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25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584
  “不是有草篷吗?补一补,能住人的。”元氏落下两滴泪来,“外头是何情形不可知,你们这一走,碰到坏人只能自己担着了。”
  赵家人虽然冷漠,但在危险时刻,不会丢下亲戚自己逃命。
  上次遇到官兵就是这样,一帮人在前边拦着,给大家伙争取逃跑的时间。
  元氏舍不得亲娘,“娘,你好好想想,入口封住来,遇到危险,我想帮忙也鞭长莫及。”
  元氏娘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然而她有自己的考量,“你照顾好自己,其他就别管了。”
  等那老太婆一死,赵家势必要交到女婿手上的。
  她们走得坚决,赵家人没有相劝,只在一旁仰头望着,而且没有打元家那头牛的主意,而是认真拴在绳子上让其拉走了。
  当然,他们也不感伤,小吴氏她们炖了牛骨汤,汤里添了冬笋,脆嫩的味道在嘴里一蔓延,整个人从头到脚都透着满足。
  走出戎州那日,没人想到会在山里过年,更别论吃上肉了。
  一顿饭老少尽了兴,饭后便继续忙活。
  有些冬笋还未冒出头,妇人们拿着锄头,慢慢将积雪刨开,循着泥土裂缝的地方一挖就能看到新鲜的笋尖。
  法子是黄月教的,这些时日,族里囤了不少鲜笋。
  孩子们嘴馋,活蹦乱跳的跟着要求帮忙,整片竹林,满是坑坑洼洼的痕迹。
  傍晚时分,大家收拾箩筐回去时,山顶上突然响起几分熟悉的哭嚎。
  多田娘竖起耳,“好像是元家人。”
  众人屏住呼吸,一会儿后,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
  离元家离开山谷不过半日光景,元氏兄嫂就崩溃了,说老两口灌了冷风,浑身僵硬,动弹不得。
  和老村长当时的情况一模一样,怀疑老两口中风了,问赵家有没有药,送些药上去。
  多田娘问老吴氏,“怎么办?”
  老吴氏怀里抱着个小筐,里面装着几根细笋,她轻轻拨了拨,“问我干啥?问三娘去啊...”
  梨花正往草衣上缝竹片,她五指不灵活,一下午也就缝了前襟后背两处。
  多田娘找来时,她几乎没有丁点犹豫,“四爷爷的药早就吃完了,哪儿有剩的?”
  “那我给他们回话去。”
  “等一下。”她将竹子针别进衣服里,起身站了起来,“我也去。”
  元家走后,李家就把绳子收了,现在又放了下来,恰好垂在了地上,梨花拿起看了看,跟不远处赵大壮说,“堂伯身上有刀吗?”
  赵大壮立刻从腰间取了把短小的匕首递过来。
  梨花又让人去搬木梯,站在最高处将绳子剪断。
  元家纠缠不休,急起来不定会做出什么事,所以必须想好应对之策。
  赵大壮剪断绳子时,梨花跟其他叔伯说,“李家没讨到好处,只怕不会善罢甘休,咱得让人守在这儿才是。”
  赵青山站上前,“这简单,我们轮流守着就行。”
  光是看着还不行,谁知道李家会不会接绳子从其他地溜下来,梨花补充道,“顺便再安排两个人巡逻,一旦发现情形不对就喊人。”
  第93章
  风雪一来,空气里满是冰刀子,白天尚且瑟瑟发抖,夜里更难熬。
  梨花摩挲着剪下来的绳子,沉吟道,“还得想法子出去一趟才行。”
  李家明显盯上她们了,受凛冬所迫,苦于不敢进谷,可等积雪一化就不好说了,而且他们有没有收买附近村子的人也不知道,所以必须出去。
  赵大壮担忧,“入口的石阶覆满了积雪,摔下来肯定会受伤,石壁门目前也打不开。”
  梨花道,“泼开水。”
  滚烫的水泼上去,总能将石壁门缝里的雪灭了。
  看她已有打算,赵大壮没有阻拦,问她哪日出谷,他让人备好水。
  隐隐猜到她出谷跟李家有关,其他人没有多问,而是争先恐后的举手,“我让人把石阶的雪铲了。”
  “我和赵武扛石鼎,再挑些炭,到时在入口烧水...”
  “那我和二兄负责挑水...”
  “我和赵八郎卡着门,这样你随时能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事无巨细的安排起来,梨花说起自己的想法,“我带李解和刘二叔出去,快的话天黑前回来,天黑我们要是没回,你们就把石壁门关了。”
  既然出去,肯定要造访附近所有村子,试探他们对赵家的态度。
  商量好后,大家就回去准备年夜饭了。
  晌午剩了大半盆骨头汤,蒸好的米饭往盆里一倒,搅几下就是香喷喷的肉汤饭,刚挖的冬笋切成丝,和牛肉片一起放在瓦片上烤。
  噗噗噗的声音一响,所有人都忍不住咽口水。
  嫌瓦片烤肉太慢,赵铁牛将洗净的锄头架在石堆上,底下烧几块炭,牛肉熟得又快又香。
  老太太就爱锄头上烤出来的肉,哪怕嚼不动也喜滋滋的往嘴里塞。
  “铁牛,咋想到的?”
