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26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642
  东边泛起金黄的光,似有太阳破云而出,应该又是个好天气。
  刘二手里的火把照亮山洞前,梨花觉得天黑肯定能回来,然而看清洞里的情形后,她紧紧拧起了眉。
  村民们放在洞里的柴堆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燃尽的柴灰,细碎的草屑,零落的碎布,细闻的话,还有股刺鼻的霉味,她后背挨着门,目光变得警惕起来。
  以身抵门的赵三壮察觉不对劲,探出头,“怎么了?”
  梨花站着没动,“李解,你出去瞧瞧。”
  李解已经握着刀往前去了,走到洞门时,他望向远处,“婶子,起得这么早啊?”
  离洞门最近的是树村的人,同李解说话的应该是树村的人。
  “睡不着哦。”
  声音有些陌生,梨花没有出声,李解和那人聊起来。
  年前,梨花曾让山上居住的李家人及时告知外面发生的事儿,可自打青葵县李家人搬到山上后,她就甚少知道外面的事儿。
  只知气候太冷,即使有炭也冻死了许多人。
  却不知树村遭了火灾,多处树屋被烧毁,树村的人不得不合住,更不知青葵县李家在笼络人心,撺掇大家搬到山谷里去。
  遐思间,洞口闪过一道阴影,妇人的声音更近了,却也更低。
  “他们说山谷里还有未挖掘的宝藏,住进去便有机会获得,村里有人被说动了,都往山上去了,你们得小心点。”
  她家住得近,清楚赵家的为人,平心而论,比起花言巧语的李家人,她觉得赵家更务实。
  从赵家培育幼苗就看得出来。
  他们人多,却没欺压周围的人,进谷后,勤勤恳恳除草建屋,李家就不同了,村长给他们指了建屋的位置,一群人好逸恶劳,怨天怨地,不肯踏踏实实安家,反倒四处游说大家将矛头对准赵家。
  日子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真起歹心,定是要血流成河的。
  她不想再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了,跟李解道,“山上风大,他们的人冻死了不少,但附近贪图安逸的人被他们收买了,目前估计有一百三十人左右。”
  想到什么,她略作停顿,“都是成年男女。”
  没有孩童。
  李解一脸凝重,回头看了眼梨花,“三娘...”
  梨花知道他想说什么,问妇人,“古阿婶她们怎么样了?”
  妇人不料洞里有人,吓了一跳,听出是梨花的声儿才放松下来,眼角斜过旁边小径,“李家人多次在她们屋子周围徘徊,还有几次闹出了动静,不过她们没吃亏...”
  她放缓语速,“就是有几人救病复发去了,古嫂子给她们建了坟。”
  这时,山上有动静响起,她宛若惊弓之鸟的缩了缩脖子,“他们好像要下来了,莫让他们看到你们,快回去吧。”
  “他们没有刁难你们吧?”
  “他们人多,我们村的人也不少,不怕他们。”
  而且村里人住得近,没给李家人钻缝隙的机会,便是平日干活,大家也是一起的。
  山上的窸窣声越来越近,妇人摆摆手,提着衣服迅速跑开了,李解果断退回门口,“三娘,不能出去。”
  想知道的事儿已经知道了,而且古阿婶她们无虞,确实没必要冒险,她当机立断,“先回谷。”
  赵大壮他们收拾石鼎还未离去,看她去而复返,温声询问,“是不是忘记带什么了?”
  梨花严肃的摇摇头,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回去再说。”
  已经许久没看到她这样一副表情了,赵大壮慢慢阖上的石壁门看了眼,“等石壁门重新结冰你们再回。”
  赵三壮森然的点点头。
  太阳跳出云层,洒下淡淡的柔光,可所有人都少有的肃然。
  “是不是李家在打咱的主意?”
  几十米的绳子不是两三天就能搓出来的,李家放绳子未必没有试探深浅的缘故,拉元家人上去,更是为了弄清他们的情况,赵大壮掂了掂背篓,看梨花不答,心知自己猜对了,“族里妇人孩子多,谨慎起见,都去灶房住。”
  最开始,灶房没有盖顶,只是小小的一块空地,后来搭了顶,围了篱笆墙,位置也比之前大得多,足够全族人住进去了。
  不过没有多余的地容纳行李。
  梨花垂下眼睑,轻轻摇了下头,“不着急,他们再凶猛,总不能一窝蜂的溜下来。”
  只要没有全部涌进山谷,打起来她们是有胜算的。
  梨花道,“今个儿天晴,他们肯定会在山上观察咱们,咱们别露出马脚了。”
  李家人真要下来,势必不会选择白天,所以她们只要夜里加强人巡逻就行了。
  赵大壮忍不住朝山顶望了望,“不知元家人怎么样了?”
