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130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8 字数:3929
“说啊,为什么不说?”
梨花并不怎么在意元氏的心情,因为那段记忆里,她是被卖出去的那个,哪怕苟延残喘的活着,最后恐怕也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所以梨花怎么可能将元氏的想法放在心上?
“那我去说吧。”
梨花毕竟是晚辈,而元氏又不是一个能容人的,处理不好,会遭元氏记恨上的,家和万事兴,他们希望梨花能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里边。
于是,族里人一回去就找元氏说了这事。
“你爹惦记咱的粮食,自认识路,前天主动提出进山谷...你娘出谷那天就中了风,你侄子侄女被那些人糟蹋,死状凄惨,你兄弟怎么死的不知道,你嫂子跟了别人...”
元氏觉得耳朵不够用,赵青山说的她一个都不信。
赵青山也看出来了,“曾大郎和孙大郎他们也去了,你不信就去问他们。”
元氏身形发颤,“我...我爹不是出谷那天也中风了吗?”
当时问赵家拿药来着。
“骗人的。”赵青山说,“估计想试探咱的态度,你娘中风是当天晚上的时,估计看到你侄子侄女...”
剩下的话赵青山没有说完,元氏哪怕没亲眼见过这种事也听说了不少,岭南人在山里挖了个坑就是专门埋孩子尸体的,她扶着额,再也撑不住,身体一软,晕了过去。
不多时,元家的事儿就传遍了整个山谷。
赵家再甩脸色,从没想过坑害亲戚,元家不相信女婿,竟跑去相信外人,能不落得家破人亡的地步吗?
一路上,那些亲戚就没不讨厌赵家的,他们觉得赵家冷血,见死不救,半点不念亲戚关系,然而出了元家这种事后,大家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就说老太太,对儿子帮衬岳家的事可谓深恶痛绝,而且没少骂没少打,可赵广昌送出去的粮食到底没有强行拿回来,包括元家那头牛也没抢。
骂人归骂人,始终还是心善给元家留了一条活路。
平心而论,就赵广昌背地做的那些事,换到其他人家,撕破脸是小,绝对要大打出手的,老太太没给儿子儿媳好脸色,却也没让族里出面干涉...
以梨花的地位,但凡老太太想,梨花不可能没有法子把粮食拿回来。
梨花没有那么做。
这么一想,终究是元家眼皮子浅,没看到老太太的善心。
本以为元氏会一蹶不振,出乎梨花意料的是,第二天她就好了,清早出门碰到梨花还会笑嘻嘻的打招呼,别说梨花诧异,赵文茵更是夸张的探元氏额头,嘟哝,“阿娘,你是不是疯了,跟那种人打招呼做什么?”
尽管她爹说元家这事不怨梨花,可赵文茵就是觉得梨花在背后搞鬼了,外祖他们的房屋倒塌求过梨花,梨花要是同意外祖他们搬到这边来,就不会出谷去了。
她晃元氏胳膊,“阿娘,她害了外祖和舅舅...”
元氏搂过闺女,揉了揉小姑娘的惊细的草帽,声音残着哭过后沙哑,“三娘是个厉害的,听阿娘的话,往后莫跟她对着干了。”
赵文茵气恼的抬起头,“阿娘...”
元氏的手滑到她脸上,“阿娘只有你们了,若你们也没了,阿娘也不活了。”
昨晚,丈夫回来说找到她爹的尸体了,她爹是摔死的,要知道,前天摔进谷的人都是李家那边的人,她爹想帮李家对付赵家,先不说能不能成,她爹下来的头一晚,她侄子侄女遭了毒手,她娘被气到中风,嫂子也遭了毒手,他作为一家之主,没有护着家人,反倒为虎作伥,如何不让她气?
而且出谷也是她爹的意思。
如果,如果他们愿意留在山谷,怎么会发生这些事?明明,明明丈夫已经说动了人收留他们,是他们自己眼高手低瞧不上。
元氏不知道自己又哭了,待她擦干泪,梨花已经走出了院里。
小姑娘穿得厚,从背影上看,分不清是男孩还是女孩,想到什么,她的手摸向女儿帽子下的头发,“往后出门记得把头发藏起来,世道对咱们女子总是要残忍些的,别不小心遭人惦记上了。”
赵文茵不知道惦记的意思,她摸摸头发,“不是阿娘给我梳的头吗?”
“阿娘明天给你梳个不一样的。”
不知元氏是不是魔怔了,给赵文茵绑了个老气横秋的圆髻不说,还将赵文茵的头发剪了一大截。
这世道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除非发尾分叉或发白,平日没有剪头发的,元氏这一剪,赵文茵懵了,回头喊,“阿娘?”
“阿娘是为你好。”
尽管族里人没有仔细描述侄子侄女遭遇的事儿,她却忍不住去想,想她的儿女如果也碰到那种事怎么办,只要这么一想,她心窝子揪得疼。
不止元氏这样,有孩子的父母都被这事吓着了,再三警告孩子不得出谷。
去年,赵广安下山搜寻物品偶尔会带男娃出去见见世面,经过这事,族里人说什么也不会答应了,外面的人远比想象的残暴,他们可不敢让孩子去冒险。
索性大雪覆盖,没人想着出谷。
这场雪知道三月底才慢慢融化,山里的春天来得比较晚,当鲜绿的树叶爬上树梢,大家奔走相告着。
“挖野菜咯...”
“挖春笋咯...”