  看赵铁牛的法子有用,族里人将锄头都拿了出来,妇人们默契的堆好石子,待锄头往上一放,全是炭烤的香味。
  赵铁牛将新烤熟的肉夹进梨花碗里,骄傲道,“嘴一馋,自然而然就想到了。”
  牛肉切得很薄,肥瘦相间的肉最好吃,老太太却独爱瘦的,说是利于磨牙。
  前几天,老太太掉了一颗牙,面上装得云淡风轻,到底还是很在意,不知从哪儿听来的磨牙能延缓掉牙的速度,往日时不时吃点东西,最近天天都得嚼块肉。
  赵铁牛给老太太夹肉,“三婶,你多吃点。”
  大家围着锄头,一排一排的,整齐又有序,老太太望一眼,不经感慨,“不知明年过年是何光景。”
  “明年咱能吃上自己种的粮,肯定比现在好。”赵铁牛回答道,“等天气暖和了,咱去外面看看能否捕到兔子啥的回来自己养,那样年底有吃不完的肉。”
  随着干旱蝗灾,山里的动物消失了许多,见老太太仍有些失落,赵铁牛又道,“实在不行,抓些蝗虫囤着也不错。”
  夏日囤的蝗虫到现在还有呢。
  想到夏日抓蝗虫的情形,老太太笑了,“那可不行,蝗虫一来,地里的庄稼就白种了。”
  “也是。”赵铁牛自己吃了块肉,高兴得眯起了眼,“咱不是有过所吗?逼急了,咱就假冒身份去益州城买肉吃!”
  不吃肉浑身没劲,还容易浑身发凉,这是赵铁牛自个琢磨出来的,他家娃儿小,晚上一家人挤着睡的,装炭的泥炉就在床边也不保暖,可自打吃了几回肉,夜里睡觉暖和得很。
  他问其他人,其他人也是如此。
  话落,他不禁看向梨花,“三娘,你说呢?”
  逃荒以来,梨花肉眼可见的瘦了,
  黑了,跟往日那个粉雕玉琢的女娃相去甚远,可细看,眉间仍有娇养出来的娇艳,加之她一口流利的官话,混进益州城不是问题。
  梨花跪坐在蒲团上,双颊在火光下盈盈发亮,她细嚼慢咽的说,“到时再说吧。”
  当务之急,摸清楚李家的目的再说。
  赵铁牛谄媚的点头,“记得捎上我啊。”
  他有黄金,不缺钱了。
  梨花没应,倒是赵广安泼他冷水,“你戎州音太重,一到城门估计就被益州兵识破了,所以还是别给三娘添乱了。”
  整个冬天,他们仍在学习官话,这样都不行的话,必然不是他们的问题。
  赵铁牛道,“是不是教得不行啊?”
  几片牛肉下肚,赵广安话多起来,“就是学堂的夫子来教也改不了你的口音。”
  “那怎么办?”
  “老实在谷里待着,我陪三娘去益州城。”
  “......”赵铁牛怀疑他故意的,不满的撅起嘴,“你一走,族里的娃怎么办?”
  “找点活打发他们不就好了?”
  赵广安没觉得孩子会绊住他,经过他不懈努力的告状,孩子们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到时只要他随意找个借口就能糊弄过去。
  赵铁牛杵了杵手里的筷子,“我要跟他们说。”
  没影的事也让两人较真起来,梨花打断他们道,“外面怎么样了没人知道,贸贸然进城,出不来怎么办?”
  她不对朝廷抱希望了,在她眼里,衙门里的都是坏人。
  若不是朝廷放弃戎州,她们怎么会背井离乡不能归?
  见她陷入沉思,赵广安识趣的止了声,虽然想进城快活两日,但跟女儿的安危比起来,还是女儿更重要。
  须臾,他思量道,“益州兵视咱们为蛾虫走兽,想抓就抓,想杀就杀,落到他们手里,不如让我自戕算了。”
  赵铁牛也是这个意思,可想到身藏万贯却没地花,不由得苦了脸。
  老太太看他筷子顶端黑了,踹他,“糊了。”
  他一怔,急忙拿走筷子,却看锄头上的肉糊掉了,“啊啊啊...”
  离得近的赵大壮看到,夹了片肥肉放上去...
  大家对烤肉的兴致高,烤了肉,又烤野菜,孩子们跃跃欲试,最后,将汤饭放上面烤成锅巴...
  乡下没有守岁的习俗,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围在桌前聊会天就各自回屋睡了,今晚吃得多,炭火熄灭后,所有人都懒洋洋的不想动,最后,还是赵大壮抱了一捆柴生火取暖。
  火光大亮,大家一圈一圈的围着火堆而坐,边回忆逃荒路上惊心动魄的事,边憧憬明年的收成。
  南边的几户人家也来了,她们坐在最外边,时不时插几句话,眉间的愁绪消融在柔和的火光里,直至浮起笑容来。
  一晚上,赵大壮添了好几次柴火,天明时还有火星子啪啪啪的跳出来。
  大家七倒八歪的互相依靠着睡着了,梨花要出谷,早早就去了入口处。
  一盆一盆的开水泼向石壁门,当赵二壮说门开了,她和李解刘二两人立刻钻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