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60节
作者: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992
  梨花不怀疑他们赴死的决心,想到赵铁牛带着一千多人去安福镇,莫不是被益州兵看到了?想了想,她说,“我和阿兄四处挖野菜,没看到可疑的人。”
  “看到就没命了,你们还小,趁早跑吧。”
  梨花道,“永乐村有稻谷,我和阿兄不会饿肚子,而且我们住在那儿,看到可疑的人能跟你们报信。”
  “你们...”益州兵无奈,“刺探敌情是我们的事儿,哪儿用得着你们冒险?”
  其实,那时候退回益州城是无奈之举,没想到小姑娘不埋怨不说,还主动答应报信,益州兵赧然,“你和你阿兄好好活着就是好,其他的交给我们。”
  梨花不能逗留太久,寒暄几句就走了。
  不得不说,益州官府心里是有老百姓的,天灾无情,官府没有逃避,而是把所有官兵都聚集起来修缮房屋。
  赶在城门关上前,她出了城。
  官府有令,城门关闭,留两人上城墙看守,其余人通通回去修缮房屋,疏通沟渠。
  天儿黑沉沉的,乌云压城,却始终不见雨。
  梨花没有在永乐村过夜,而是沿着狼藉的官道去了隧道。
  益州兵退了后,坍塌的隧道没人管了,这次地龙翻身,山石滑落了好几米,但没有人走过的痕迹。
  也就说岭南人没有来。
  她上山,绕去南边,在往日眺望益州军营的山坡上,天亮后,往戎州城的方向看了几眼。
  天空灰蒙,远处尽是荒凉,不像有人的样子。
  她想去戎州瞧瞧,又怕遇到岭南人。
  双拳难敌四手,真落到岭南人手里就完了,因此,她在山坡上站了会儿就回了。
  村里提前做了应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伤亡,是以她没有回村,而是径直去了栗子林。
  前后往返三天,老太太看到她,重重吐出口气,手里还拿着野菌就跑过来,“益州城怎么样?”
  “百姓们大多去乡下种地了,官府搭了帐篷安顿受灾的百姓,所以城里没乱。”梨花看她滴着水的手,“隐山村又拿了野菌来?”
  “不是。”老太太被转移了注意,不再问益州城的事儿,“这是我和你菊花婶她们去后边的山坡捡的,那晚咱不是听到山塌的声音吗?村民们看过了,去北边五里外的山崖塌了。”
  “村民们怎么会去北边?”
  “捡柴回来烧炭啊,他们说在荆州就学会烧炭了,你走后,他们央着你二壮叔在北边弄了烧炭的炉,这两日就要烧炭了。”老太太没去看过,但看村民们满意的表情,炉子估计比族里的要好。
  她说,“在荆州不是遇到暴雨降温吗?他们冷怕了,一门心思想囤炭呢。”
  “那我去瞧瞧...”
  牛家村的炭炉好几米高,边上架着梯子,好几人抱着柴火爬梯子往里扔柴火。
  这儿的炉子不如牛家村的气派,但石炉里嵌了铁器,看着有点乱,却不透气。
  几个村民抱着柴回来,见梨花围着炉子转悠,解释道,“加了铁的话烧出来的炭更好,这是西陵县的掌柜说的,但管事们嫌麻烦,没有采用,于是我们想试试。”
  “其实怎么用铁烧炭我们也不懂,但手里的铁器只能这么用。”
  除了嵌在炉子内壁,底下也铺了层,管不管用,明后天就知道了,村民说,“木头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十九娘,你看最近是开荒还是囤些野菌啊?”
  野菌的味道好,村民们没有不喜欢的。
  所以想囤些野菌晾干寒冬天吃。
  梨花说,“囤野菌吧,如果遇到野菜也挖回来,咱们人多,食物消耗得快,多囤点总是好的。”
  村民心里一喜,“那我待会就跟其他人说。”
  “我二壮叔呢?”梨花问。
  “他带着人翻晒木头去了,他说木头暴晒太久会开裂,所以要翻面晒。”村民们不懂怎么选木头,都是赵二壮负责的,他问梨花,“十九娘找他有事吗?要不我喊他回来?”
  “不了。”梨花说,“你们忙,我回头帮我阿奶煮饭。”
  翌日,炭烧出来了,村民们高兴地用炭盆装着端给梨花看,“掌柜没骗人,加了铁器后,烧出来的炭比普通办法烧出来的炭多得多。”
  在荆州,一根手臂粗的木棍烧出来的炭会缩小一半不止。
  而用这个办法,炭比柴小不了多少。
  梨花吃惊,“跟我说说炉子怎么砌的。”
  村民们欢欣鼓舞的说起来,梨花顺着他们的思路往下说,“那如果全部用铁器炉子烧炭岂不更好?”
  “应该是的。”村民们的铁器不足,没有试过,跟梨花说,“十九娘不是收留了两个铁匠吗?要不让他们打个铁炉出来试试?烧炭的炉内壁要厚...”
  梨花想想兄弟两的本事,决定先用村民们的办法,“他们在忙别的事儿,我决定采用这个办法。”
  “那我跟赵二郎说说炉子的细节?”村民们不知道一下就成功了,要知道,嵌在内壁的铁器是锄头铁锤等物件,往后不烧炭了就拿出来用的。
  “去吧。”
  起屋子前,赵二壮回了趟村,把烧炭的炉子做法交给族里人。
  当远处的树叶渐渐泛黄时,望乡村开始起屋子了,人多,动作很快,而且他们明显是手艺人,进度比族里那会儿快多了,连老太太都连连惊呼,“这些人怕不是上辈子就给人建屋子的吧,昨天还光秃秃的地,今个儿就上房梁了,怎么这么快呢?”