刚冒出头的野菜难辨种类,大家不敢随便挖,又怕被别人挖走,便掐块地挨着,像是做记号等野菜再长几天。
路过的人骂他小气,下一刻,自己又忍不住照做。
一番下来,但凡人走过的地,全是指甲盖大小的泥巴,回望时,大家忍不住笑出声。
“今年风调雨顺,吃什么野菜哟。”
说着,腿一踢,将刚按在野菜旁的小泥巴踢得远远的。
没了李家人的骚扰,当露出新鲜的土色时,大家欣喜若狂的投入春耕里。
因小溪对面空出了两间房屋,梨花让古阿婶她们搬进来,大家急于讨好赵家,没有人说什么,何况山谷面积大,多点人耕种也好。
虽然地上还有零星的雪,但地里干活的人像闻香而来的蚂蚁散布各个角落。
山上李家开出来的荒也让人撒上了种,年前张二娘她们开的荒地也撒了青葵种。
天气再暖和时,山林响起了鸟叫,所有人闲暇时便做弹弓打鸟,曾老头做起老本行打猎,李解和刘二跟着,竟抱回来了两只毛茸茸的兔子。
不知多久没有看到过小动物了,孩子们觉得稀罕,围在院里不肯走。
赵广安骂他们没出息,积雪一融山里的动物们就回来了,天气暖和后只会越来越多,大家要是喜欢,自己挖陷阱捕就是。
到底怕他们把兔子弄死了,最后,赵广安把人骂走了。
梨花回来看到的就是赵广安左右手抱着兔子,一群孩子望着他一步三回头的景象。
“阿耶。”她喊了声,高兴地跑上前,赵广安献宝似的把兔子给她,“李解他们抓到的,养得好的话,过不久就有兔子吃了。”
梨花没有养过兔子,提着兔耳朵瞧了瞧,“听阿耶的。”
赵广安咧嘴,余光瞟到扛锄头回家的赵广昌,凑到梨花耳朵边说,“话说,咱要不要去益州城啊?”
赵家粮食还够吃,但肉已经没得吃了,春耕累人,总不能又宰牛吧?
他拉着梨花进屋,“李解说附近好多村民按耐不住想下山了。”
山里可耕种的地太少了,便是赵家人多,开荒也累得半死,地里的树根多,光是挖树根就费劲,土里还有石头,挖挖捡捡,并不容易。
就说赵家的几块麦地,麦苗长势好,绿幽幽的,就是除草有点棘手。
看着是草,一扯就带着错综复杂的根,稍不留神就把麦苗拔了起来,所以大家除麦地的草只敢拿刀贴着地割,去年仓促点没什么,长此以往可不行。
周围都是这种情况,耐心好的还行,耐性差的就不行了。
尤其大家手里是有钱的,哪儿舍得窝在山里遭罪?
梨花蹙起眉头,“李解呢?”
“去灶房了。”
“我找李解问问。”
梨花把兔子还给赵广安,转身往灶房走。
路边还残着积雪,但被野草盖住了,有些地方不细看看不出来,梨花在水槽边看到李解。
他握着竹筒,竹筒没入水槽舀水,感觉到有人靠近,他往旁边挪了一步,看清是梨花,面无表情的脸上浮起浅淡的笑容来,“三娘...”
“外面的春耕怎么样?”
“年前开出来的荒地都种上了庄稼,村长说没有懒散的人,运气好的话,家家户户都有收成。”
村民们一起开出来的地没有分,而是一起耕种的,活儿也是村长分配的,大家都很积极,哪怕后进山的人多少也占了点地,不会颗粒无收。
“大家想下山是怎么回事?”
“活太重,靠野菜充不了饥,有人就想到手里的钱财珠宝了。”李解说,“村长问咱有没有法子,不买粮,买点种子也行。”
“你怎么回的?”
“没回。”
李解有自知之明,这种事他做不了主,梨花问,“你觉得呢?”
李解拿起竹筒,啜了口水道,“我觉得还不是时候,积雪还没彻底融化,有些路段是打滑的,咱又穿得多,遇到危险不好跑,真要下山的话,至少要等天气暖和后再说。”
到时卸下厚重的草衣,身子会矫健得多。
“那你就这么回他们,记住,千万不能让村民们擅自下山。”
这事关乎所有人的安全,刚春耕时梨花就跟几个村长打过招呼了。
李解应下,“还有一事。”
梨花侧目。
因元家那事,老太太说什么都不肯梨花出谷,这两月,给外村送种子送嫩苗都是李解代办的。
外村人已经很熟悉李解了。
“树村的村长选个地做集市,方便大家以物易物。”李解原话转达老木匠的话,“大家一起经历那么多,遇到窘境不好开口,有集市的话,大家看上什么可以用自己的东西换,既不怕消磨人情,还能方便大家的生活。”
梨花不禁想到
了老太太,老太太的那把篦子几乎全族人都用过,就现在还有天天跑到家里借的,老太太慷慨惯了,唯独不借给四奶奶,因为正月里四奶奶没借竹片给她。
老太太缝竹甲差几个竹片,见四奶奶离得近,顺嘴就问了句,说之后砍竹子回来削了竹片就还她。
四奶奶没答应,两人又吵起来。
如果真有个以物易物的集市,这种矛盾会减少许多吧。
她想了下几个村的位置,“庙外怎么样?”
李解:“我和他们说说。”
建庙是为了祈福,也为了感激叶家的送粮之恩,所以庙的位置选在山谷与村当中的位置,也算在几个村子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