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05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702
无论三弟在外面做什么,三弟妹从来不管,哪怕三弟半夜不回家,三弟妹也不多问。
外人只羡慕大兄娶了个美娇妻,殊不知三弟才是过得最洒脱的那个。
赵广从说周氏,“你啊,还不如三弟妹通透。”
“......”
那是三弟不再外面花天酒地,赵广安不着调,顶多就在茶馆听听书,再过分就是赶车几十里看热闹,饶是那样,人家对闺女呵护有加,赵广从呢?家里的事不管不问...
不知是不是憋久了,周氏有些控制不住自己,“拿我和三弟妹比?你怎么不和三弟比?三弟再败家,钱全部花在闺女身上了,你呢?”
关于赵广安这些年的开销,族里人从嗤之以鼻到自愧不如。
都说赵广安花钱如流水,自打看了梨花的做派,谁不说这钱花得值啊?
人家花钱是教女儿见世面,赵广从呢?钱尽给老鸨了...
“我也不逊色吧。”赵广从真没觉得自己比弟弟差,“你哪次缺钱我没有给?”
“呵...”周氏讽刺道,“孩子们呢?你当阿耶的在乎过他们吗?”
“我哪儿不在乎了?”赵广从不耐烦了,“儿子不是我送去学堂的?”
“女儿呢?”
赵广从不知她挑什么刺儿,女儿素来是由做娘的教导,关他何事?
他闭上眼,“懒得和你说。”
周氏扯他,不让他睡,他甩开她,“吵着娘要你好看。”
老太太的脾气是越来越大了,前几年,无论赵广昌做什么过分的事她都睁只眼闭只眼,如今老太太看谁不顺眼就骂,眼里容不得一粒沙。
赵广从不想惹老太太生气,之后无论周氏说什么都装聋作哑。
家家都有笔烂账,梨花这趟回去,听说了不少事,索性族里关系还算和睦,其他事也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她帮秀儿她们适应山里的生活就行了。
草篷仍然通风,但被褥暖和,梨花一觉睡到天亮。
醒来时,山洞外已经聚集着好些人,赵广安和族里男孩们也在。
他背个背篓,怀里抱了把刀,站在人堆里格外扎眼,看到梨花,笑着朝她眨眼,“三娘,我们走了啊。”
有李解在,赵广安一点都不怕。
第80章
他挺了挺胸,斗志昂扬的。
身后的赵多田他们则唯唯诺诺的含着胸,眼睛乱瞟,但眼底满是恐惧。
天刚亮那会,赵广安召集他们沿着小溪跑了一圈,速度并不快,真碰到官兵哪儿跑得过?
赵多田不知赵广安的自信从何而来,眼瞅着所有人挑筐欲走,他焦急的戳赵广安胳膊,“堂叔,咱们真要下山吗?”
族里那么多人,搜东西这事为何偏偏落在他们身上?
见赵广安点头,赵多田望了眼萧瑟的树林,迟疑道,“我娘的病还未痊愈...”
“不应该啊...”赵广安侧目,“昨天她跟三娘说她的病已经好了,让三娘派些重活给她呢。”
梨花在族里的位置举重若轻,一回谷,族里人争先恐后的挤上前和她聊天,起屋,挖地,播种,什么都聊,多田娘不像故意撒谎骗人的。
赵多田悻悻勾了下鼻子,“估计夜里着凉了,我出门听到她在咳嗽。”
“不是分到被褥了吗?”赵广安皱起眉,扫了眼这个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侄子,略带埋怨的说,“你娘身子骨不好,被褥就该给她...”
爹娘疼孩子,啥好东西都留着给孩子,但多田已经十几岁了,理应懂得孝顺才是。
赵多田被他看得脸红,“我...”
’我‘了半天也不知怎么解释,索性赵广安心思满心都是下山搜村之事,并未琢磨他脸红的原因,看大家伙往前走,他边走边叮嘱,“村里没人,但谨防官兵蹿出来,你们得拿好刀...”
虽是一群孩子,但每人手里都有武器,赵广安怕他们关键时刻认怂,再三叮咛,“官兵也是血肉之躯,真跑不了,咱就跟他们拼了。”
脑海里又浮起李解那张脸来,他道,“说起来,李解和你差不多大,你看他杀人多利索?”
赵多田有苦难言,他倒是想杀得他们片甲不留,然而他娘不让啊,民不与官斗,他娘只让他跑,没让还手,他问赵广安,“堂叔你敢杀人吗?”
赵广安勾起唇角,“牛我都敢杀,人有何不敢的?”
闺女说了,人比牛弱得多,只要他不怕,怕的就是对方。
“下山后听我吩咐,我让抄家伙,你们就不顾死活的上前干他们...”
因着激动,土话都出来了,赵多田为难,“我娘...”
“不听我的话是不是?”
赵多田一激灵,赶紧点头,“听!”
其他孩子们也忙不迭附和,“堂叔,你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我爹说了,敢不听话,回家就揍我们。”
这些天他们都被揍怕了。
其他村的人原本看赵广安带着一群孩子是不怎么高兴的,外面危险重重,孩子只会拖后腿,可想到孩子手脚慢,村里的东西多是他们的就没吭声,这会儿看大家唯赵广安马首是瞻,有些改观。
“赵三郎,就你一个人能行不?”
