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家没有余粮啦 第272节
作者:
芒鞋女 更新:2025-09-04 09:09 字数:3299
梨花喊于三,“等两日你去戎州城等我大伯,问他其他地方可死了人。”
突然死这么多人,岭南人肯定会撤,趁这机会,她想找人去戎州寻粮食,那么大片土地,肯定有粮。
李解察觉她的用意,“要不我去吧。”
“我们去益州城。”
回村后,梨花把栗子给赵大壮,让他给其他村分点,然后就和李解去了益州。
士兵们忙着开垦废墟,城门是关着的,梨花朝城墙喊了两声,守城的官兵认识她,当即吩咐人开门,“南边可有什么动静?”
这兄妹两还真有些福分,他们撤回城里后,以为岭南人会霸占城郊,哪晓得数月过去,始终不见岭南人的踪影。
梨花侧身进去,给开门的官兵几个栗子,回道,“最近我和阿兄天天在山里打猎,没见到岭南人。”
“那就奇了怪了。”官兵把栗子塞嘴里,咯吱咬了口,“他们不像守规矩的,怎么突然这么老实?”
“王都那边可有岭南人的消息?”
“没。”官兵说,“荆州水患,荆州王提出联姻,王都那边都在忙这事,不曾告知岭南的动静。”
他问梨花,“栗子哪儿来的?”
“山里捡的,之前我阿兄不是没来吗?就是捡这个迷路了。”梨花埋怨的瞅了眼李解,不着痕迹的问官兵,“阿兄说山里深,一直走的话没准能走到京城呢,是吗?”
“京城?”官兵往梨花来时的方向瞅了眼,笑道,“京城可不在那个方向。”
“我就知道阿兄骗我的,京城繁华,怎么可能翻山越岭就到了?”
守城的日子乏味,难得有人和自己说话,官兵知无不言,“你阿兄也不算骗人,顺着那片山岭往北,到雍州后沿西北直上就是京城。”
梨花欢喜的捂嘴,“真的吗?那岂不是我们能走到京城?”
官兵忍俊不禁,“哪有你说的容易,雍州为京都管辖,咱们这种地方的人可过不去。”
“雍州节度使没有称王?”
她以为各州都叛变呢。
“没有,雍州是东南两地进京的必经指路,雍州节度使如果叛变,东南两地肯定会不折手段吞并它。”
这个世道,有野心的人可不是称王那么简单。
他们还想称霸统一天下。
他和梨花说,“在北边人眼里,咱们是叛军,北边州城是万万不能去的。”
梨花连连点头,然后警告李解,“知道了吧。”
李解被她的模样逗笑,忙不迭点头。
跟官兵寒暄了会儿,到宅子已经有点晚了。
隔壁的宅子倒塌后无人修缮,士兵们已经清理出来种上了菜蔬。
梨花的宅子有人,附近仍是废墟。
入秋后,一天比一天凉,那日时间仓促,只起了两间屋,连院子都没围。
这次要撒种,肯定得围个小院。
见旁边有宅子围了竹篱笆,梨花朝里喊,“阿婶,城里哪儿有卖竹子的?我和阿兄想买些竹子...”
灶间飘着炊烟,妇人探头,指了指东边方向,“走到第二个路口就看到了。”
天色已黑,但前边路口亮着光的,走近了发现,竟是条商铺街。
当铺,布庄,杂货铺,铺子没什么装潢,却透着股质朴的纯真。
竹子铺在铁器铺隔壁,这时候了,里面仍然有很多人,令梨花惊奇的是,铺子的掌柜是个老熟人。
先前卖她鸡崽的郎君。
掌柜的认出她,喜出望外的迎了出来,“小娘子想买什么?”
托他的福,族里的鸡孵了小鸡,现在快有五十多只鸡了,梨花看向旁边编好的竹篱笆,“买竹篱笆。”
来之前,她想的是买竹子回去自己编,现在既然有现成的,自然买县城的。
掌柜的伸出手指比了个数,“老主顾才有的价。”
大堂里还有其他客人,梨花没有还价,痛快的付了钱,随口打听了句人牙子的去处。
掌柜抬头,朝钦郡城的方向瞥了眼。
人牙子人脉广,到哪儿都能活得不错,到王都后,他仍然做着老本行,只是王都的人挑剔,他的生意不好做,掌柜问梨花,“小娘子想买人?”
“这两年天灾不断,庄子上不缺人了。”
李解推着车来的,梨花和掌柜说话时,李解就搬竹篱笆,掌柜的打量李解一眼,突然拉着梨花走到角落,“小娘子家里的收成怎么样?”