  村民们回,“我们是做惯粗活的,在荆州,动作但凡慢点是要挨打的,严重的还没有饭吃,我们也
  没办法啊。”
  荆州没有充足的粮食,他们刚被分配到村子里后,挨饿是常常的事儿,为了活命,只能在开荒的时候偷偷吃野菜,也不煮,就生吃,刚开始,好多人闹肚子,还死了人。
  管事们不管,仍然不给饭吃,明知不认识的野菜吃了会死人,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年纪大的人主动试毒。
  他们就是在无数老人的帮助下活下来的。
  不是他们吹牛,荆州那些山头的哪些野菜能吃哪些野菜不能吃他们比管事还清楚。
  “老太太,还是你们福气好啊,虽然受到官兵追赶不得已跑到山里来,起码没遭什么罪。”
  他们问过赵二壮,赵二壮把赵家进山的前前后后说了遍,途中心酸,却齐齐整整的,不像他们,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老太太叹气,“也是咱运气好跑得快,但凡跑慢点,现在尸体上的草估计都有三尺深了,咱们谁也不羡慕谁,来了就好好过日子,三娘说了,往后会修一条去隐山村的路,将来你们要是遇到危险就往隐山村跑,戎州可能就咱们这些人了,可要互帮互助啊。”
  村民连连点头,“是啊,那么多戎州人,现在就只有我们了。”
  当然,在村民们眼里,背叛百姓的戎州官员不是戎州人,那些官兵也不是。
  老太太道,“你们先忙着,我去看看釜里的野菌怎么样了?”
  吃多了水煮的,老太太心血来潮,准备煮熟后撒点盐,装作烤出来的,不知道味道好不好,她先装了一碗给梨花,“三娘,你尝尝?”
  梨花不记得吃了多少天的野菌了,碍于村民们都吃这个,她不好挑剔,“阿奶,先放着,我想事呢?”
  “什么事?”
  “阿耶出门好多天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还有荆州的水患不知道怎么样了,二伯那晚去村里到现在都没踪影,我总得回去瞧瞧,可眼下叔伯们走不开,我想自己去荆州。”
  老太太跳起,“你一个人去?遇到岭南人怎么办?”
  “所以我想让刘二叔陪我。”梨花已经摸清楚老太太的性子了,要是告诉她和刘二两个人去,老太太肯定不答应,因此她先说一个人去,再加上刘二,老太太就觉得有人陪同不那么担心了。
  果然,老太太说,“是得带着刘二,他经验老道,路途远就让他牵马,你坐着马去荆州。”
  “那我现在就回去找刘二叔。”
  在这之前,她问村民们暴雨天去世的那些人的名字,准备给他们写个墓碑,将来哪天有人经过,知道那儿葬着的人是谁。
  村民们感激不已,可想到梨花此去是找人的,不想给她添麻烦,“人死不能复生,咱们心里记着他们呢,我们商量过了,等村子建好就给他们立个衣冠冢,往后每年祭拜...”
  梨花说,“我现在会写字了,要不了太长时间的。”
  也是想得简单,不知道用炭在木头上写的字几个雨天就没了。
  村民们也没想到这点,看梨花一番好心,便把自己认识的人说了。
  梨花和刘二在第二天走的,听老太太的话,梨花累了就坐马,所以到草篷时精气神还不错。
  她们走后不知下了多久的雨,草篷塌了十几个,没有带走的稻草已经发黑腐烂了,飞蛾比她们在时多了不少。
  第161章
  里头结了蜘蛛网,蛛丝密密麻麻的,无数的蚊虫黏在上面,直叫人头皮发麻。
  刘二拧眉,“三娘子,我进去清理块干净的地出来,你过会儿再进来。”
  有匹马拉货,竹席被褥带得足,因此这路走来并不累。
  他从马背一侧的筐里抽出锄头,劈出一条路来。
  天色渐晚,梨花走在他身后,提议,“咱先去对面山上瞧瞧牛家村的景象,洪水没退的话咱就回这儿过夜,洪水要是退了,咱就去二伯最后待的村子。”
  刘二点头,“行。”
  暴雨夜铺的木阶已经被茂盛的杂草掩盖,梨花从侧腰挂着的布袋里摸出两个馒头,一个递给刘二。
  这趟出门,两人伙食不错,刘二边吃馒头边感慨,“二东家估计吃了不少苦,遇到他,三娘子也该他两个馒头吧...”
  赵广从那人其实挺容易讨好的,梨花应下,“好。”
  天边还残着些许灰白色的光,两人站在山上,被牛家村的残破惊着了。
  水位下降,只有两间茅屋耸在山腰,其他满是泥土,完全看不出曾经有几千人在那儿住过。
  “怎么成这样了?”刘二回眸看了眼,要不是残破的草篷还在,他会以为走错路了。
  牛家村那么多茅屋,通通没了。
  梨花偏头,眺向积水的尽头,“茅屋没用心,洪水一来,估计全被冲走了。”
  茅屋没了,蜿蜒的山路和官道也不见了,田间还积着水,深浅不知,梨花道,“咱们怕是只能回了。”
  过不去。
  刘二担心,“那二东家怎么办?”
  梨花摇了摇头,不从这儿进村的话就只能从南边绕行,但那样会经过戎州,那儿是否驻扎着岭南人并不知。
  她说,“咱回去问清楚戎州的地形再做打算。”
  没想到白跑了趟,刘二不想空手而归,跟梨花提议,“李解当日不是把马放了吗?咱要不去北边的山找找?”
  梨花看了眼墨色浸染的天,思索了会儿,“那咱去北边的城镇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