赵广安拉过身侧的李解,“还有他呢。”
他和李解说了,遇到官兵,务必跟他站一块,无论如何,不能让三娘没了爹。
村里人不认识李解,也没领教过他的本事,但看他神色沉稳,比赵多田大几岁似的,问赵广安,“他有啥本事?”
其他孩子手里握着刀,李解手里却勒着背篓的绳子。
赵广安卖了个关子,“到时就知道了。”
可惜没有李解崭露头角的机会,村里空荡荡的,似乎被
搜刮过,家家户户的屋里都乱糟糟的,路上就说了谁搜出来的东西算谁的,因此大家卯足劲搜索。
让其他村惊讶地是,这帮孩子看着小,眼睛却锐利得很,而且他们不挑剔,大到桌凳桌椅,小到碗筷,一股脑的往外搬,他们看不下去,“桌子太重了,怎么搬回山里啊?”
“拆了啊。”大锤在村里就是个捣蛋鬼,面对大人的质疑,他挺着胸脯道,“我会。”
桌子拆成木板后用绳子绑好背着就能运上山,见他们兴致勃勃的,大人们不再泼冷水,山里清贫,他们的目标集中在葵种和棉物上。
一家家搜完,出去后,赵家的物件让他们惊讶得瞪大了眼,“会不会太多了?”
他们搜出来的东西直接放在箩筐或背篓里,而赵家则将其堆在地上,然后一件一件分类装进背篓。
极少看到如此讲究的,大家瞅了眼天色,进村时,村头村尾都安排了人看守,这会儿没有呼喊声,也就意味着没人来,可耽搁下去就不好说了。
李解看出他们的心思,“已经搜完两个村子,其他村明天再来,我们要收拾,你们先回去吧。”
毕竟一起下山的,其他人不好撇下赵家人,想了想,将筐里的东西重新归拢,发现有缝隙,继续进院子搜寻派得上用场的物件。
这么一来,回山里已是后半夜了,几个村的人都没睡,他们一到,所有人都围到山洞外面来。
赵广安他们收获颇丰,怕遭人惦记,径直进了山洞,其他村的人接过下山人的担子,说说笑笑往回走。
一天过去,梨花将编的篱笆将草篷围了起来,柱子上的火把换了新的,火光透亮,衬得她眉眼盈盈,不自觉让人想靠近,实则草篷里的女子们已经融入山里的生活了。
白天,她们帮着梨花编篱笆,还去竹林抱了许多柴火回来,甚至还锄了一块地撒上了葵种。
虽然累,但心里充实。
这不,见梨花往树叶堆上一坐,她们便丢了手里的活儿,“睡觉了吗?”
“睡吧。”
梨花晌午眯了一会儿,早就困了,她后背是柱子,靠过去道,“天亮再干活。”
仍有四个赵家人守在外面,女子们扒了扒头发,老实的躺下。
虽然这两天睡得久,但一闭眼呼吸就均匀了。
夜里,梨花醒了几回,安抚好梦里呓语的人又接着睡,天蒙蒙亮时,赵广安又带着孩子们出来了。
许是昨天没碰到官兵,今个儿的人数明显比昨天多。
赵广安没有靠近草篷,而是隔着数米距离道,“三娘,阿耶走了啊。”
梨花挥挥手,没有说话。
这趟陪赵广安下山的是刘二,对此,赵广安不太欢喜,因为刘二跟他的时间长,他了解刘二的为人,论忠心刘二不输任何人,就是性格有些懦弱。
可李解有其他事,赵广安不好一直霸占他。
赵广安一步三回头,梨花好笑,“下次让李解陪你。”
算日子,岭南人估计已经知道戎州城被烧之事了,以他们的凶残,不定会怎么报复在孩子身上,所以她让李解去南边看看是否有孩子们的踪迹。
那么多人,进山肯定会有蛛丝马迹,找到人,再想法子救人。
这事她没和任何人说,李解离开前,梨花反复嘱咐,“察觉他们的踪迹就回来,千万别落在他们手里。”
“我知道轻重...”李解纳闷一件事,“三娘子,他们好几千人,纵使找到他们恐怕也没法救人。”
梨花看向木桶边盛水洗漱的女子们,经过两天休整,她们脸上的伤没有再裂开,但挂在黝黑的脸上仍然十分恐怖,她道,“总得试一试。”
李解诧异,“三娘子有法子了?”
“要看他们周围的地势了。”
李解心领神会,“那我先走了。”
赵家人知道他为梨花办事,替他装了十来天的水和干粮,装水的水囊是从益州兵身上搜下来的,总共四个,赵大壮给了他两个,剩下的两个给了赵广安,李解摸摸腰上的水囊,“三娘子,我会尽力的。”
梨花蹙眉,“别尽力,发现他们的痕迹就回来。”
李解愣了下,“好。”
她和李解说话被女子们看在眼里,待李解走后,她们扬起洗净的脸问,“李解去哪儿呀?”
“探路,咱们人多,过冬的物件不足,还要再囤一些。”
“会不会有危险?”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