,梨花抱着枯草回去就让李解和刘二去西北方瞧瞧,先探路,之后再去搜寻村里的物件。
  过冬不仅是族里人,附近几个村的人也要告知一声。
  岭南几千人进了山,多拉拢些人,到时才能共同抵御外敌。
  于是,等李解他们挑着被褥回来后,梨花就找几个村的村长说了过冬事宜,他们年纪大,经历的事情比梨花多,面对梨花的提醒,没有任何人质疑,只道,“今年气候怪异,寒冬必是不好过,说实话,前几天我就在琢磨囤积柴火的事儿了,三娘现在提出来,我觉得必须下山了。”
  否则寒冬一来,大家冻也会冻死在山里。
  其他几个村长点头附和,“三娘,你们的人出去过,由你们领路如何?”
  “没问题。”
  只是如此一来,她必须回谷交代些事,她和秀儿一说,挖地基的秀儿道,“李解在,三娘你忙你的去吧。”
  几天下来,她们已经不那么畏惧生人了,而且三娘为了让她们适应,早晚安排了人守着,且都是孔武有力的汉子,她们心头踏实得很。
  梨花不磨叽,转身就回了山谷。
  这几日山谷的人天天出来,赵大壮就让人守在石壁门前的,她一进谷,带着孩子们放牛的赵广安最先嚷嚷,“三娘,是你吗?”
  三娘的个子要比大人矮,赵广安一眼就看出来了。
  “阿耶,你做啥呢?”
  两个孩童坐在牛背上晃悠悠的,其余人则围着牛狂奔,眨眼看了,不像在放牛,而像溜孩子。
  赵广安兴奋的挥手,“教他们逃命呢。”
  他记得梨花让他下山的事,他仍然有点排斥,可想到闺女九岁就敢独自带着人回戎州城,自己当爹的不能丢脸,于是就天天带着孩子们跑步。
  只要跑得快,官兵就追不上。
  他跑到石梯前,伸手握住女儿的手,得意洋洋道,“你阿奶说我跑得比以前快多了,你要不要看看?”
  他气喘吁吁的,一起跑来的孩子们也像在水里泡过似的,满脸的汗,看到她,所有人都露出一副’三娘你可算回来‘的解脱的表情。
  梨花哭笑不得,“你们一天跑多久?”
  赵多田指了指头顶的太阳,“日出跑到日落。”
  只有晌午能休息片刻。
  “累不累?”
  赵多田甩甩自己酸疼的腿,“你说呢?”
  ’呢‘字刚出口,脑袋就挨了一记,赵广安怒冲冲道,“怎么说话的?三娘已经够操心的了,就不能说点好听的话哄哄她?”
  赵多田撇嘴,他倒是想,奈何真的累啊。
  赵广安看出他的想法,指着比他小的孩子道,“看阿三十九多乖巧。”
  阿三十九是黄月村里的弟弟,他们的屋子建好后就跟着赵广安学本事,捡牛粪,扯牛草啥都干,任劳任怨的,惹得赵广安经常在堂兄弟们面前夸。
  族里人盼着孩子们成才,见他夸外人,回家就对自家娃儿一顿猛揍,揍得孩子们都没脾气了。
  不夸张的说,便是赵广安让他们跳崖,他们都不会怎么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