  “出谷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过得好与不好,和咱们无关。”梨花对外人的生死不感兴趣,若不是为了更好的
  在乱世活下来,她连族人的死活都不会管。
  她和赵大壮说,“回去后,你私下跟叔伯婶娘们说说,无论去哪儿都得结伴,武器也不能离身。”
  “其他人家可要通知?”他下巴朝不远处的茅草屋点了点。
  梨花想了想,“罗老太家就不知会了。”
  罗老太是个拎不清的,赵大壮善意提醒两句,她没准跟李家狼狈为奸,梨花从不把人往好处想,“让其他人别说漏嘴了。”
  一旦打草惊蛇,想对付李家人就麻烦了。
  眼下草木枯萎,不容易藏人,等到了春天,草木生长,李家随便藏进一簇树丛也能让她们焦头烂额。
  赵大壮把石鼎背回去就挨家挨户通知下去了。
  大年初一遇到这种事,族里人将李家祖宗十八代问候了百八十遍,老太太更是气得咳出一口老痰来,换上竹甲时,劈头盖脸的骂赵广昌。
  赵广从一边伺候她,一边落井下石,“大兄,人是你招来的,真打起来,你可得冲到最前边才行。”
  赵广昌正往竹甲外套草衣,这是防止李家人发现他们有了戒心故意穿的。
  听了赵广从的话,他沉默的别开脸,无声还了句,“怎么就是我招来的了?”
  明明是梨花她们不小心惊动了李家人。
  细究起来,人是梨花引来的。
  顾及老太太在气头上,他只敢嘴唇微微张了张,咽下这口憋屈道,“娘生养我一场,我必会保护好她的。”
  他话说得明白,保护亲娘义不容辞,但要他像冤大头似的跑上前当靶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赵广从佯装没听懂,和老太太说,“有大兄在,娘你就放心吧。”
  “有他我才不放心呢。”她低头整理竹甲,“老二,你保护我。”
  “啊?”赵广从难以置信,“我?”
  老太太不高兴了,“怎么,委屈你了?”
  赵广从连连摇头,旁边的黄娘子适时开口,“我来保护您。”
  老太太觑她一眼,黄娘子身量小,瘦得跟柳条似的,老太太可不敢把性命放她手上,“你保护好自己就成,我有三个儿子,还愁没人保护我?”
  “就是。”赵广安踏进门,接过话道,“娘你站我后边,谁想杀你,先从我尸体上踏过。”
  老太太仍不高兴,“大过年的,什么尸体不尸体的,要死也是李家人死,咱们都好好活着。”
  不知是不是心里没底,午饭后,几个老太太不约而同的提出去拜祭二堂爷,求他保佑族人平安度过这一劫。
  赵青山有心想劝。
  根据风俗,清明才能祭祀。
  老太太不依规矩,肆无忌惮的烧纸,宛若又死了人似的。
  这不,胡家戴着粗糙的麻布花赶来,一脸悲痛,“哎哟,这是谁又去了啊?”
  “......”
  跪在坟前的几位老太太登时怒脸相向,“你才去了。”
  胡家原想赶在其他几家前好好巴结,不料弄巧成拙,顿时尴尬起来,“到清明了?”
  还早着呢。
  山里不知年岁,但梨花是个细心的,逃难起就记着日子,要不然,今夕何夕也不知道。
  没人搭理她,胡家媳妇脸上挂不住,却也老老实实跟着跪了下来,“阿翁,你素来心善,可得保佑我家平平安安的,他日顺利进城,必买纸钱报答你。”
  老太太翻了个白眼,搭着黄娘子的手缓缓起身,“回了。”
  可不能让胡家媳妇的话被棺材里的人听了去。
  山英婆不懂她的心思,双手合十,双目紧闭,“三嫂子回去吧,我再跟二兄说说话。”
  “......”
  和一死人有什么好话的?老太太一面摆出不屑,一面又慢慢屈膝跪了回去,“忘记我还有事没跟二兄说了。”
  “......”
  “二兄,今日烧给你的纸钱是我的,你得了我的好,可得应我的事,你要帮别人不帮我,往后我就不给你烧纸了。”
  “......”没见过这么小肚鸡肠的,山英婆偷偷睁开一只眼,“三嫂子,这样不好吧?”
  “不管,他拿了我的钱就得为我办事。”老太太斜眼睨她,“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什么?手里分到了财宝,又得了元家的地,想做族里最富裕的人是不是?”
  山英婆睁大眼。
  不敢相信自己最隐秘的心思被老太太猜到了。
  眨眨眼,否认道,“当然不是了?我是那么浅薄的人吗?我求二兄保佑族里平平安安呢。”
  老太太阖上眼,平静道,“正好,我也是这么跟二兄说的,他应我就是应你了。”
  “......”
  哪能这样啊?山英婆急得鼻翼翕动,老太太却看不见了,嘴里嘀嘀咕咕的说了一长串,隐约有田地百亩,钱财万贯之类的话,山英婆嘴角抽搐了几下,闷声闷气的走了。
  “看到没,就那气性还行越过我去,做梦呢。”老太太不知和谁在说话,反正四周无人附和。
  祭拜结束,老太太又去祠堂给祖宗上香。
  为了让大家顺利度过这一关,她是下了血本的,香蜡纸钱,说烧就烧,放眼整个族里,没有比她更阔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