“地龙翻身,损失惨重。”
掌柜叹气,“我盼着小娘子有粮卖我些呢,粮食涨价,王都那边的百姓都快饿死了。”
“王都都没粮了?”
她觉得不太可能。
王都住的都是权贵人家,不可能没有粮,就说戎州干旱的前一年,东边就来了商人大肆采购粮食。
赵家虽是地主,却没有洞悉乱象的眼,所以把粮食全卖了。
权贵人家不同,他们在朝为官,知晓朝廷风向,囤的粮只会多不会少。
所以王都再穷,穷的不过是百姓罢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前她不懂,现在却有些懂了。
“王都有粮,可粮价高,百姓哪儿买得起?”
“官府不管?”
“王都并没想象的太平,官府有心,耐不住商人逐利啊。”掌柜见梨花不了解王都的局势,心里纳闷,“小娘子怎么没去王都?”
“那儿全是达官贵人,哪有益州自在?”
“是啊。”掌柜附和,“王都住的都是
皇亲国戚,哪有咱的容身之处,益州虽然比不得过去,但比王都自在多了。”
梨花不曾去过钦郡城,京都撤军后,好多百姓都往钦郡城去了,去那儿过得怎么样却是不知。
她问掌柜,“你从王都过来的?”
“是啊,本想在那儿做个小本买卖,但街上天天都有官兵巡逻查身份,走哪儿都得带着户籍牌,一旦没带,通通视做叛军抓走,我受够了,这才回了益州。”掌柜想找个人聊聊,奈何邻里换了批人,陌生得紧。
虽然跟梨花只打过一次交道,但心里却亲切得很。
“小娘子家住哪儿?”
“衙门后边的街上。”
那条街现在住的基本都是军营里的人,看来小娘子还真是有靠山的,掌柜心思转了转,“小娘子的庄子哪天要是缺人了,可否让我去做个伙计?”
背靠大树好乘凉,去了趟王都后,掌柜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到时再说吧,庄子收成不好,保不齐我们也要去王都呢。”
“王都的人说明年风调雨顺,小娘子家有良田,明年定有个好收成。”
“借你吉言了。”
待李解把竹篱笆搬上车,梨花也准备告辞离去,走了两步,掌柜又追了上来,“小娘子买回去的鸡鸭可养活了?可能的话,能否卖我两只?”
这个好办,梨花点头,“下次我给掌柜送来。”
掌柜也就问问,不料真的有,顿时喜不自胜,“好吶,小娘子大抵什么时候来?”
“年底吧。”
虽然还有三个多月,但只要买得到就行,掌柜恭送梨花出门。
对于梨花卖鸡鸭之事,李解不曾提出异议,只提醒梨花,“这些人摸爬滚打多年,三娘子小心被他们盯上。”
“我知道的,我卖他鸡鸭不过想多打听点王都的事,铁牛叔他们在安福镇,不了解这边的事儿,王都一旦推行新政,我怕威胁到他们。”
官府行事霸道,就像益州官府征收百姓的田地,态度强势,跟人不容百姓反抗。
万一再来一回,赵铁牛他们送的菘菜就白种了。
思及此,她道,“看来得找个人专门打探城里的消息才行。”
“三娘子不是答应芳姨了?”
“她和人牙子有旧情,单是她不行,还得找个咱自己的人。”
这个人不能是男子,李解思量了会儿,“古阿婶怎么样?她年纪比芳姨大,站在人群里不惹眼。”
“行。”
回到宅子,她们先将竹篱笆围了,然后锄头。
隔壁士兵们看她们熬夜干活,进屋睡觉时,没有熄灭院里的灯笼。
一晚上,两人也就挖了一小片地,翌日睡了半天,下午接着锄地。
屋前屋后约有半分地,梨花手心全是水泡,她也不吭声,等晚上回屋了悄悄拿竹尖戳。
李解在地上打的地铺,倒床就睡了,没注意到她的异常。
第二天,看她握锄头的手有点僵,才知道她的手受伤了。
“三娘子,我来吧。”
“没事,等两天就好了,记得叔伯们刚开始开荒也会起水泡,慢慢的就好了。”梨花不娇气,“我自己能做好的。”
李解还是担心。
天冷了,这时的伤口不容易痊愈,等入冬降温,丁点伤都可能引起冻疮。
去年那么冷的天梨花都没长冻疮,今年要是长冻疮了,赵家人不得难受死啊?
“三娘子,咱这片地稍微挖挖就行,我挖地,你撒种施肥吧。”
种子撒进地里,要浇水施肥,他家的粪坑是干的,粪肥只能花钱买,李解说,“你找人买粪肥,以免咱种子撒下去不能施肥。”